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170多万种商品,浙江义乌被称为“小商品的海洋”,是闻名世界的小商品之都,每年有将近40万境外客商来这里购物,“买全球、卖全球”是义乌的独特优势,因此义乌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县。但近几年由于市场环境和交易方式的变化,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遭遇了冲击,这个间接带动1000万多人就业的小商品之都,怎么突破?
虽然市场环境还不稳定,但伊朗商人奥拉斯最近却要扩大生意规模了,因为他终于在义乌拥有了自己的企业,而且还申请到了进出口资格。
像奥拉斯这样常驻义乌的境外采购商目前有一万三千多个,以前由于政策门槛高,这些外国个体经营者无法在我国境内开设贸易公司,只能把公司开在香港,在义乌设个代表处,也正因为如此,所有采购、进出口、结算、退税等经营活动都要由别的公司代理。
多年没有经营资格让奥拉斯这样的小型采购商苦恼不已,而他们借用别人的公司做生意,而且还是几个采购商经常拼装一个集装箱“超市”来出口,也给监管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
按照规定,民间进出口贸易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贸易、旅游购物等几种形式。对义乌这种小商品出口,有关部门也曾尝试套用一般贸易管理,但出口商无法忍受冗长的检测周期和高昂的检测成本,不得不放弃生意。后来按照旅游购物管理,每单货值不能超过5万美元,不能退税,虽然检测条件放宽了,但出口无法上规模。到底是强迫市场改变生产关系?还是政府主动调整管理体制?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支持下,义乌创造性地实施一种全新的贸易管理模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按照改革要求,工商部门降低外商注册企业门槛,两个以上外商可以成立“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商务部门把原来的进出口资格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检验检疫部门大幅度减少法定检验商品的数量,海关则对来自
小商品城的出口货物实行分类监管、快速放行。
最新统计显示,新政策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目前,义乌全市涉外经营主体比试点之初增长近50%,达到5262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1891家,占全国的八成以上。今年1-11月,义乌外贸出口达到163.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比全国同期数据高出100多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