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中源协和专贴

14-06-29 13:14 8738次浏览
七号席位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见证中长线牛股的记录贴。
不做推荐之用,只用于个人买卖记录。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10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七号席位

15-02-27 10:50

0
【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国家政策及财政支持提速,干细胞产业风口来临】

  华泰医药杨烨辉、肖汉山

  事件:2月26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实施方案主要包括重点专项实施的重要性、发展趋势、现有基础、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等,将从多能干细胞干性维持机制、组织干细胞的获得及功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及细胞转分化机制、干细胞的体内功能与作用机制、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再造、干细胞资源库、干细胞临床前评估、干细胞转化与应用等八个方向增强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其转化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点评:

  为预期的干细胞三大管理制度的落地预热。2013年3月下发征求意见稿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三大管理制度预期会在年内落地,将对我国12年停止的干细胞领域的临床相关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我国干细胞临床运用的春天将来临。此次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可以看作国家对干细胞及转化医学的激励,从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相关概念个股受益。此次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直接受益的是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干细胞相关机理的研究、干细胞库的建设、干细胞相关药物研究、干细胞相关技术及临床运用),受益机构主要是在研发实力强的单位,如中科院及高校等。A股市场中已经有干细胞相关项目在研的公司有中源协和(49.63, 1.71, 3.57%)(干细胞库、两款干细胞药物、多个治疗临床技术)、国际医学(16.66, 0.27, 1.65%)(汉氏联合拥有胎盘相关干细胞库、临床治疗技术)、冠昊生物(61.390, 1.89, 3.18%)(与北大[微博]合作多个干细胞研发项目)等。
股市常青树

15-02-11 23:10

0
600645 中长线空间很大。
七号席位

15-02-09 23:20

0
老调新谈

美基因测序巨头四年涨六倍 A股市场概念股值得关注
2015年02月09日 11: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2人参与 0评论
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基因测序龙头Illumina公司( ILMN )日前公布了该公司2014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财报。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Illumina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1%,净利润增长182%,毛利率上升近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均超越市场预期,Illumina公司股价在1月28日创出了每股213.33美元的历史新高。截至2月6日收盘,Illumina公司股价为192.64美元,市值超过270亿美元。

据中证报消息,由于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Illumina公司自2011年底以来,股价最高涨幅达600%。未来,该公司将重点布局生殖健康、肿瘤基因、白细胞抗原三大业务领域,并不断推出新的测序产品。上述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基因测序成本,还能够积极加速该技术的商业推广。

随着NGS测序仪的普及,基因测序在科学研究、药品研发和临床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其中,在临床应用领域最受关注,其包括遗传病检测和癌症检测两种。前者包括婚前检测、新生儿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等;后者包括肿瘤个性化用药指导和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等。

美总统奥巴马在1月20日的国情咨文中曾提出“精密医学计划”,并提议在2016财年向此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他指出,“精密医学计划”是要把按基因匹配癌症疗法变得像输血匹配血型一样标准化。“精密医学”在基因组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将带来一些癌症治疗方式的转变,患有乳腺癌、肺癌等病患在治疗中接受分子检测,医生可据此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香港万得通讯社认为,美国的科研依然走在全球前列,美国资本市场的动向也有望带动A股市场概念股获得关注,A股市场涉足该领域的个股主要有:达安基因紫鑫药业千山药机中源协和仟源医药科华生物利德曼等。
七号席位

15-02-06 17:32

0
业内人士称,包括江作良、王亚伟在内的基金大佬们频频动作,或意味着牛市到来成为大概率事件。(东方早报)2004年7月21日 江作良以29.88元/股的价格在上市首日买入苏宁电器 从此一战成名,成为最早挖掘苏宁电器的基金经理。
七号席位

15-02-06 17:21

0
按照公告,该基金并购方向是:

合伙企业的投资方向面向国内外,并购内容限定在下列范围之内:

1、符合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布局的盈利性或现金流优秀的高成长企业;

2、免疫细胞存储与细胞治疗的项目或企业;

3、分子检测(包括基因检测与蛋白检测)仪器、耗材、试剂生产与检测服务的项目或企业;

4、干细胞和基因生物资源库;

5、符合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布局的包括但不限于以生物治疗为特色的临床专科医疗机构;

