国之利器(激光陀螺):高伯龙的从零开始、超越美国
《
人民网 》2014年08月03日00:20
作为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进行的激光陀螺研制,是一项理论探索性极强、工艺技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程组织实施、对外协作协调、工艺技术攻关、研制团队建设、研究条件改善等诸多方面。而仅就工艺技术攻关而言,就有镀膜、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装配等各个方面,诸多繁难问题非短时间所能解决。而从基本理论研究到原理样机、实验样机、工程样机的研制成功,旷日持久长达20余年。其间须经历多少艰难困苦,经受多少波折起伏,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没有一种必将成功的信念是万万不能成功的。
对此,高伯龙曾深有感触地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高伯龙的学术自信和创新胆魄。其实,凭借我国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研发先进乃至尖端科技的路子,至今乃至将来仍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途径。
高伯龙既注重指引激光陀螺研制工作发展的前瞻性、方向性的理论研究,也十分重视对实际研制工作的理论总结。激光陀螺研制每取得一个阶段性进展,或某一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他都及时加以理论总结,指导和推进下一步的研制工作。
由于保密等原因,高伯龙在参与激光陀螺研制工作数十年间,仅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但每一篇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他从来不做空对空的所谓理论研究。尤其是早期(1976年)在全国讲学的基础上补充撰写的《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又名“环形激光讲义”),在全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初入该领域研究者及高校有关专业学生的入门必读书。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度和严谨学风,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他交给学生的课题,几乎全部都是激光陀螺研制中急需解决的攻关课题,有时甚至是研制国外禁运的先进仪器设备,难度很大,以致出现过受邀参加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专家,误以为是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趣事。
如今,他的诸多弟子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