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1秒钟看清现在的大盘

13-11-14 15:30 79030次浏览
惊鸿月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打开淘股吧APP
26
评论(145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chao123158

14-02-14 11:39

3
不要拘泥于形式,走势,趋势搞明白了,级别配上就行,任何走势没有标准图,都是非标的,拘泥于形式就进误区了,理解缠论的核心思想,走势,趋势,中枢,级别,想清楚了,再去看图,一眼分解,或许也就豁然开朗了
惊鸿月

14-05-20 23:50

1
一句话,根本用不着去从1分钟图上面递归,你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你画满标的的线段?走势的自同构性,决定着无论你按哪个分辨率去观察,都可以看到自同构部件的绝对复制特点,如果你用周线图观察,那么你首先就必须考虑清楚该分辨仪器下面存在的基准误差,价格波动在该分辨仪器的基准误差以内的变化,都是你容忍的,如果需要提高分辨率,那么就换到小周期,但无论何种分辨率,误差存在的必然性是无法消除的,而这些不同基准误差的边界条件,统统都可以在“走势终完美”这一绝对前提下进行明确,例如前面K线移动法里面,经过合并处理的K线,一旦出现移动,就已经超出了基准误差,你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操作应对,这就是分类的思想。[淘股吧]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菜刀走股涯

