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GoPro带来可穿戴概念新故事
国可穿戴摄像机制造商GoPro登陆
纳斯达克后两日涨幅逼近50%,GoPro为资本市场带来了
谷歌眼镜和可穿戴健康设备以外的新故事——可穿戴摄影摄像。港股富士康由于2012年投资GoPro,持股10%,直接受到GoPro上市资本溢价提振,A股相关产业链和类似题材的公司也将受到美股映射作用。
可穿戴摄像机制造商GoPro美股上市受追捧
6月26日,美国可穿戴运动摄像机制造商GoPro登陆纳斯达克,该股上市首日大涨30.58%,第二个交易日再度上涨14%,报收于35.9美元,相较GoPro IPO发行价24美元,涨幅49.58%。GoPro高企的估值与目前低迷的科技股造成鲜明反差。
GoPro公司由尼克·伍德曼于2004年成立,最初公司的产品为Hero系列相机,这是一款佩戴在手腕上的防水相机,灵感来自于尼克·伍德曼的冲浪伙伴,他们需要将其乘风破浪的体验进行分享。
根据GoPro招股说明书,公司2013年营收9.85亿美元,同比增长87%,净利润6100万美元。目前公司总裁由前
微软高管托尼·贝茨担任。
GoPro对公司定位是提供生活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电气生产商,通过10年的努力,公司产品已经不逊于
索尼,
佳能等成名已久的老牌巨头。同时,GoPro产品价格并不昂贵,一台Hero3售价400美元,比专业高清相机便宜。
GoPro除了销售产品以外,还通过各种活动与用户实现互动。GoPro进行抽奖活动,每天抽出一位用户,赠送1000美元奖励以及GoPro旗下产品,而参与活动者必须每天访问网站进行互动。目前,GoPro在Facebook的粉丝已经超过400万,并在专业摄影圈备受推崇。截至2013年末,在YouTube上,通过GoPro产品拍摄的视频长度相当于2.8年,这些短片浏览量超过10亿次。
2013年,GoPro宣称占据美国小型摄影机市场32%的份额。
在资本市场,GoPro融资4.272亿美元,成为美国自1993年Duracell公司IPO融资4.33亿美元以来,消费电子领域最大规模的IPO。公司上市之后,估值超过30亿美元。
带来可穿戴新方向
GoPro令资本市场的可穿戴概念获得了讲新故事的题材。
谷歌眼镜作为可穿戴行业的领头羊,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预热,至今尚未正式销售,仅限于小范围试用。
尽管未来概念前卫,前景广阔,但可穿戴行业一直面临着产品线稀缺的尴尬。
目前可穿戴的主流产品依然局限于健康领域,被Fitbit,Jawbone和
耐克的Fuelband三类产品垄断,其中Fitbit市场占有率67%,Jawbone市场占有率18%,耐克Fuelband市场占有率7%,2014年年初上升至10%。
根据第三方数据,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可穿戴设备销售量330万,销售额为2.93亿美元,相比2012年增长四倍。
即使在健康领域,主流企业依然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
2014年2月,Fitbit发生召回事件,其产品Force腕带引发部分用户皮炎症状,因此Fitbit停止销售这一产品,并全部召回且全额退款。该产品为Fitbit公司2013年发布的新品,上市仅5个月。
Fitbit召回事件令可穿戴行业蒙上阴影,而此后耐克爆发可穿戴部门裁员事件,再次令市场冷静看待可穿戴。2014年4月耐克可穿戴腕带FuelBand硬件部门裁员80%,虽然这只是公司个案,但作为行业龙头之一,其行动令投资者担心可穿戴的前景。
GoPro的上市,令资本市场看到了可穿戴的新故事——摄像摄影。
用户通过GoPro的可穿戴摄影器材,将各种场景录制,尤其在冲浪等户外运动中,智能手机效果不佳,这些场合GoPro的产品变得不可替代,其产品提供了随时分享的机会。
受到GoPro的带动,相关的其他配件公司也逐渐启航,包括相机套、滤镜、相机壳(类似iPhone壳)和固定部件的公司也茁壮成长。
A股和港股的映射
在
中国资本市场,GoPro将直接激活类似题材、产业链公司以及和GoPro有业务联系企业的资本热情。
在港股市场富士康由于此前投资了GoPro,因此在GoPro上市后直接收益。
2012年2月,富士康通过子公司Foxteq Holdings出资2亿美元持有GoPro公司10.18%的股份,上市后富士康持股比例摊薄至10%,随着GoPro上市,富士康获得估值溢价。5月以来,富士康港股价格自3.8港元上涨至最高5港元,涨幅超过31%。
而在A股市场,相关摄像器材公司将获得美股映射以及产业链提振作用:
欧菲光: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就是镜座组件,可用于包括车载摄像头等各种镜头系统。
水晶光电:国内较早的进行布局,主要在微投领域为摄像模组提供光学镜片,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收话器等产品。
舜宇光学:国内手机照相机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