6、符合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布局的世界最先进和相对成熟可产业化的技术和项目。

相对上面6大产业方向,无论哪一条都是符合中源协和未来产业链条,预期产业基金培育后将逐步由上市公司回收退出,这也从侧面暗示中民投愿意作为劣后级出资的信心所在。
七号席位

15-02-06 17:20

0
干细胞成果转化该“松绑”了!(关注·探访干细胞技术(下))


赵永新 吴沫涵

2015年02月06日13: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推荐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国内航线取消燃油附加费
家有“两宝”怎么让他们更融洽有爱
高速杭州段哪里易堵,一张图看懂
10年期二代身份证换领 浙江涉180万人

通过临床试验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干细胞药物,早日为无药可治、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服务,既是干细胞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也是患者的热切期盼。但是,谈到这个话题,业内人士莫不摇头。

 

据了解,我国早在2004年12月就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下发了第一个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但至今没有一个获准上市,而国外已有8个干细胞新药(制品)用于临床。与此同时,新的干细胞临床研究3年前被卫生主管部门联合叫停,业内人士苦苦等待的新规至今尚未出台。

专家们指出,10年前我国的干细胞新药研发与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临床前的基础研究也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的干细胞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1.“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我国至今没有1个干细胞药物获准上市,国外已有8个实现临床应用

据了解,早在2004年12月,我国第一个干细胞创新药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发申报的“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就拿到了国家药监局(SFDA)颁发的一期临床试验批件。当时,科技部、卫生部还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消息,称我国成体干细胞基础及新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6年4月,该药物获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在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完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后,该药物的三期临床试验申报材料在2008年9月提交到SFDA,到目前还没有下文。

除2005、2006年有另外两个干细胞药物拿到临床试验批件之外,8年来国内申报的其它干细胞药物都没有一个获得临床批件。

相比之下,国外“收获颇丰”。据介绍,目前国外已有8个干细胞药物(制品)获准用于临床应用,其中韩国在2011、2012年就有3个干细胞新药获准上市。

我国的干细胞药物审批为何这么慢?

据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丹博士介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新药评审力量太薄弱、审批任务太繁重,很难改变评审缓慢的局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专业审评人员不到100人,从事生物药物审批的只有几个人,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生物药物评审人员有1100多人。另一方面,是审批流程中外有别。美国采取的是备案制,如果30日内申报的新药没有及时得到FDA的回馈通知,就默认药物可以进入相应的临床实验阶段;而且,只要上一期临床试验没出现大问题,无需申报就可进入后续临床试验。我国实行的是审批制,不管等多长时间,只要拿不到批件就无法开展临床试验;同时,我国是逐期审批,每期临床试验都得审批,每次审批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

2.相关监管政策滞后,干细胞临床研究多年停步不前

据专家介绍,根据不同的种类,干细胞临床研究、治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类按新药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试验,上市后用于临床;一类按医疗技术走,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在有资质的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成熟后用于治疗。

2007年前后,我国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与美国不相上下,处于世界前列。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行政主管部门对干细胞制品研发和临床应用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干细胞研发由此放缓。

据了解,2009年5月,卫生部出台文件,把干细胞划为需要严格管制的“第三类治疗技术”,认为其“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令人费解的是,此后相关配套措施一直没有出台,一些企业和单位暗度陈仓,干细胞治疗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

为此,卫生部于2011年10月发布文件,要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和应用采取多个措施强化监管。其后不久,卫生部又下发《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要求停止在治疗和临床试验中试用任何未经批准使用的干细胞,并停止接受新的干细胞项目申请。

国内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由此进入“冬眠”。

对于严格监管,受访专家均无异议。但他们同时指出,在国内干细胞基础研究进展迅速、国外研发应用呈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叫停”之后就应尽快出台新的规范性文件,不该“千呼万唤不出来”。

3.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尽早建立科学、高效、严谨的干细胞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在干细胞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中国既不缺人才也不缺资金,更不缺丰富的临床经验,缺的就是科学、高效的审批制度和及时、规范的管理政策。”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指出,俗话说“有病乱投医”,目前许多重大疾病无药可治,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对干细胞治疗的需求巨大。“大道不通小道乱,‘大门紧闭’‘一味封堵’的做法不仅制约了国内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正常进展,也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市场的干细胞乱象。”

