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大行业小市值====》颠覆人类 颠覆传统制造======》开启智能机器人时代???

14-06-26 20:41 10012次浏览
Investment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今日复盘,发现一家未涨停的标的----002559!查阅公告(详细内容6月24日公告)

1:亚威股份合作项目的介绍:Reis为Kuka控股的公司,Kuka是世界顶级的少数几家为自动化生产行业提供柔性生产系统、机器人本体及备件的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之一,库卡机器人是四家国际机器人知名品牌供应商之一,在上海设立首家生产公司,主要生产库卡工业机器人,使库卡以中国为立足点,辐射亚洲业务.亚威股份的合作对象,成立机器人公司
亚威合作对象是大公司,除了向KUKA支付600万欧元的技术转让专利费,双方还成立亚威股份控股51%,注册资本500W欧,投资1198W欧元的合资公司。双方高度诚意合作。
2:行业大浪潮-----机器国产化。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仍旧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机器人密度仅为2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10倍。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新增设置台数有望超越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这预示着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
3:机器人女主播来袭 播报新闻不会卡壳http://news.hexun.com/2014-06-26/166052111.html
4:库卡机器人大战乒乓球无冕之王波尔http://www.kuka-timoboll.cn/cn/%E9%A6%96%E9%A1%B5/
5:结合近日国内大企业海尔,格力,志高纷纷裁员,以及东莞市政府大力东莞力推“机器换人” 是否标志着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开启?拭目以待
6:观察盘面,昨日放量收高,今日直接跳空高开拉伸逼近涨停后横盘收市,资金有意而为之?在观察今晚成交回报一席机构进驻。
MARK!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3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Investment

14-07-01 10:26

0
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 及 中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  简单的重复传统制造
智能机器时代将全面开启  这个行业浪潮赛手游 !
Investment

14-07-01 10:21

0
重庆机器人使用量增长数倍 大批企业仍简单集成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07-01 01:07:3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鄢银婵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 鄢银婵 发自重庆

  尽管来重庆已有3年,何国田对这个城市仍然有些不适应。

  2011年3月,尚在沿海城市钻研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何国田被重庆市政府以高级专家人才方式引进,并给予“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的称号。何国田在重庆的3年,恰恰也是重庆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关键3年。

  如今,重庆使用工业机器人已超过5000台,预计明年还有2000多台的需求。

  机器人被大规模引进的同时,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难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多名受访的重庆机器人产业人士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然而,重庆机器人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受制于国外。宏源证券( 000562 ,股吧)一位周姓分析师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更多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机器人,非标机器人能够适应国内中小企业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但由于难以批量化生产,这种模式很难孕育出龙头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有机器人集成加工企业50多家,掌握了一定关键技术开发的企业有10多家,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重庆存在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其加工条件让人担忧。

  工业机器人使用超5000台

  “我们当时做了市场调研,发现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有80%依靠进口,这么高的进口比例,也说明机器人市场需求非常高。”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总经济师、重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李光认为,市场需求是各地争相上马机器人产业的根本原因。

  6月17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销量较上年增长65.5%。

  何国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则显示,2009年,重庆企业共使用的工业机器人500多台,2011年为1000多台,目前的该数字已经远超5000台,增长速度令人侧目。

  此外,近期重庆发改委组织的针对当地70个机器人应用企业的调研显示,明年重庆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空间在2000多台。对于机器人的经济效益,何国田举例说,一个工作站能替代3个人,按照每人4万元/年的人力成本计算,一个工作站替换的成本在12万元;而工厂往往是两班制,一个工作站每年替换的人力成本则为24万元。同时,制造业人力成本还在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涨。

  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下滑。“以前每台(机器人)的价格在100万元左右,近几年每年下降率大概在30%,差不多只用以前1/3的成本就能买到。”李光说。

  多名受访的重庆机器人产业人士均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毕竟人工会受情绪化影响,而制造加工企业使用机器人能进一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大概能提高60%。”一名重庆面板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政府+产学研+金融+用户”模式

  在何国田的记忆里,重庆很早就对机器人产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2011年初,重庆市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与中国科学院院长进行了一次交流,双方都觉得重庆要发展新兴产业,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国田说,这次交流也最终促成了重庆在此后的机器人战略中依托中科院这一平台。

  尽管眼下重庆机器人产业已达50亿元左右的产值,但“同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重庆的基础仍然很薄弱。”何国田说,发展之初,重庆属于“三无”地区,无技术、无产业、无人才,但好在有着唯一的优势,就是市场。

  对于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初衷,李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重庆作为三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内十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正站在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同时又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结构调整,“调整工艺,就是要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关键在于智能化,机器人则是智能化的根本手段之一”。

  此外,人力成本的上涨也成为“机器换人”的一大推动力。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3倍,年平均增幅15%。

  另一个被李光屡次提及的理由是,近年来重庆在笔电信息化(笔记本电脑及其相关产业)上取得的成绩。以2011年为例,重庆实现笔电产量2547万台,占全球比重7%。

  “我们当时对重庆的基本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后,发现重庆还是具备一定加工基础,比如信息化,对于推动机器人产业的作用非常明显。”何国田说。

