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逻辑整理系列(十九)f1的规则设置和动力学形态学的结合
[淘股吧]前面系列已经对于递归方程和自同构有了非常详细的解析,所以基本上如果明确了自同构的分解规则,那么在最低级别以上的走势类型分解中,就有了统一的标准。而在最低级别以上,走势多义性组合中,进行非同级别的分解,就可以处理中枢扩展和延伸中,非同级别的各类震荡已经多空齐杀,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最低级别走势类型的设置,也就是中枢定义当中,“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完成的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中的次级别走势段,也就是递归方程中的f1.
缠论过去之所以会被诟病,很大一定程度,就是因为f1的问题,千人千缠也是因为f1.系列18已经明确了f1和f2的区别,并且说明了,f1里面的规则可以任意设置,都不会改变走势的自同构特性,例如可以用独立5K作为f1的规则,也可以用分笔分段作为f1的规则,还可以用5线和10线的吻作为f1的规则等等,换句话说,中枢定义当中的“次级别走势段”是定义出来的,并且是可以任意设置的,只要保持设置的统一性就行。但实际中,最大的问题也在于f1的设置,那最常用的分笔分段设置来说,最终确定转折和买卖点,都要落实到线段内部的背驰判断,一旦线段内部出现延伸的情况,分笔分段就变得异常模糊和滞后,而很多情况下笔破坏的出现,更加加剧了判断的模糊性,即便是按照第二类买卖点来操作,依然要针对其内部的转折判断,如此下去,理论上每次你要考虑的笔破坏分类可能,是操作精度提升的最大障碍,而且,笔在递归到线段的过程中,还存在包含关系的处理,这是第二重障碍,再者,分笔分段要实现递归和操作的精细化,最好从相对精密的图上开始递归,如此带来实际操作的诸多不便,这是第三重障碍。
很多人会说,既然分笔分段如此多的障碍,为什么缠师原文要介绍分笔分段?这里面的原因恐怕只有他本人可以回答,但从原文前后的逻辑对比,可以看出,当初缠师分解的对象是大盘指数,大盘指数是什么?是一个加权统计后的指数,并非一个交易品种,诸多交易品种的动力学特征和变化形式,在一个平滑的加权指数身上就无法及时体现,所以大盘指数只能作为一个模型来看待,很多人说直到股指期货出现之后,期指带动大盘走,其实大盘指数从来都不能自己走,从交易角度它压根就不存在,打一个比方,你说是均线带动K线走,还是K线带动均线走?均线就是K线的一个平均,而这个平均会反应市场的趋势和力度。此外,在大盘指数的模型上,分笔分段可以很好的体现缠中说禅理论的方方面面,经过两次同构的分解,可以极大的满足市场波动转折的匹配度,所以原文才有“本ID目前介绍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可以使笔出现的概率最大,最有效的体现走势的波动性”。
那么,可以不可以丢掉分笔分段,直接进入走势分解?当然可以。实际上,原文在引入线段定义之前的分解,都是另外一种f1的分解方式,以至于很多人说,缠师前面的所讲的级别和后面所讲的级别不对等,其实级别是递归出来的,设置好a1之后,就有了最小级别走势类型的次级别走势段,于是就有了级别,前面帖子里
@东海兄问到大盘2270点过来30分级别的问题,其实就是分笔分段基础递归上面的级别表述,如果换一个a1设置,看到的级别情况又不一样,这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走势的自同构性,可以选择任意方式切入,都符合自同构性和走势终完美的特性。本帖前面介绍过的“K线移动法”和“K线分解法”当初就是本着设置好用a1的方式去切入递归,而在自同构性原理出来后,前面两种方法的规则就有了修改和规范。
K线移动法有什么好处?K线移动法的a1设置,是直接把经过包含处理后的K线高低点当做a1,直接进入f2的递归,主要分解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观察任意周期图的K线和K线中枢,使得分解走势的级别可以脱离K线图周期的束缚于自由。它的问题也很明确,就是对于a1内部的转折判断,会出现摇摆,而且会因为不同软件显示的数据出入导致K线移动的划分差异。K线分解法的好处在于将K线的重叠当做了中枢,可以有效的筛选价格的波动和转折,缺点就在于过于精细,导致划分中过程变得复杂。其实后面引入的同构线指标就是K线分解法的一种抽象应用。
那有没有更好的f1规则设定,可以将形态学和动力学最好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本帖逻辑整理系列最后要给大家推导的方法,可以简单命名为“K线战法”。既然是战法,就必须要融合形态学和动力学的东西。在前面几种f1规则的设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判断a1内部的转折?
