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海油工程600583,梦圆蓝海

13-11-14 16:31 2483次浏览
yangauto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开发多油气田势在必行,而南海就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南海油气地质资源量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

接下来慢慢谈曾经的大牛股,海油工程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yangauto

13-11-14 19:52

0
海油工程国际公司中标印尼Madura BD总包项目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05-22  【大 中 小】 
5月16日,海油工程印尼公司收到Madura BD总包项目中标确认书,成功获得该项目合同,项目内容主要为一座井口平台、一条52公里长输登陆天然气管线、陆上管线及天然气计量站的EPCI总包。(章剑 周雪)
yangauto

13-11-14 19:36

0
海油工程模块化建造能力在国际业界获口碑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08-21  【大 中 小】 
8月11日,国内首届模块化建造技术与管理国际论坛在青岛开幕。此次青岛“论剑”,东道主海油工程向道达尔、克瓦纳、道克怀斯、沃利帕森、三菱重工等国内外知名能源公司推介了自身在模块化建造方面的先进经验,赢得了满堂彩。

事实上,通过不断“深耕”模块化建造能力,海油工程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长袖善舞”。与会代表参观了海油工程青岛场地后,对公司模块化建造技术快速发展及制造场地管理水平赞不绝口。

“口碑”赢来效益

2013年4月11日,新喀里多尼亚一家冶炼厂炼出了第一炉镍铁合金,这个由海油工程承揽的世界首例模块集成化冶炼工厂宣告正式投产。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总重4万吨的镍矿项目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开工建造。项目规模相当于6~8个常规海洋工程平台,建造难度之高、施工区域之广、参与人员之众、管理风险之大前所未有。

海油工程决心在国际舞台施展“拳脚”,啃下这块“硬骨头”。公司创新性地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效率,模块从开工到总装仅4个月,10个里程碑点提前或按期完工,创造了830万工时零伤害纪录。

目前,海油工程模块化建造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认可,获得良好的“口碑”,Mo-dec、Gorgon和Ichthys等多个国际模块化建造项目相继落户海工。2011年,公司与全球能源巨头壳牌签署了为期10年的模块/组块建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赢得了稳定的海外市场“资源池”。据海油工程青岛公司负责人介绍,2013年国际项目工作量已占项目总量的4成以上。“

服务”闯出市场

起初,在国际上没有闯出“名堂”的海油工程拿到手里的国际项目几乎都是烫手的“山芋”。近几年,海油工程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国际项目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动了“走出去”战略的持续实施。

Gorgon项目管线坡口钝边尺寸控制“精度”为0.7~2.3毫米,模块建造完工后,从叠加到安装要经过雪佛龙30余项严格检疫。Modec项目业主提供的图纸是不拘细节的“写意画”,而海油工程只能借助自有3D模型技术将设计图纸还原成细腻、精确的“工笔画”。

“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没有听到任何怨言……”Modec业主Frankie Ngoh在表扬信中这样写道。

海油工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采取边设计、边采办、边建造的超级作业法,将国际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应用到详细设计中来提升效率,一系列技术难题激发了项目人员的创新力。仅镍矿建造项目,海油工程就攻下非滑道区地基承载研究、大型模块建造FEA软件模拟等4项科研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0项,发表技术论文43篇,形成了一整套矿业工厂模块化建造工艺。

实施一个国际项目,锤炼一支精锐队伍,创新一批科技成果,留下一套管理经验,已成为海油工程提升模块化建造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法则”。(特约记者 李志达 记者 黄英俊)
stevengao70

13-11-14 19:36

0
海服位高....推土机似乎没油了
yangauto

13-11-14 19:36

0
天然气压缩机终于有了海工品牌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08-19  【大 中 小】 
天然气压缩机在油气田及长输管道气体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是油气田及长输管道气体工业的心脏设备。

8月13日,随着“垦利3-2”油田群开发项目天然气压缩机橇的顺利交付,成立仅16个月的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公司(下称特种设备公司)完成了天然气压缩机的自主成橇设计制造和调试,开始供货中海油进行海上油气开发。

自主研发,形成核心技术

以往,中海油所需的天然气压缩机需要从国外进口,不仅设备难求,供货周期也很长,这阻碍了组块的建造总进展,制约了“设计—采办—建造”一体化工艺的实施。

为使海上油气田得到更好的天然气压缩机产品及服务,海油工程公司与具有21年天然气压缩机橇装经验的新加坡HSCP公司在2011年底签订天然气压缩机成橇长期合作协议。

从海油工程成立特种设备公司时起,海油工程就开始了自己设计制造天然气压缩机的征程。特种设备公司成立之初,虽在天然气压缩机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形成核心技术。

在特种设备公司成立之前,海油工程设计公司和建造公司在中低端工艺橇块领域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但这些常规橇装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门槛较低,利润空间较小,难以成为公司成橇产业的长期支撑。对于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例如天然气压缩机、水下产品等,海油工程则刚刚涉足,基础较薄弱。

