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图穷币见:疯狂的比特币是什么货?

13-10-18 09:56 5352次浏览
金七弦琴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7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金七弦琴

13-11-18 12:22

0
我也持有股票的,今天上午涨了4.6%,不容易啊,不容易!!!
金七弦琴

13-11-18 12:19

0
你到资本市场干嘛来了?难道来当义工的?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tangdinasty

13-11-17 10:06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sky29km

13-11-17 09:08

0
还是有点兴趣的 看了三年  第一次买
金七弦琴

13-11-17 08:25

0
马索现在再也不来了,他气得要死,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对牛弹琴!!!其间还时不时的回来一下,除了一句话外什么话都不说:对牛弹琴!!!
金七弦琴

13-11-15 08:28

0
比特币逆袭的背后

作者:金融博士、经济学者 程实:

2013年10月29日 10:19 比特币资讯网  查看评论 

相信和怀疑,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很容易相信资产价格的飙升是金融市场发展和繁荣的标志,但很多时候,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热捧,往往是市场极致情感无处宣泄时的堆积所致。这些极致情感,不是笃信,而是深入骨髓的怀疑和老无所依的恐惧。

近来,比特币的狂躁逆袭,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2013 年上半年,比特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在几周之内从15美元升至266美元,随后,泡沫飞速破灭,比特币汇率一路狂跌到58美元。但无声无息之间,比特币又于下半年重新上演王者归来的好戏,并快速回升至233美元,历史新高似乎也已经指日可待。

如果说,比特币第一次狂飙还可以从比特币自身找到很多缘由,那么,此番暴跌后的逆袭与比特币自身的进化似乎并无太大关联。因此,对于逆袭狂曲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比特币自身发出的时代强音,而是比特币逆袭背后的趋势音符。

首先,比特币逆袭的背后,是黄金失色。经过2013年4月无以解释的暴跌,黄金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野蛮遗迹”,其避险功能大幅衰退,重回国际货币体系的星点可能性也已完全消失。如此背景下,黄金自4月以来的走势完全呈现出随机波动的大宗商品特质,即便美元汇率同期贬值,下半年新兴市场局部危机,和美债危机闹得风声鹤唳,黄金也再没有显示出可置信的强势。黄金失色带来了传统避险模式的终结,并激励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比特币视作投资和投机的可选标的。

其次,比特币逆袭的背后,是沽出美国。除了黄金,最被避险需求看重的传统资产,就是美国国债。美国国债市场具有足够的体量,足以容纳各国外汇储备管理者这种巨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同时,美国国债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安全性和一定的盈利性,因此深受海外投资者亲睐。但10月以来的政府停摆和债务上限问题,让市场意识到即便美国国债短期违约风险并不大,但美国财政和债务问题的常态化,已经使得投资美债在长期中变得危险和难以控制。因此,削弱对美国 国债的依赖是海外投资者趋利避害的需要。

事实上,沽出美国已然悄悄进行。2013年4—8月,外部持有者连续五个月绝对减持美国国债,净持有量从5.72万亿美元降至5.59万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这种连续减持态势就从未出现过。美债吸引力的下降,也导致国际资本将一部分注意力移向比特币。

此外,比特币逆袭的背后,是信用无依。虽然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其发行的非主权特征和内在的自我约束性就令人神迷,但严格意义上说,比特币当前并不具备取代信用货币的条件,而且从比特币暴涨暴跌的走势看,其一系列内生弊端所带来的不稳定性甚至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里十分重要的新风险。市场对比特币的追捧,表面上看,是对新一代货币形式的前瞻推崇,实际上却是对信用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出现阶段性断崖的现实恐惧。

2008年以来,危机演化将信用模式逐级击垮,次贷危机作为流动性危机摧毁了金融机构的微观信用,政府救助则用宏观主权信用填补微观信用的空洞,随后,主权债务危机又摧毁了政府主权的宏观信用,全球货币政策又用货币信用去做支撑,结果,货币信用难以为继,QE长期化、货币发行失控、货币战氛围浓烈,货币信用面临坍塌窘境。

在连续崩溃、连续补缺之后,信用链条的断裂已经到了货币信用这最后一环。后续无依,因此,货币信用的缺失、崩塌和涅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时代虽然尚未进化到虚拟货币时代,但比特币在信用无依的背景下被视作新的希望,而这种超越时代的过高期望,本身不过是虚幻的望梅止渴和无益的拔苗助长。

最后,比特币逆袭的背后,是实体黯淡。比特币的火热,折射出实体经济的暗淡。正因为全球经济增长无依,虚幻的比特币才受到超出理性的资金追捧。事实上,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断被下调,美国就业市场僵化未见改善,欧洲和日本的复苏脆弱不堪,新兴市场则褪去了独立增长的光环。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实体投资机会匮乏,这恰是比特币逆袭的另一种原因所在。