走势非标准的天性,使得无论选择任何方法来设置a1,都会面临到一个问题:构成最小级别中枢的次级别走势段是否是相同的级别?如果从每笔交易开始递归,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价格就是最小级别的中枢,价格的移动就是中枢的移动,产生递归,但是只要不是从每笔交易开始递归,都会存在这个问题。以分笔分段为例,是否每个划分的线段,百分百保证对应的走势类型是相同级别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便你拿出缠师原文的图,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划分方式,使得按照该方法划分出来的走势全部都是相同级别的走势终完美的走势类型,那么任何人只要按照该程序去进行买卖,市场过不了多久就消失了,这个想法和试图发明永动机一样,属于科学上的伪命题。所以,我们在不同周期K线图进行划分的时候,会发现某些线段在某周期图上是一个级别,在另外一个周期图上又是另外一个级别,这就是实际中设置a1必然会带来的问题,这点必须要明确。
但是,根据动力学的标准,背驰必然制造转折,转折必然源自于某级别的背驰,而背驰要出现,必然是因为趋势,而趋势必然要求两个或以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排列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进行这样一种设置:保证a1必然对应的是2个或以上某级别中枢绝对不重叠排列移动的趋势(其中,因为递归方程的递归性,这里面a1以下级别的统统都当做一个级别的中枢),这种数学处理完全在逻辑允许范围内。因此,K线战法的a1设置就是:某个极点K线(包括本K线在内)过后,一旦出现至少一根反方向完全独立不重叠的K线,并且发生了方向的移动,连接极端的高点和低点,就是递归的a1。主要设置的目的,就是使得在a1上,一定是一个趋势的走势类型,因为对于a1而言,一根K线的中枢级别,和N根K线重叠的中枢级别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了完全独立不重叠的K线,就代表着一个趋势的产生(这是在统一一个观察角度的过滤处理,不再重复),由此设置出来的a1就是N个趋势走势类型的连接,而对于趋势来说,才会有背驰,有了背驰才会有转折,而根据自同构性原理,买卖点必然源自于某级别的背驰转折,在该a1的统一设置下,就是必然源自于a1的转折。
有了这样的设置,所有的走势当下都必然处于某个a1趋势的延续和转折层面上,都有了趋势,就有了力度比较的绝对参照性,这个时候,所有缠中说禅的定理都可以派上用场,比如趋势背驰后引发的3种可能分类,比如缠中说禅背驰转折定理:任意非背驰类的转折性上涨,必然来自于某级别下跌+盘整+下跌,等等。并且,所有的当下,都只需要等待a1出现趋势之后的判断,再根据区间套,就可以真正实现动力学和形态学的完美融合。
利用这种方法设置出来的a1,结合MACD指标,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次次级别走势类型,比较MACD红绿柱子的伸长长度,次级别走势段,比较MACD的面积大小决定力度;本级别走势类型,比较MACD黄白线高度决定力度;本级别以上的走势类型,统统都用MACD黄白线的高度决定力度。一般高两个级别以上了,完全可以不看本级别的K线图,直接看高级别的K线图就可以了。
有了这个K线战法的a1设置,剩下的就是f2的递归过程了,而f2的递归本质就是前面系列的自同构性原理,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