  在经过专家组多次调研后,重庆认为机器人应用领域非常广,但如果走全面发展的道路,重庆一无基础,二无技术。“我们从工业结构本身出发,紧贴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点、相关度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重庆的发展方向。”李光说,首先围绕工业市场发展工业机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到一定阶段,再发展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最终形成一条全产业链。

  “作为新兴产业,单靠市场之手远远不够,所以我提出"政府+产学研+金融+用户"的模式。”李光表示,产业链前端,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中端,产学研进一步加强;尾端则引进金融,并搭建用户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正是在这一模式下,2013年4月,包括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等53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

  2013年10月底,重庆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机器人之都”进行量化:提出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标准标定体系缺失

  不过在谈及“机器人之都”目标时,李光、何国田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机器人标准标定缺失问题已成为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什么国产机器人落后于进口产品?先不谈核心技术,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才是最关键的。”李光认为,任何产业若没有与时俱进的标准和标定,就失去了行业门槛,机器人产业在这方面恰恰处于空白。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还沿用1996年制定的机械行业标准;而在标定方面,国内尚无统一专门针对机器人标定测量的检测机构。此外,记者查询2012年发布的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发现,其中也没有对机器人标准标定方面的界定。

  何国田指出,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是当年计算机行业遇到的问题,现在机器人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国内机器人产业亟需完成硬件标准化工作。

  事实上,机器人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在重庆市场上已经产生了蝴蝶效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重庆不少中小型以集成加工为主的机器人企业中,存在缺少质量把关的问题。

  何国田担忧,标准标定体系的缺失,可能令机器人产业难以走入良性循环。“缺少标准,每台机器人的使用体验就可能存在偏差,最终会打击企业的购买积极性。如此一来,机器人生产企业就难以实现量化生产,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最终可能会彻底失去与进口企业的竞争机会。”

  好消息是,目前中科院正在建设机器人标定测量实验室。李光也表示,重庆也正在想办法解决机器人标准标定体系缺失的问题。

  机器人国产化之痛

  对重庆而言,在通往“机器人之都”道路上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核心竞争力这块短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机器人制造企业占据中国约90%的市场份额,发那科、安川、库卡、ABB四家公司合计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而在国内机器人市场,沈阳新松机器人、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排在第一梯队,其中并无重庆机器人企业的身影。

  尴尬的是,这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机器人制造厂商也未能幸免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的命运。“不能说全部依靠进口,但肯定有一些零部件是需要"外援"的。”何国田说。

  重庆一家本土机器人厂商—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社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承,尽管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价格比进口机器人普遍低1/3,但仍然面临市场信任难题。

  一名重庆汽车制造厂商人士也向记者直言,由于国产机器人在精度等方面难以与进口机器人匹敌,目前还不敢完全信任国产品牌。

  “研发机器人有一定门槛,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比较高,没有两、三千万就不要考虑入行。”何国田说,国内企业的测试设备和加工条件都不及国际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多名业内人士均认为,如果国产机器人标准化、核心技术缺失问题不解决,谈机器人为“中国制造”的救星尚言之过早。

  在何国田看来,关键零部件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形成国产机器人的竞争优势,要改变眼下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尴尬处境,就得打破传统机器人结构。

  行业过剩质疑

  自去年以来,关于机器人产业将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的说法便甚嚣尘上。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曾公开表示,并非每个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判断标准则包括产业基础、市场辐射能力、材料基础,如果这三种比较优势不明显,不应盲目介入。

  尽管李光毫不避讳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的“雷同”,但在谈及产业是否会过剩时,他坚持认为,“机器人产业和光伏产业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市场主导,后者是政府主导,市场需求明摆着。”

  抛开行业“过剩说”,眼下各地对机器人产业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这在重庆所规划的三个机器人功能区中便能窥见一斑。

  在“机器人之都”框架之下,重庆规划了两江新区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璧山工业园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尽管上述三大功能区分工各有不同,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泾渭分明,比如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其目前便落户在以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江津双福工业园。

  “三个功能区彼此会有互动,比如在招商过程中,各园区对企业的优惠条件会比较一致,避免恶性竞争。”李光表示,完全不重合也是不可能的。

  对重庆而言,机器人产业这条路还很漫长,业内人士希望,重庆能在创新和创意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

  事实上,重庆已经开始行动。据李光介绍,当地正在尝试对机器人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计划引入金融之手,采取机器人租赁模式,并将售后服务植入进去,目前该模式正在等待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

  此外,重庆还计划结合国企改革大潮,调动国企、民企积极性,以资金为纽带,探索混合所有制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力;同时,委托国外猎头公司引进高端人才。
Investment

14-06-30 21:19

0
沪、津、渝等密集上演“机器人总动员”
  
  2014年06月30日 17:43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宋雪莲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宋雪莲|天津报道
  
