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为何医改之前少有殴打、杀害医护人员

14-05-29 22:42 1268次浏览
kle99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医疗市场化改革前,中国的医患关系有些地方很像国有企业职工医院。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市场化色彩,虽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确不像国有企业职工医院那样是“一家人”,但通过伦理、体制、意识形态这三招,这两者仍然被整合成一个“整体”。

伦理就是对医护人员进行美化,比如说他们是“白衣天使”。这一招可以让他们保持职业的崇高感,以及激发民众对他们的尊敬和信任,当然,也让他们如果考虑从患者身上榨油水,或态度不好而感觉害臊。体制就是没有把医院变成一个有公司色彩的营利性机构,而是在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意识形态就是把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装到“人民”这个概念里,提倡一种“社会主义道德”,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的软性维稳。

这三招确实厉害,在中国的医疗质量和数量不怎么样的情况下,医患不对等的博弈格局就相当于不存在。如此一来阻止了两者的社会分裂(更不用说对立),使他们根本就没有社会冲突。

不幸的是,医疗市场化改革后,在政府“摔包袱”的思维下,医院开始“转型”,患者也只能重新调整自己和医院打交道的方式,原来维系大家和谐关系的那种纽带不复存在,这三招或是被抛弃,或是失效。

只是,撤去以上的“保护罩”后,患者发现,自己暴露在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博弈格局下,而医院在复杂的心态中,借助于权力的庇护,则乐于发现和放大自己的博弈优势。医疗所具有的“刚性需求”,以及患者在讨价还价能力上的先天弱势,使得整个社会的那种“大鱼小吃鱼”的利益链,移植到了医患关系上,而且表现得特别明显。被“市场”分裂成两个利益群体的医患,由此注定了利益的纠葛,甚至对立。其社会冲突内在于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中。换言之,他们的社会冲突,不过是体制、市场,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分化进行“设置”的结果,是跑不脱的。

从逻辑上来说,要解决医患的社会冲突,要么返回过去(但这已经不可能),要么重新给医院定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归公共服务职能,市场的归市场。
医患的社会冲突,医护人员的被打被杀,固然有医院和患者博弈格局不对等的原因,但也是在为那些曾经让患者及家属心理受挫的人、制度埋单。中国已经到了每一个人要为别人的行为埋单的时代,只要他不是可以防御任何伤害的强者。

按照社会食物链,越处于低端的人,埋单越多,越往上,越少。他们要同时埋两种单:为强者剥夺自己埋单,为强者伤害别人埋单。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种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冲突演化到恶性的程度,开始最常见的,是作为弱者的不同利益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伤害,其次是个体、小群体对抽象的组织的攻击,最后,才是从一盘散沙状态凝聚起来的群体和强大的、以集团形式存在的强者的对抗。

很清楚,医患关系如何,不仅仅和医疗体制相关,它还受到整个社会系统如何的深刻影响。解决医患社会冲突这个“中国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别的政治、社会问题。它们已经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更何况,医疗的问题如此严重,在改革上还在迁延时日。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