专家们呼吁:主管部门应积极作为,早日建立科学、高效、严谨的干细胞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加强干细胞药物评审力量,改进审批程序。调集精兵强将、充实药审部门,成立专门的干细胞产品评审部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干细胞药物特点,建立有别于化学药和常规生物制品的干细胞新药注册、评审、临床评价机制,开辟干细胞新药绿色通道和孤寡药特许通道,在保证严格、规范的同时提高审批效率。

早日出台新规,对干细胞技术和产品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干细胞作为个体化治疗技术和药品的特殊性,分类、分阶段管理。对于不直接涉及公众健康的干细胞库、非临床干细胞产品等,实行备案制,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对直接涉及公众健康的干细胞药物、干细胞临床治疗技术,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由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严格监管、有序开展临床研究。

在此基础上,试点先行,逐步有序推开干细胞临床应用。对于国家审批上市的干细胞药物和经临床研究证明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应选择条件具备的单位先行应用,取得经验,形成成熟的治疗方案后,再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

“近些年蓬勃发展的研究证明,干细胞药物和技术为有效修复人体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及治愈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将会对全球的医疗格局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因为有困难和风险就裹足不前,将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错失良机、再次落后。”被采访的一位专家说。

链接

世界干细胞研究大事记

1962年,牛津大学生物学家约翰·格登用已经分化的南美青蛙蝌蚪的肠细胞核克隆出完整个体,后来又从成年蛙的角质细胞克隆出蝌蚪,证明细胞分化是可逆的。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奖。

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纳尔·托马斯发表报告称,将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后来的研究表明,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多纳尔·托马斯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1981年,马丁·埃文斯和盖尔·马丁分别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马丁·埃文斯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奖。

1997年2月,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将成体动物的乳腺上皮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完成了首例哺乳动物——绵羊“多莉”的克隆。自此以后,克隆动物相继在牛、小鼠、山羊、猪等动物中取得成功。

199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托马森等人首次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

2001年2月,英国一家公司宣布开展新生儿脐带血干细胞储存服务。同年4月,中国首家自体脐血干细胞库在天津建立。

2001年1月,英国议会上院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进行医疗研究。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等人通过转染四种转录因子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山中伸弥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奖。

 

 

 
2012年,美国奥西里斯诊疗公司宣布获得加拿大卫生部对其干细胞疗法药物Prochymal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儿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世界上首个人造干细胞治疗药物。

2013年日本批准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开展视网膜再生的临床研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细胞进行临床研究。(赵世华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6日 20 版
七号席位

15-02-06 17:20

0
干细胞治疗 梦想何时照进现实?(关注·探访干细胞技术(上))


赵永新 吴月辉 蒋建科

2015年02月02日11: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推荐

字号 
  
 

  原标题:基础研究万马奔腾,临床试验千帆竞发

  干细胞治疗 梦想何时照进现实?(关注·探访干细胞技术(上))

  中科院戴建武团队利用胶原生物材料结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成功引导了人体受损子宫内膜的再生,使不孕患者顺利产子。图为一名子宫内膜再生婴儿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

  新华社发

  在前不久颁发的国家科技奖中,两项干细胞研究成果——“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和“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的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首次同膺国家科技奖,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干细胞治疗的热切期盼。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等重大疾病难以治愈且发病率不断增加,以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支柱的传统医学日渐“力不从心”,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已是大势所趋,具有超强分化、更新和修复能力的干细胞被寄予厚望。

  那么,我国干细胞研究的整体进展如何?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的梦想离现实究竟还有多远?

  基础研究跃居前列

  10年间研究论文增长17倍,研究人员增长近16倍,专利排名世界第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的确令人瞩目。”被誉为我国造血干细胞技术奠基人的中科院院士吴祖泽告诉记者,国家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干细胞研究成为许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热门领域,无论是在成体干细胞还是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研究方面,均表现不俗。

  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就是我国在iPS细胞领域的标志性成果。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弥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iPS细胞,突破了胚胎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细胞来源和伦理障碍,在国际科学界引发极大轰动。