  便宜的十几万元,至少5年寿命,不要工资,不用上五险一金,不会和老板吵架,没有休息日,不会主动离职,干起活来以一当三。
  
  如果你是老板,这样的“员工”你要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然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持续消失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业内专家认为,发展以工业机器人[0.68% 资金 研报]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必由之路。未来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北汽、奇瑞、富士康和京东方等
  
  都有“机器人计划”
  
  在国外,机器人集中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同样,中国机器人最淋漓尽致的应用也是始于汽车行业,机器人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最高达到80%。“北京现代的生产线上已经见不到一个工人。”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海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奇瑞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机器人公司,并于2012年宣布将自己研发的200台机器人投入应用,将在3年内打造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2012年底,富士康开始在生产线上推广机器人,并表示到2014年要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来取代生产线上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这个曾经饱受员工跳楼困扰的企业甚至宣布,将于3年内在其配装生产线部署100多万名“机器工人”。
  
  “十几、二十几万一个机器人干起活来能顶3个工人,竞争力太强了。”京东方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京东方北京的8.5代线面板工厂中已经启用大量机器人操作员,他们希望启动1000个机器人计划,以实现扩产不增工的目标。
  
  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和用工难是企业选择“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厂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劳动力成本年均增幅在10%~20%。高危、重复、繁重、特种作业用工荒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成为机器人计划遍地开花的原因。
  
  “原来机器人价格很贵,企业可能不会考虑,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器人的价格以每年4%的幅度下降到了低点,这使得机器人广泛应用有了很好的性价比。”刘厂勇说。
  
  全球1/5机器人在中国,
  
  国外机器人品牌占据中国九成市场
  
  2011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仅过了两年就被中国赶超。2013年,中国取代日本,以购买了世界上1/5的机器人产量而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
  
  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依然大而不强。据悉,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美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主要地区。有数据显示,这些国外机器人品牌已经占据国内90%的市场,国内近百家企业占有不到10%的市场份额。
  
  据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介绍,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总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企业多数是单件小批量生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依赖进口,使得我国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赵杰认为,造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原因是,虽然中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是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机器人整机的生产,没能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上海、天津、青岛和重庆等集中上马机器人产业园,专家称不必担心“野蛮生长”
  
  这样一块大蛋糕,不仅吸引了产业界和资本界的目光,也让各地政府发现了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机会。
  
  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的规模。
  
  此外,天津市也提出布局发展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沈阳抚顺新城则号称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更是规划了1000亩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重庆拟在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目标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业,形成10万台工业机器人、100万台服务机器人、1000台特种机器人的年产能,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就已经达到100多家,业内人士开始担忧,机器人会不会重蹈光伏的覆辙?
  
  赵杰担心,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大量企业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蜂拥而上、良莠不齐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恶性竞争,使得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利润降低甚至无利润可图,加上各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重复建设,最终将会制约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有专家表示,在短期来看机器换人是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这么豪爽地花重金购买机器人来作业。企业一定会关注机器人替代人的投资回报周期,经济型机器人并不代表低成本,大规模的机器换人时代还远远没有开始。
  
  然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依然看好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我们的制造业机器人不是多了而是少得可怜。”蔡鹤皋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发达国家如德国,每万名工人中就有300多台机器人,而我们只有15~20万台左右,机器人平均占有率甚至低于朝鲜。对于几乎所有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蔡鹤皋也并不担心,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日本的机器人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最后经过兼并收购形成了十几家大企业,“希望能够经过几年的实践,大浪淘沙,让那些在技术、经济上具备实力的企业能够沉淀下来,使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彩霞漫天

14-06-30 20:25

0
的讲话?真的麽?
Investment

14-06-28 14:47

0
1:政策不断出台,行业发展受支持。“十二五”期间,工业机器人成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对象之一,自2012年起各项具体政策逐步落实。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并明确支持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包括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2013年2月,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共同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要求继续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测控系统与装备的研发应用以及智能制造系统在典型领域的示范应用项目。2013年12月工信部颁发《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目标是: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2:全球机器人本体市场由四大家族垄断
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主要分为日系和欧系两类
日系包括安川、发那科、松下、OTC、川崎等公司
欧系包括德国KUKA、瑞典ABB、意大利COMAU、奥地利IGM等。 
3:结合最近A股上市亚威股份 日发精机 科大智能 东方精工等上市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感觉智能机器人会成为A股下半年最大的主题投资,这会胜过基因测序 职业教育等主题机会  可与贯穿去年互联网游戏媲美!
4:亚威,市值小,行业大气阳光,与巨头kuka联姻!
Investment

14-06-27 13:52

0
买了些  不知会不会套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glorious2007

14-06-27 13:18

0
开板了,敢买吗,应该是之前接大宗交易的席位砸的,应该也差不多了。
Investment

14-06-27 13:10

0
早上以为会调整2天 遗憾呐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惊慌失措的鱼

14-06-27 11:49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日哦,你不买还分析的这么带劲啊
Investment

14-06-27 11:30

0
可恨的机构  难道要运作波行情?
真想骂人,一股未买。。。。。。。。。。。。。。。。。哎!!!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