14-03-12 20:05

1
对于上面我的a1设置问题,请月兄说说是否可行。1171-1174楼。
@惊鸿月
惊鸿月

14-03-11 19:13

1
缠论逻辑整理系列(十九)f1的规则设置和动力学形态学的结合[淘股吧]
前面系列已经对于递归方程和自同构有了非常详细的解析,所以基本上如果明确了自同构的分解规则,那么在最低级别以上的走势类型分解中,就有了统一的标准。而在最低级别以上,走势多义性组合中,进行非同级别的分解,就可以处理中枢扩展和延伸中,非同级别的各类震荡已经多空齐杀,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最低级别走势类型的设置,也就是中枢定义当中,“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完成的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重叠”中的次级别走势段,也就是递归方程中的f1.
缠论过去之所以会被诟病,很大一定程度,就是因为f1的问题,千人千缠也是因为f1.系列18已经明确了f1和f2的区别,并且说明了,f1里面的规则可以任意设置,都不会改变走势的自同构特性,例如可以用独立5K作为f1的规则,也可以用分笔分段作为f1的规则,还可以用5线和10线的吻作为f1的规则等等,换句话说,中枢定义当中的“次级别走势段”是定义出来的,并且是可以任意设置的,只要保持设置的统一性就行。但实际中,最大的问题也在于f1的设置,那最常用的分笔分段设置来说,最终确定转折和买卖点,都要落实到线段内部的背驰判断,一旦线段内部出现延伸的情况,分笔分段就变得异常模糊和滞后,而很多情况下笔破坏的出现,更加加剧了判断的模糊性,即便是按照第二类买卖点来操作,依然要针对其内部的转折判断,如此下去,理论上每次你要考虑的笔破坏分类可能,是操作精度提升的最大障碍,而且,笔在递归到线段的过程中,还存在包含关系的处理,这是第二重障碍,再者,分笔分段要实现递归和操作的精细化,最好从相对精密的图上开始递归,如此带来实际操作的诸多不便,这是第三重障碍。
很多人会说,既然分笔分段如此多的障碍,为什么缠师原文要介绍分笔分段?这里面的原因恐怕只有他本人可以回答,但从原文前后的逻辑对比,可以看出,当初缠师分解的对象是大盘指数,大盘指数是什么?是一个加权统计后的指数,并非一个交易品种,诸多交易品种的动力学特征和变化形式,在一个平滑的加权指数身上就无法及时体现,所以大盘指数只能作为一个模型来看待,很多人说直到股指期货出现之后,期指带动大盘走,其实大盘指数从来都不能自己走,从交易角度它压根就不存在,打一个比方,你说是均线带动K线走,还是K线带动均线走?均线就是K线的一个平均,而这个平均会反应市场的趋势和力度。此外,在大盘指数的模型上,分笔分段可以很好的体现缠中说禅理论的方方面面,经过两次同构的分解,可以极大的满足市场波动转折的匹配度,所以原文才有“本ID目前介绍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可以使笔出现的概率最大,最有效的体现走势的波动性”。
那么,可以不可以丢掉分笔分段,直接进入走势分解?当然可以。实际上,原文在引入线段定义之前的分解,都是另外一种f1的分解方式,以至于很多人说,缠师前面的所讲的级别和后面所讲的级别不对等,其实级别是递归出来的,设置好a1之后,就有了最小级别走势类型的次级别走势段,于是就有了级别,前面帖子里@东海兄问到大盘2270点过来30分级别的问题,其实就是分笔分段基础递归上面的级别表述,如果换一个a1设置,看到的级别情况又不一样,这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走势的自同构性,可以选择任意方式切入,都符合自同构性和走势终完美的特性。本帖前面介绍过的“K线移动法”和“K线分解法”当初就是本着设置好用a1的方式去切入递归,而在自同构性原理出来后,前面两种方法的规则就有了修改和规范。
K线移动法有什么好处?K线移动法的a1设置,是直接把经过包含处理后的K线高低点当做a1,直接进入f2的递归,主要分解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观察任意周期图的K线和K线中枢,使得分解走势的级别可以脱离K线图周期的束缚于自由。它的问题也很明确,就是对于a1内部的转折判断,会出现摇摆,而且会因为不同软件显示的数据出入导致K线移动的划分差异。K线分解法的好处在于将K线的重叠当做了中枢,可以有效的筛选价格的波动和转折,缺点就在于过于精细,导致划分中过程变得复杂。其实后面引入的同构线指标就是K线分解法的一种抽象应用。
那有没有更好的f1规则设定,可以将形态学和动力学最好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本帖逻辑整理系列最后要给大家推导的方法,可以简单命名为“K线战法”。既然是战法,就必须要融合形态学和动力学的东西。在前面几种f1规则的设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判断a1内部的转折?
走势非标准的天性,使得无论选择任何方法来设置a1,都会面临到一个问题:构成最小级别中枢的次级别走势段是否是相同的级别?如果从每笔交易开始递归,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价格就是最小级别的中枢,价格的移动就是中枢的移动,产生递归,但是只要不是从每笔交易开始递归,都会存在这个问题。以分笔分段为例,是否每个划分的线段,百分百保证对应的走势类型是相同级别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便你拿出缠师原文的图,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划分方式,使得按照该方法划分出来的走势全部都是相同级别的走势终完美的走势类型,那么任何人只要按照该程序去进行买卖,市场过不了多久就消失了,这个想法和试图发明永动机一样,属于科学上的伪命题。所以,我们在不同周期K线图进行划分的时候,会发现某些线段在某周期图上是一个级别,在另外一个周期图上又是另外一个级别,这就是实际中设置a1必然会带来的问题,这点必须要明确。
但是,根据动力学的标准,背驰必然制造转折,转折必然源自于某级别的背驰,而背驰要出现,必然是因为趋势,而趋势必然要求两个或以上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排列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进行这样一种设置:保证a1必然对应的是2个或以上某级别中枢绝对不重叠排列移动的趋势(其中,因为递归方程的递归性,这里面a1以下级别的统统都当做一个级别的中枢),这种数学处理完全在逻辑允许范围内。因此,K线战法的a1设置就是:某个极点K线(包括本K线在内)过后,一旦出现至少一根反方向完全独立不重叠的K线,并且发生了方向的移动,连接极端的高点和低点,就是递归的a1。主要设置的目的,就是使得在a1上,一定是一个趋势的走势类型,因为对于a1而言,一根K线的中枢级别,和N根K线重叠的中枢级别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了完全独立不重叠的K线,就代表着一个趋势的产生(这是在统一一个观察角度的过滤处理,不再重复),由此设置出来的a1就是N个趋势走势类型的连接,而对于趋势来说,才会有背驰,有了背驰才会有转折,而根据自同构性原理,买卖点必然源自于某级别的背驰转折,在该a1的统一设置下,就是必然源自于a1的转折。
有了这样的设置,所有的走势当下都必然处于某个a1趋势的延续和转折层面上,都有了趋势,就有了力度比较的绝对参照性,这个时候,所有缠中说禅的定理都可以派上用场,比如趋势背驰后引发的3种可能分类,比如缠中说禅背驰转折定理:任意非背驰类的转折性上涨,必然来自于某级别下跌+盘整+下跌,等等。并且,所有的当下,都只需要等待a1出现趋势之后的判断,再根据区间套,就可以真正实现动力学和形态学的完美融合。
利用这种方法设置出来的a1,结合MACD指标,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次次级别走势类型,比较MACD红绿柱子的伸长长度,次级别走势段,比较MACD的面积大小决定力度;本级别走势类型,比较MACD黄白线高度决定力度;本级别以上的走势类型,统统都用MACD黄白线的高度决定力度。一般高两个级别以上了,完全可以不看本级别的K线图,直接看高级别的K线图就可以了。
有了这个K线战法的a1设置,剩下的就是f2的递归过程了,而f2的递归本质就是前面系列的自同构性原理,就不再赘述了。
惊鸿月