  但是,各国科学家一直无法证明iPS 细胞能够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成完整健康的动物,其多能性一直被业界质疑。我国科学家周琪、曾凡一、高绍荣等,用漂亮的研究成果终结了这一争议:完全用iPS细胞培育出健康的小鼠及后代,充分证明了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发育全能性,为iPS理论的完善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们还开发出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新方法,发现了能快速判断干细胞发育能力的分子标记,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进展同样令人振奋:培育出世界首个iPS猪,破解了利用猪iPS细胞制作克隆猪的世界难题,为大动物人源化器官的培育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新途径;利用病人尿液细胞获得可移植的神经干细胞,为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干细胞治疗迎来曙光。

  “从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干细胞研究论文从234篇增加到3779篇,增长近17倍;发表文章的科研工作者从733名到12325名,增长近16倍。”据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介绍,论文质量也有显著提升,201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刊物发表文章5939篇,其中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科学》《细胞》发表文章25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有137篇。同时,我国科学家申请干细胞专利1679项,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58项,排名第六位。

  临床研究值得点赞

  间充质细胞药物研发国际领先,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完成2800余例

  研发出干细胞药物(制品)、形成规范的临床救治方案,把干细胞研究成果应用于重大疾病治疗,是科学家们的共同梦想。在这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干细胞药物研发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课题,制定相关标准是第一步。在赵春华研究员牵头下,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于2003年制订出我国第一个干细胞药物制剂的制备、检定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制造及检定规程》。2004年12月,赵春华团队研制的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拿到了新药Ⅰ期临床试验批件,标志着我国成体干细胞新药研究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6年4月,“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获得Ⅱ期临床试验批件,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多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完成了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在干细胞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多项突破。项目第一完成人、解放军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陈虎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多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克服了传统骨髓移植供者来源单一、依从性低、重建速度慢和并发症多等“瓶颈”,成功解决了放射病所致不可逆骨髓衰竭的造血重建问题;首次采用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医源性骨髓型放射病,促进了造血重建和放射所致多器官损伤的修复,并降低了移植排斥,开创了放射损伤救治的新途径。据介绍,他们已累计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2800余例。

  在利用干细胞开展脊髓损伤修复方面,我国科学家也迈出了第一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研制的基于胶原蛋白的神经再生支架,结合间充质干细胞植入病人脊髓后,能够引导脊髓再生。截至今年1月底,已顺利开展了4例临床研究手术,患者术后情况均比较稳定。此前,戴建武团队利用胶原生物材料结合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不孕患者瘢痕化的子宫壁,成功引导子宫内膜再生,首批9例不孕受试患者已有3例婴儿顺利出生。

  国外研究如火如荼

  去年,科学家相继培养出胃、肾脏等组织器官,批准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超过4000项

  干细胞研究一直是国际热点。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干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上不遗余力,堪称“如火如荼、突飞猛进”。

  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外科学家在利用干细胞培养人体组织器官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仅2014年就亮点频现——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用皮肤细胞制造出原始人工精卵,有望为不孕症治疗开辟新途径;

  日本研究人员在成年试验鼠中,首次在试管内用成体干细胞培养出立体管状的肾脏组织;

  美国科学家用人类的胚胎干细胞iPS细胞,培养出微小的“类胃”器官。这块芝麻大小的活组织有着和人胃一样的腺体结构,甚至还能容纳肠道菌。

 

 

 
  在临床试验方面,美、日、韩等国家的科学家在青少年失明、老年黄斑变性、心肌梗塞等方面开展了众多临床试验。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国外批准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就有4000多项,其中采用间充质干细胞的有400多项。

  专家指出,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全新技术,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不会一帆风顺,但从国内外已取得的进展看,用干细胞解除人类重大疾病的大门已经敞开,前景可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2日 20 版
七号席位

14-08-21 10:59

0
验证
vfivfi

14-08-20 14:58

0
我感觉中源协和差不多了,下午一直横盘,等大盘向下时,就开始发力了。不知楼主有何看法?
七号席位

14-08-18 19:06

0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 
关于重大资产重组被暂停审核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近日,公司接到中国证监会通知,因参与本次重组的有关方面涉嫌违法被稽
查立案,公司并购重组申请被暂停审核。目前尚未收到对上市公司的立案调查通
知书。
公司经向参与本次重组的其他有关方面包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交
易对方、证券服务机构等电话问询,均表示未收到调查通知。
公司将积极配合调查,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特此公告。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董事会
  2014 年 8 月 19 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