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众赌客是否还有耐心回顾下历史.. 呵呵
[淘股吧]----------------------------------------------------------------------------------------------------------------
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三周年回顾与反思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 16:4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5年4月29日,酝酿良久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
当年5月9日,三一重工(6.30,-0.50,-7.35%)、紫江企业(3.19,-0.07,-2.15%)、清华同方、金牛能源(7.67,-0.26,-3.28%)等首批四家公司公布改革方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从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启动至今已经三年,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都成功完成了股改,我国股市开启了一场伟大的制度性变革,市场也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回顾股改实施三年来的市场发展历程,反思股改所带来的成果与不足,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目前市场困惑的大小非解禁、再融资困境、投资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更好的促进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股改三年市场关键词回顾
998点:
股改实施后不久的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盘中一度击穿千点,最低探至998.23点,创下8年多来新低(从4月末到6月6,指数跌掉13%)。一时间,
投资者对股改怨声四起,认为股改后对价上市的隐性扩容压力将使大盘步入熊途。然而,到2006年5月股改实施一周年时,上证指数也成功站上了1500点,历尽了多年熊市的A股市场一年涨幅超过了40%。
新股开闸:2006年4月29日,管理层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随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因股权分置改革暂停近一年的新股发行正式开闸重启,预示着股票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开始逐步恢复,中国资本市场跨出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669.8万: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
2007年4月新增A股达到了账户669.8万,几乎平均每秒钟有10人新开户(接着就是530)。在这场“全民炒股”热潮中,A股市场成为梦幻般的财富乐园,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成为赢家。
4013.09点:2007年5月9日,股改实施两周年时沪指站上了4000点,4013.09点的收盘点位、3805亿元的两市成交量,双双创出当时的历史新高。当日的成交额还创下另一个惊人新纪录,亦即深沪两市的总成交金额超过亚洲其它市场成交额总和,位居第二的日本股市成交金额为269亿美元,仅为沪深股市的二分之一左右。
6124点:2007年10月16日,沪指一度站上6124点的历史高位,较股改之初的998点,沪指2年多时间的涨幅就超过500%,这个涨幅在A股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在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史也并不多见。
2990点:2008年4月22日,沪指一度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并最低下探至2990点,拉开了沪指3000点保卫战的序幕。
后股改时代的大小非之痛
股改至今已经三年,借用前期市场流行的上、下半场的说法,2007年中期是股改上下半场的分界线,上半场投资者分享了股改的盛宴,下半场则是投资者为这场盛宴买单的时候,而投资者买单的对象就是“大小非”。
从2005年起,上市公司开始陆续进入股改程序,其中大部分实施股改的时间是2006年。由此,进入2008年后,承诺限售期为24个月的股东所持限售股将开始解冻,同时承诺限售期为12个月的股东又将有占总股本5%的股份解冻。另外,2006年、2007年实施首发的战略配售部分和定向增发部分限售股也将在2008年进入解冻期。
数据显示,在2008年,将有15.83%的大小非进入解禁流通,其中大小非的比例各为50%左右;在2009年,将有38.62%的大小非进入解禁流通,其中大小非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左右;2010年,将有45.55%的大小非进入解禁流通,其中大小非的比例分别为95%和5%左右。按照4月17日的市值计算,这三年的解禁股市值分别为约2.23万亿、约5.45万亿和约6.42万亿。
也就是说,未来三年即使不发新股,老股也不以任何形式扩容,市场光消化大小非解禁就需要14.1万亿的资金。而在牛气冲天的2007年,融资额居全球第一的A股新股发行不过4470亿元。
限制大小非是否违背了股改的承诺
表面上看,在股改过程中“大小非”为获取流通权支付了一定对价,3年后理当不加限制地予以无条件流通。但是假如考虑到大小非的持股成本,A股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那如何面对2009年、2010年即将到来的巨额非流通股解禁潮,恐怕是监管层层与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一个具有稳定性和持续增长能力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个双赢甚至多赢的市场。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小非”尽管付出了时间成本,但持股成本却比较低廉,以及近70%的限售股对30%流通股股价的巨大稀释,决定了“大小非”可以赢,而且是惟一能赢的市场参与方,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都只可能成为输家。
显然,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就是解决资本市场的某些制度性缺陷,让大小股东尤其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实现双赢甚至多赢。适当的限制大小非的减持规模与速度,显然并没有违背这一改革的初衷,相反,假如市场能够平稳过渡,对于市场的参与各方都是一件好事。
管理层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规范“大小非”的转让问题。根据规定,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减持“大小非”的数量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但是这个规定的漏洞也是明显的,如果“大小非”不愿意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来减持的话,完全可以将每个月出售的股份数量控制在总股份0.99%的范围之内,那目前的管理办法也将无能为力。虽然目前的规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最近证监会对
宏达股份(4.09,-0.11,-2.62%)等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进行的调查与处罚行动,已经充分显示了管理层维护市场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态度。
毋庸质疑,股份分置改革是最近10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一场制度性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股改基本结束恰恰是证券市场“深度改革”的一个新的起点。股改3年后的今天,市场改革的主题已由“破解股权分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破解全流通”。改革的深入决定了不可能没有阵痛。纵观全球主流资本市场,全流通是大势所趋,长期锁定非流通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措施限制过快过猛的抛售。而治本之策还是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投资者更多的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而非博取市场差价,这才是一个资本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必有之路,这其实也是管理层所一直强调的。(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