14-02-23 21:54

1
缠论逻辑整理系列(十六)自同构性原理的应用[淘股吧]
上一系列从纯数学逻辑的角度,给出了分型、笔、线段的精确意义,篇幅不长,但要完全理解进去,需要去多加思考。但无论如何,看完系列十五,所有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些明确的东西:分型是递归的初始程序,按照什么方式去定义都可以,我这里只给出一个定义标准,并且是比较实用的,也是最符合原文意思的;分型是一个自同构性组件,走势类型也是一个自同构性组件,分型是自同构构造出来的,走势类型也是自同构构造出来的,但绝对不能说分型和走势类型是自同构的,这是概念上的绝对界限,已经有数不清的文章和博客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由此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按照分笔分段的划分方式去递归1分级别以上的各个级别,这是造成实际操作中级别混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分型和走势类型这两者满足自同构条件的话,那原文根本用不着把递归方程分为“a1=f1(a0),an+1=f2(an)”这两部分了,直接写成an=f(an-1)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递归方程分为两个部分,原因就在于K线图本身的非连续性,前面说过,无论多么小周期的K线图,前后K线间都是有缝隙的,因为这个缝隙的存在,导致前面一个单位周期的K线变化到后一个单位周期的K线过程中,可以发生N种变化,这些变化就是K线图所带来的递归误差,例如,前面帖子里就有朋友提到,单独一根K线内部可以发生N种变化,如何才能更精准的代表实际走势本身呢?如果对这一点有怀疑,请随便去打开一个品种的K线图,找一下前后形态组合一样,但是内部变化完全不同的例子就清楚了,因为原文对于K线图的分解,看的只是K线区间的高低点,并没有对阴阳线进行区别对待,所以这种例子应该比比皆是。最精确的递归,就是从每笔交易开始,按照中枢移动去(前面系列里面详细说了这个逻辑过程),这是纯理论上的,但操作不是做学术研究,最主要的是方便,所以就需要采用某种方法去应付K线图这种特征。从f1递归的过程可以看出,分型-笔-线段的递归,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枢递归的次级别走势段的精确性,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利用分型和特征序列元素分型的自同构过程,所以,f1的过程,就是起始于分型,终止于特征序列元素分型,因为分型的同构存在,所以才会有相应的特征序列元素,用我简化后的名称就是“正射元素”和“反射元素”,而集合要能形成闭合,就必须在特征序列元素上再进行一次同构过程,所以,线段划分的本质,就是利用自同构性来进行的组件构造。
构造好了线段之后,就开始进入f2的递归,为什么说f1和f2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函数关系,原因就在于两者同构的元素集合不同。从上面f1的过程可以看出,线段最终的定位,源自于正射元素和反射元素的同构,所以,线段的同构过程,对应的同构元素是所有的向上笔和向下笔,有人提出问题:这些元素该如何进行包含处理?这就完全取决于你最初定义的分型这个初始程序的包含处理定义,因为要形成自同构,这前后的定义就必须一致,否则分型一套包含标准,特征序列元素包含另外一套标准,就矛盾了。而上一系列本帖对于分型的定义,其实就是对于特征序列元素包含的定义,这两者的规则一定是一致的。而f2的递归过程是什么?这里也用同样的名称代替描述:线段有了之后,走势就被唯一分解为高低点的端点连接,我们把所有的高点集合归纳为{g1g2g3......gn},叫做正射元素集合,所有的低点集合归纳为{d1d2d3......dn},叫做反射元素集合,走势类型的标准定义就是:所有的正射元素和反射元素发生同构,对应的同构极点就是走势类型的唯一分解点。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走势类型也必然是一个自同构组件,但是却是和f1完全不同的同构过程,因为f1里面的同构元素是上下笔,而f2里面的同构元素是高低点。为什么要定义f2的同构元素是高低点,而不是类似于f1里面的上下段?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前面系列里面说过的每笔交易的模型,可以抽象的把每个高点当做每笔交易的最低级别中枢,这样,所有的高点元素的集合,就类似于最低级别每笔交易的“一字”横线一样,密密麻麻的排列在走势图上,并且因为走势终完美,这些高点元素必然会出现类似“中枢上移或下移”的唯一分解,同理,所有的低点元素的集合,也类似抽象对待,所以,走势类型的自同构过程,其实就是高点元素集合与低点元素集合的同构极点,这样进行的同级别分解,才是最精确意义上面的分解,也是唯一分解定理基础上面的分解(这样说明一下,前面系列里面对于同级别分解有过规则定义,当时用的是排除法和经验法,从纯数学和逻辑上,是不太严谨的,本系列之后,所有的规则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定义,一切以本系列为准,因为当时我并没有绝对的把握从纯数学上解析,所以才用了比较贴合实际的经验总结方法,理论上,前面系列里面的同级别过程规则,是不完全的,因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没有包括在内,各位也可以当做一个思考)
由此,各位可以发现,f1和f2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同构过程,如果不考虑K线图,从每笔交易开始递归,那么根据前面系列里面说过的,不考虑中枢升级和扩展,那么走势显示为无数个“一”字的最低级别中枢排列,把每个中枢移动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最低级别的同级别走势唯一分解,然后直接进入f2的递归,这就是没有K线图条件下缠中说禅理论的唯一分解过程。由此不难理解,有些时候,f1和f2分解出来的结果会显示是一致的,例如走势都是标准的上下上和下上下的结构,所以,很多人分解了很多年,靠着控制仓位和风险,也可以做出有效的操作,但那是概率性的,而更多的时候,f1和f2是不一致的,而且,动力学里面的多空齐杀的制造,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f1和f2的不一致。
有了本系列的标准定义,所有看明白的人,都可以一眼看出其它学缠论的人分解对还是不对,或者是按照什么方式进行的分解,并且可以一眼发现其问题和原因所在,经验丰富的话,甚至可以一语道破其实际操作中可能在哪些位置和哪些情况出现麻烦,而如果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游戏的话,你甚至可以在其最薄弱和麻烦的情况下,放大这种麻烦,制造其模型的被击穿。
那么,说了这么多自同构性原理的内涵,其究竟在实际中有哪些作用呢?好几个帖子都提到了自相似性和自同构性来进行混淆,可以很明确的是:这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相似性是所有的具备自同构性组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正如波浪理论就是从市场波动的无数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形似规律,同样的,1分钟上面的分型和日线图上面的分型,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是相似的,这些都是现象的归纳,那么自同构性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有点数学知识的就明白,自同构性表现出来的最大本质,就在于同构性。简单解释为:如果某种结构具备自同构性的特点,那么对正射元素的所有证明过程和结论,百分百的对应于反射元素身上。这是自同构性最大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那么就可以给实际复杂的走势,进行最终的边界条件设定,例如,对于所有正射元素而言,百分百要满足缠中说禅的所有定理,包括走势分解定理,走势中枢定理等等,包括动力学上面的背驰和中枢形态交替和能量结构等等,而一旦市场走势的正射元素发生了确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给所有的反射元素设定了最精确的边界条件,甚至可以说,走势最终要形成同构,这些条件都可以提前设定出来,如此才可以给走势终完美数学上最精确的定位。而且,因为结合律的存在,在未形成同构之前,也就是走势未真正完美之前,市场能发生的变化的可能性就变得极端的狭小,这就是“不测而测”的真正内涵。
whale74