总之,比特币逆袭的背后,不是对比特币的无尽期许,而是对信用无依、实体无力的深度恐惧。
低手高眼

13-11-14 20:52

0
相当于当年的荷兰郁金香
金七弦琴

13-11-14 20:41

0
尤其是外盘。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金七弦琴

13-11-14 20:36

0
盘面上看,比特币的走势毫无章法可言:买盘蜂拥而入,不顾一切,不计成本,拉到篮里就是菜。攻击部队没有建制,没有指挥,不成队形,蜂拥而上,漫山遍野,蔚为壮观。
testgame

13-11-14 18:43

0
危机中的林登币
(2007-06-12 15:27:55)
转载▼


SecondLife虚拟社区游戏中通行的虚拟货币被称为林登币,和其他虚拟货币一样,林登币只能在Secondlife中流通,脱离Secondlife便毫无价值。但由于开发商林登公司的干预,近期林登币一直和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这加强了SL居民对SL世界的信心。

和普通网游中的货币一样,林登币在诞生之初,价格会随着SL经济情况起伏不定,而在2005年林登官方开设LindeX交易平台之后,林登币波动情况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和普通网游不同的是,林登币的投放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林登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产生:要么因为用户支付了等值美元购买,要么是定期发放给付费用户的生活津贴。所以林登公司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有效遏制住了通货膨胀;而由于lindeX交易平台对出售林登币的用户收取高达3.5%的手续费,这几乎杜绝了对林登币的抄做行为。

从2006年年底一直到2007年3月,在LindeX交易平台的林登币的售出价格稳稳地保持在了267L/1USD左右,而由于Secondlife新注册用户不断增加,加上媒体的溢美之词不断,似乎这个虚拟世界正在稳定中繁荣发展。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一股暗流悄然涌动。2007年2月初,国内开始出现有人大量兜售林登币,价格在20元/K左右,数量以万计;进入3月,有人更大量出货,号称10万林登币起售。3月底,不断有人反映帐号被封,其后林登币国内售价一度低至5-6元/K。4月中,林登调整用户消费额度。

为什么国内出出现如此大量的林登币?要知道一块几千平米的土地售价也只是几万林登币,而且为什么他们要在国内低价兜售,为何不在林登官方交易呢?难道出现外挂了?但由于Secondlife独特的货币供应方式,通常意义代替手工劳动的外挂没用太大意义也无法赚到多少游戏币。难道Secondlife出了什么bug?答案也是否定的,Secondlife已经运营多年,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为何市场涌现如此大量规模的林登币呢?据可靠消息,是由于部分人使用黑信用卡在林登交易平台购入林登币,再将这些林登币在国内以低价卖出。

关于黑信用卡大家可能并不陌生,wow的黑CDK应该不少人早有耳闻,而这些所谓黑CDK就是使用黑信用卡购买再销往国内的CDK,当然使用这样的CDK,过一段时间会因为信用卡的真正主人拒付帐单而被暴雪封停wow帐号。按照国外的信用卡消费惯,你只需要正确填写信用卡号,有效期和姓名等信息就可以进行网上消费,这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便利,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屡有发生。而现在互联网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国外银行的信用卡资料屡屡被窃,而信用卡资料也成为黑市交易的重要部分。按照中国相关法律,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金;……。”(数额巨大的标准为犯罪金额超过5万元)

在林登调整消费额度之前,一个注册超过1个月的免费Secondlife帐号即可一次购买2500美元的林登币,就是多达60多万的林登币,而据估计鼎盛时期使用黑卡每天刷出来的林登币可达千万!而在国外信用卡被冒用之后用户可以拒付帐单,这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就转嫁到了林登公司的头上,所以出现了3月下旬以来林登大量封停帐号的现象。同时林登公司对从LindeX提取美金的账户进行严格审查,这使得国内市场购买林登币的需求大减,但仍有一些不法的游戏币中间商从国内低价收购黑币后销往国外,扮演着这根黑色链条上销赃的一环。

从林登公司的角度,采取种种技术手段,只能减少而无法根除黑卡犯罪行为,根本的办法只能对信用卡消费进行限制。但在国外信用卡是通行的消费手段,限制信用卡消费无疑自断财路,在矛盾中林登公司于4月中旬调整了用户的消费额度。免费用户的林登币购买金额限制为10美元,但这仍无法杜绝黑卡犯罪,而且在使用黑卡缴费成为会员的第二天即可获得购买50美元林登币的额度,这使得那些人仍然有利可图。

LidenX每日林登币的正常交易量在数千万林登币,而4月中旬的几天这一数字一度下降到百万林登币的规模,这表明用户对LindeX的变化非常敏感。我们无法因为社会存在缺陷而抛弃这个社会,因为我们没得选择;但我们会因为一款游戏存在缺陷而离开这款游戏。Secondlife在成长,林登公司也必须跟着一起成长,期待林登能够在危机处理上有更佳的表现。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