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再看看其它相互矛盾的记载——
《三皇本纪》:“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
《史记 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司马贞 《史记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 然也。
除了华夏最早的一本通史《史记》没记录炎帝的事迹之外,其它史籍中记载炎帝的很多,就不一一摘录了。从史料中能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1.少典是块香饽饽,炎帝、黄帝都要争着当他的儿子。这本书说他是黄帝的爹,那本书又说他是炎帝的爹,有些书中甚至说他是黄帝和炎帝共同的爹。
2.炎帝的炎字,竟然是因为“以火德王”;黄帝的黄字,竟然是因为“土德之瑞”。怪不得史料,神话里都把炎帝和赤帝、烈山氏、神农氏统统附会到一起。只要是不能解释的问题,只管胡扯即可。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品性。
0
四.少典是谁?
在讲少典之前,先说说《史记》。
我们平时查找史料,大多数时候都会引用《史记》,《史记》就是《太史公传》,就是宣称的“信史”。“信史”么,就是指“可信”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由黄帝开始,确实是华夏最早的通史《史记》里面记载了的。
关于《史记》,有件很纠结的事情:在泰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以前的历史后人一概无书可查,导致汉朝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后人一直半信半疑。那是必须的,你凭什么用个弧本来证明自己记载的史料属实?这种怀疑一直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河南汲县一位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10万多根竹简。这批竹简为古体字,经过西晋文学家荀(曰字下面加助字)、束皙、和峤等人的考订,将古体字转为当时的楷书,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16部书,共75卷。
竹简整理、翻译出来的史料集结成书共十三篇,就是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很富有传奇性,由魏墓出土的竹简,早就不知下落不说,连集结的十三篇到了宋朝,亦再度失踪。正是因为《竹书纪年》的出土,证明了司马迁记载的事件都曾经发生过,成为“信史”。但是《竹书纪年》里面很多记载,和司马迁叙述的都有出入,甚至很多事件的描述和《史记》是截然相反的,反而是西汉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的帛书与《竹书纪年》能够相互映证。
司马迁所处的西汉距黄帝时期已相距三千余年,撰写《史记》的参考资料主要为《春秋》、《国语》和《尚书》。《春秋》等创作时间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距黄帝时代已经远隔三千年。
《春秋》为儒家学派所作,有关五帝部分猜测是为了渲染儒教的仁德王道思想,便将传说中的“五帝”塑造为仁德的典范;左丘明虽以史官为职业,但所著《国语》也只是上自周穆王12年下至智伯被灭期间的五百多年历史。有关四千年至五千多年的上古部分只有只言片语,根本就没有较详实的论述。
他们都生活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主观意识被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因而,其作品中有关上古时期的人物、社会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等全都概念化地照搬春秋时的社会形态,以当时的社会现状去推理黄帝等远古人物。显然,《春秋》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五帝”的生平描述不能尽信。
所以夏朝至战国这个时间段内,我认为《竹书纪年》更可信。
0
三.女娲造人
我们再来看看华夏女娲造人的传说,让我引用一些相关史料——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 (工作繁忙),力女娲造人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里面记载了:在天地开辟初时,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淮南子·说林篇》又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到了唐代李冗作的《独异志》里面,故事变成了: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我们有权怀疑:这些造人的神话会不会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主要内容,让我们和汉代出土的画像砖对照一下:
20世纪,人们在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发现了一幅很奇特的关于女娲造人的绘画,画中的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两尾相环,左右相交,下面还有一个小孩,双手牵着女娲和伏羲的衣带,这是关于女娲和伏羲造人的图画。
画中,伏羲手拿一个曲尺,女娲手持一个圆规。
曲尺和圆规都是计算用具,原本与神话的内容毫不相干,与其他神话内容也不相容。汉代人到底想用这幅图画表示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推测:这幅图画描述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汉代时还有相当广泛的流传。圆规和曲尺在画中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代表科技和知识。又因为在汉朝时人们无法表达出故事里的高深技术,只好用当时最先进的曲尺和圆规来表示。这几乎可以成为唯一的解释。
包括在莫高窟壁画里伏羲一手持直尺一手持墨斗,女娲双手高举着圆规,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
这些神话的讲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具备共同点:
1.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2.创造人的时候使用了材料;
3.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
4.人类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创造出来的产物,中间曾经有过多次失败。
这些神话无论多么离奇,主角无论是盘古也罢、华胥氏也罢、伏羲女娲也罢,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人是被造的。
再结合地球上其它种族的神话,能发现几乎全人类都有人是被创造出来的相关意识残留。
0
二.伏羲、女娲的身世
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三皇。
那么三皇是谁呢?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外史》,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其中天皇指伏羲,图腾为龙;地皇指女娲,图腾为蛇;人皇指神龙,图腾为牛。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的伏羲和女娲又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看看古籍又是怎么记载的吧: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个巨人,长得龙首蛇身;
伏羲、女娲出现后,变成人首蛇身;
3.华胥氏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为好奇把脚放上去,就感而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
4.伏羲是第一次感而受孕,怀胎12年后生下的;
5.生女娲的时候是第二次感而受孕,所以女娲是伏羲的妹妹;
6.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
华胥氏又是谁呢?她是风兖部落的一位女子,传说中是受到了神的眷顾,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又因为华胥氏的胥字,在古籍中和夏字通用,故而都说华胥氏始为华夏一脉的女性始祖。
从龙首蛇身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华胥氏感而受孕生下了人头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经历了从龙首蛇身到人首蛇身的转变。
当然,我并没有说盘古一定是伏羲、女娲的父亲。
0
再来看看福字:
福”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是个会意字。
那么,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赐福又代表什么呢?
“君命来自神授”又代表什么呢?
1
上文所见即甲骨文里和金文里的“天”字。
天是人形。再来看看“人”字。
早期的“人”,半匍匐着,对谁作出这么恭敬的姿势呢?
0
0
有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自己民族的来龙去脉吗?
我相信没有。这也正是全世界的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还在研究的事。
我是个经常会感觉到无聊的人,因为无聊,所以尝试把史料中的一些碎片拼凑起来,组合成一个惊世骇俗“故事”,启发想象力籍以自娱。对于我,这个过程是种乐趣。
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能从哪里开始着手寻找碎片?
曾有考古学家说过“全世界相隔遥远的民族间,如果都有相似的神话或者传说,那这些神话或者传说,就不能仅仅当做故事看待。”
我们熟悉的“木马屠城记”特洛伊城原本只是记载在《荷马史诗》中的一个“传说”,在1870年被考古发掘之前,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定特洛伊只是一个在传说中虚构的城市,从不存在。现实却狠狠抽了那些人一耳光,从特洛伊城一期到六期的挖掘,不但证明了这是一个现实中存在过城邦国家,而且这些城邦从公元前3000年甫一出现到毁灭过程中一直传承着青铜文明。
包括庞培、包括楼兰,在没发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那只是“传说”。
埃及还有一个公元前7世纪左右被毁灭的法老城,前不久刚刚被发现。这个城市的好玩之处,在于无论是希腊历史还是埃及历史,都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要提希腊历史呢?因为埃及在历史上,被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统治过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