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芬泰项目再分析 一:作用机制
鉴于乙肝病毒cccDNA是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初始模板,而且在肝细胞内的含量相对稳定(每个细胞约5~50 拷贝),因此公认,HBV cccDNA是乙肝病毒难以被清除和停止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分子基础。
只有彻底清除细胞核内的cccDNA,才是真正意义上治愈了乙型肝炎,只要细胞核内的cccDNA被彻底清除,就有理由认为乙肝病毒复制的基础不复存在了。可见,考核抗乙肝病毒药物疗效的指标,或者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最终疗效标准,应该是清除cccDNA,其他任何指标与之相比只能是“次要”标准。有研究表明,在血清HBsAg被清除的HBV感染者中,肝细胞内仍有cccDNA存在。
现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均为抑制DNA多聚酶的药物,他们都没有抑制cccDNA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均不能治疗乙型肝炎。
但,替芬泰抗HBV(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部位初步认为是通过抑制细胞内cccDNA的表达产生抗HBV的作用。通过试验研究发现,
替芬泰在HepG2.2.15细胞模型的试验中能够显著降低HBVcccDNA含量。 替芬泰这一机制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替代的。二:药效学问题
恩替卡韦(ETV)抑制DHBV DNA有效率目前最高,大约为70%,替比夫定大约为60%,拉米夫定大约为55%,阿德福韦大约为45%,干扰素大约为35%。
替芬泰大约为47%(给药20天)。
(摘注:2)连续给替芬泰30天,斑点杂交法检测鸭血清DHBV-DNA水平值。替芬泰高、低剂量组在给药第10d、第20d、第30d,无论与给药前还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都能显著的降低DHBV DNA,给药20天时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高、低剂量组分别为46.99%、24.43%。 3)采用Southern Blot地高辛检测法(化学显色法)检测DHBV感染鸭肝组织DHBV-DNA含量。结果表明,给药20天时,替芬泰高剂量组对DHBV-DNA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阳性对照药恩替卡韦(ETV)组也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三:耐药性问题
恩替卡韦(ETV)的耐药性3年3%,远远比其他的药物好很多,但,
替芬泰比恩替卡韦要好得更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耐药性了。
(摘注: 1)对多种核苷类药物耐药株有效
选取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同时耐(L180M+M204V)基因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做瞬转试验,分别观察替芬泰对核苷类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结果发现替芬泰对A64细胞内HBV-DNA抑制率能达到76.06%,而ETV的抑制率仅为34.06%。(注:恩替卡韦是目前耐药性最好的)
采用HepG2细胞为研究模型,选取阿德福韦酯(N236T)耐药基因型为研究对象,做瞬转试验,观察替芬泰阿德福韦酯(N236T)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结果发现替芬泰对HBV-DNA的抑制率已达68.47%,而阿德福韦酯(ADV)对HBV-DNA的抑制率仅为0.73%。
2)联合恩替卡韦协同增效
替芬泰联合恩替卡韦用药后,可以将抗A64细胞内HBV-DNA抑制率提高到91.9%,显著高于单药替芬泰或恩替卡韦,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
上述实验说明替芬泰对不同模型的核苷类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均有非常明显抗耐药作用,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加明显。替芬泰新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对核苷类单耐药和交叉耐药毒株有效的内在原因。)
四:停药反跳问题
现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用药后均不能停药,一旦停药,病状就复发。
替芬泰初步试验反映,用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摘注:替芬泰体内以DHBV感染雏鸭为模型,病毒对照组DHBV-DNA水平升高无明显波动,阳性对照药拉米夫定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停药3天后DHBV-DNA水平明显回升,有明显“反跳”现象。替芬泰高(50 mg/kg)、中(25 mg/kg)、低(12.5 mg/kg)剂量组,在给药第5天、第10天分别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HBV感染雏鸭血清中DHBV-DNA(P<0.01),替芬泰三个剂量的效果呈现良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且停药3天后感染雏鸭血清中DHBV-DNA水平均未见明显回升,无明显“反跳”现象。)
五:保肝护肝作用
核苷类、干扰素类和疫苗类,都没有对肝脏的直接保护作用,其中不乏还有对肝脏能造成损害者。在小鼠试验上证实了黄疸草(即马蹄金)和马蹄金衍生物对肝脏损伤的良好疗效,证实替芬泰对小鼠肝脏损伤具有消炎消肿的效果,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对损伤的肝脏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替芬泰在现已完成的实验动物体内没有发现对心、肝、肾等大器官的毒副作用。无致畸、致突变作用。@猪二哥,
@福清步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