14-02-01 18:55

1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各位师兄春节好!还这么勤奋,月兄不在,我来回答醉兄的这个K线移动的问题,感觉对月兄的K移动最近清楚了些,只是对多个重叠一起的同级别分解有点找不着规律了。
这两个图里的K线移动是一样的,但我的答案是0-3,3-4。
规律月兄曾说了,看前面K的移动方向包含处理,1和2并没有移动出现。所以0-3是一段,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同级别分解的规律,尤其很多重叠一起,高低点不明显,中间低没低,高点没多高,这个可以按照K移动来看么?
惊鸿月

14-01-14 17:06

1
站内信看了,但是积分不够,无法回复,这里说一下。谢谢兄的赞赏,我自由惯了,偶尔在这里写写帖子挺好,有心情就写,没心情就看,谁也不影响谁的心情。其它的方式恕不考虑,也谢绝一些联络。写帖子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自己拾掇思维的同时,有时候可以自动修复一些过去的问题和理解。碰到有价值的碰撞,对双方都好。[淘股吧]
@菜刀走股涯
惊鸿月

14-01-09 19:41

1
【小结一下】连续写了7个帖子,里面的知识量其实是非常大的,随便拿出几个点来都可以衍伸出好几篇专门的文章,但因为本帖是纯逻辑的整理,所以就像计算机运算一样,从走势终完美这5个字出发,层层递进,不会去专门照顾有些人的理解程度,不惯就看各位自己了,反正我很惯,所以请允许我自私一下,继续按照这种方式下去。什么时候写完?不知道,可能现在就写完了,也可能一直写下去,既然是消遣,一切看心情了。不定哪天联系到了一些东西,就随手写出来了。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的话,现在的7个帖子内容已经足够了。
菜刀走股涯

14-01-07 20:43

1
呵呵,那更要期待了。谢谢月兄。
惊鸿月

14-01-06 14:48

1
这里不是笔,之前说过了,在那一贴之前的都没统一,之后统一为:黄色线为分笔分段,白色线为同级别分解。因为我自己交易是不用分笔分段的,所以换来换去很麻烦。分型,笔,线段,就参照我说的逻辑
@菜刀走股涯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