技术是核心,没有就要学。特种设备公司以项目为驱动,加大研发投入,与国外先进设备制造商合作,边做项目边做研究。

目前,特种设备公司已经成功承揽包括“陆丰7-2”、“垦利3-2”油田群、“锦州9-3”开发项目在内的15套天然气压缩机成橇EPC总包合同,涉及低压螺杆式、中压往复式压缩机组。依托现有项目,特种设备公司已经具备海洋石油平台天然气压缩机成橇设计、采办、建造、调试等一系列能力。

学追赶,一路披荆斩棘

由于人手有限,又是新领域,项目组每天都要开碰头会,及时总结项目进展,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压缩机和平台的共振问题最为棘手。压缩机是旋转设备,必然有振动问题。一旦压缩机的振动和平台、施工船产生共振,后果不堪设想。压缩机的振动设计需要第三方的检测,一旦检测没有通过,前期设计全部要推倒重来。

鉴于此,特种设备公司在项目实施中逐渐克服了两个困难。第一个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振动的精确考虑,第二个是将振动设计的检测尽量提前,为整个工期节省时间。

除了共振的问题外,机头的选型、天然气容量的计算、设备制造的精确程度等难题都一个个摆在项目组面前。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伍,打赢了一个个攻坚战,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记者 雷婷)
yangauto

13-11-14 19:32

0
荔湾3-1气田浅水工程机械完工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0-18  【大 中 小】 
10月11日,荔湾3-1气田浅水段工程取得试生产许可证。此前,根据中国海油、船级社、海事、监理等机构的监造和审查结果,荔湾3-1气田浅水段工程已实现机械完工。

荔湾3-1项目是我国首个深水气田开发项目。自2009年4月成立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组以来,中国海油集合国内海洋工程领域优质建设单位,建设完成一座总重量超过7万吨的海上固定式平台,一条长261公里、大壁厚、小径厚比、高压力的海底管道,一座我国最大的海上气田陆上处理终端。

2006年8月,中国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合作,成功发现了荔湾3-1气田,拉开了中国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的序幕。此后,双方分段同步建设荔湾3-1气田开发项目,其中哈斯基负责项目的深水部分,包括钻井、水下生产设施以及深水海管等;中国海油负责项目浅水部分,包括荔湾3-1中心平台、海底管道以及陆上天然气处理厂等。

中国海油的项目建设者通过良好合作、健全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推动国产化等一系列举措,攻克了平台建造场址、海管路由地质条件复杂,终端原始地基条件不理想,超大平台设计、建造、安装以及海管挖沟等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和亚洲纪录。

荔湾3-1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重大装备及配套技术等科研成果的示范及应用,攻克了包括超大型平台和终端、超壁厚海底管道设计、建造和安装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国家海洋工程相关的材料、设备和制造业以及高端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十二五”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工程机械完工及试生产许可发证仪式上,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武广齐表示,荔湾3-1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中国海油初步建立了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标志着中国海油“深水战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荔湾3-1项目的诸多工程亮点和创新,通过2013年世界海洋工程技术大会(OTC)以及近海与极地工程会议(ISOPE)的专题发言等,受到业界的关注。

目前,由哈斯基担任作业者的深水段生产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记者 牟银滔)
yangauto

13-11-14 19:30

0
海油工程揽壳牌欧洲第一单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1-08  【大 中 小】 
10月30日,海油工程与克瓦纳公司签署壳牌Nyhamna项目合同,海油工程国际市场开发又获突破。

据了解,Nyhamna项目是海油工程公司与壳牌欧洲战略协议签署后成功落地的第一个欧洲项目,也是海油工程与壳牌、克瓦纳三方首次实现项目意义上的合作。整个项目工作范围包括陆上气站设施的模块建造工作,总重约1960吨,项目将在海油工程青岛制造场地完成。

近年来,随着海油工程公司建造能力不断提升,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其中,海油工程国际公司作为海油工程旗下进军海外的“排头兵”,通过积极参与国外公司项目竞争投标,已经成功拿下多个国际项目。(通讯员 孟海燕 杨硕 记者 黄英俊)
yangauto

13-11-14 19:30

0
海油工程16项科研成果国内领先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1-11  【大 中 小】 
11月4日,“大型深水气田开发的先进工艺装备与控制技术”、“大型海洋平台浮托安装设计技术”等三大课题通过成果鉴定,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截至10月底,海油工程年内已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8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志达)
yangauto

13-11-14 19:28

0
海油工程掌握横向装船成套关键技术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大 中 小】 
11月11日,笔者从海油工程公司获悉,恩平油田群联合开发项目组完成了“海洋石油278”船新型压载系统调载试验,这意味着该公司掌握了半潜式自航工程船的横向装船成套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海洋工程技术的一项空白。依托总重达1.5万吨的惠州25-8DPP组块项目,海油工程将首次尝试万吨级组块横向装船和半潜式自航工程驳船浮托安装。

目前,超大型钢结构物装船普遍采用纵向滑移装船模式,受自航工程船“海洋石油278”总纵强度和青岛场地码头潮汐条件影响,惠州25-8DPP组块项目只能采取横向装船模式,这在国内尚属首例。为确保项目安全进行,前期项目组运用先进的Moses软件模拟组块横向装船全过程,并根据驳船的浮态、稳性、总纵强度及实际调载能力等因素,对横向装船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评估。近日,项目组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进行了实船调载试验,实施方案的工况细化到近100个压载舱的具体使用,再次验证了横向装船的安全性、可行性。

随着海洋石油产业不断迈向深水,油气生产平台大型化、综合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超万吨级组块占比日趋增大。船舶运输是大型钢结构物从陆地运往海上的唯一途径,而装船是整个运输环节的关键一环。在实际应用中,滑移装船模式由于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适用超大型模块装船等特点,逐步取代吊装模式成为海洋工程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未来,横向滑移装船模式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引领海洋工程领域新的技术革命。(特约记者 李志达)
yangauto

13-11-14 19:28

0
海油工程:百船会战迎高峰
同时运作32个大中型项目,工作量是2012年的1.5倍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0-28  【大 中 小】 
借助管理体系完善和施工流程优化,海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工程公司)正高效运作32个大中型项目,持续提升主业保障能力。

截至10月18日,海油工程公司累计完成钢材加工量逾21万吨,完成39座导管架和组块海上安装,保持了平均每周安装一座钢结构物的速度纪录,铺设海底管线和电缆约660公里。统计数据显示,渤中34-1、涠洲12-8西等6个项目累计提前完工56天。

2013年,海油工程公司迎来新的生产高峰,全年将完成49座钢结构物装船,工作量是2012年的1.5倍,作业涉及塘沽、青岛、深圳等南北六地,形成了海陆联动的“百船会战”格局。

通过实施设计标准化、“一体化”建造、项目区域化管理等措施,海油工程公司提高作业效率约20%,提高了场地、船舶等资源利用率,缩短了项目工期。绥中36-1项目中,“蓝鲸”船33天完成4座组块、2座生活楼约4万吨钢结构物吊装,提前30天完工,为油田贡献了产能价值。

通过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海洋石油201”和“海洋石油202”铺管船先后24次打破单日和单班海管铺设速度纪录。“海洋石油201”船创造了4.3公里/天的同管径海管铺设速度纪录。通过优化吊装方案,荔湾3-1项目创造了单根钢桩8.5小时起插纪录。

9月16日,“海洋石油228”船完成投产后的首次装船任务。通过加速推进重大装备建设进度,海油工程有效缓解了当前浮托及下水驳船的资源压力。

2013年,针对项目集中、资源紧张局面,海油工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模式,确保了各项目平稳运行。公司集中青岛场地、主力作业船等优势资源,攻克高端、高附加值、难度大的项目,采取部分分包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让出“低端”市场,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产能。

此外,海油工程公司积极尝试异地整体分包方式,将恩平24-2、西江24-3生活楼项目放在青岛武船重工建造,与中国石化第四建设公司等4家单位开展模块建造合作,实施“资源再造”,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释放了超额工作量。(特约记者 李志达)
yangauto

13-11-14 19:28

0
海油工程:“三化”助业绩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0-28  【大 中 小】 
“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65%,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与上产5000万吨的工作量高峰年2009年相比,净利润增长90.5%,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上升4.08个百分点和2.53个百分点。”在海油工程近期召开的经济分析会上,该公司一名中层领导分析了今年的经营业绩。

据了解,海油工程能取得如此业绩,主要得益于该公司今年工作量的恢复性增长,也得益于设计标准化、设计采办建造一体化和海上安装管理区域化“三化”所迸发的活力。

以采办业务设计标准化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2012年,海油工程相继编制实施了14册专业负责人指导手册,颁布了《通用材料选择导则》,用以指导工程设计中设备、材料的选型,降低通用材料采办种类。2012年以来该公司未产生大量工程余料,全年利库6000多万元,今年1~8月利库已达4400多万元。

用设计采办建造一体化拆除制约绩效最大化的“藩篱”。设计采办建造一体化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产能为目标,在设计阶段就结合建造阶段的需求及采办进度,对组块制造工序进行优化。今年实施一体化模式的番禺34-1和丽水36-1项目累计节约机械台班230多个,缩短滑道占用78天,节约直接费用600多万元。

把海上安装管理区域化作为促进资源使用无缝衔接的渠道。海油工程在国内各海域及海外区域各指定一名负责人,统筹管理本区域的工程项目,提升了海上作业效率和安装板块的经济效益。今年,“蓝鲸”号仅用33天就完成了绥中项目4座组块、3座生活楼近4万吨的吊装作业,缩短工期一个月;荔湾组块浮托安装则在5家单位、11条船、国内外专业人员近300人参与的情况下成功实施,显示了该公司良好的作业协调能力。据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安装板块的毛利率同比上升约6个百分点。(通讯员 邹宗楠)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