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新三板能否迎来投资机会

13-05-16 12:58 1540次浏览
weizailian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上午参加了公司召开的大会,公司场外市场部老总、总裁、董事长悉数到场,并传达了新三板扩容的消息以及最新的动向,估计近期新三板的消息较多,不知道能否带来投资机会,欢迎讨论分析……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weizailian

13-05-17 13:42

0
  “新三板的大风已经起了,中小企业要尽快去风口” 新三板资深从业人士李浩先生日前在一次行业聚会的讲坛上大声疾呼,他说中国企业届教父柳传志曾说过,大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著名投资人、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也说过,他投资项目都在是看天象,找风口的企业来投!中小企业家一定要“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新三板,最后的资本盛宴不要错过。

  “据可靠消息来源,证监会肖钢主席说,新三板是今年证监会首要工作,园区扩大节奏、力度比市场预计的更快、更大!”西部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程晓明的一条微博,引起业内一片欢腾,也确实,近来新三板的好消息不断,随着2012年报披露完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立以来,首个年报期挂牌企业年报也基本出齐。通过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30日,除ST羊业延期披露2012年报之外,全国股转系统其余204家挂牌企业均已披露2012年报,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92.45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9480.47万元;合计实现净利润为16.84亿元,平均净利润为825.49万元,其中181家企业实现盈利,盈利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8.73%,23家亏损,亏损企业比例只有11.27%。这和主板市场比,也确实然投资者心理舒坦了很多。

  纵观这几个月出台的政策倾向来看,股份转让系统公司也在研究各种新的方式逐渐缩小新三板和IPO融资方式的差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总经理谢庚4月16日在武汉表示,将从股权分布、股份锁定、投资者准入以及交易制度四方面着手,加紧解决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他还提出,今后新三板公司可融资、挂牌同步进行。这既可满足企业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又有利于解决股份的流动性问题。从制度设计角度看,不能IPO融资是新三板与场内市场的最大差异,后续也可能是唯一差异,但从谢庚的表态来看,这一差异将逐步不明显。融资与挂牌同步进行,形式上与IPO已无差异,只是金额的不同,但在定向融资“小额、快速、按需”的原则下,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再融资将比场内市场挂牌企业更为顺畅。

  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黎晓宏到河南证监局检查指导工作时,黎晓宏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要求就“六个转变”进行深入思考:一是从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向为大中型、中小微、“三农”和创新创业企业服务转变;二是从股权融资为主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并举转变;三是从公募发行为主向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并举转变;四是从发展场内市场向发展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并举转变;五是从间接融资为主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对平衡转变;六是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举转变。同时,黎晓宏要求有关部门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筹划工作,特别在“新三板”试点中,要早谋划、早着手、早准备,做好挂牌企业储备;同时提出要重点研究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拓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方式。

  随着主板市场遇冷,场外市场日趋火爆,新三板市场似乎要成为IPO分流的主战场。在IPO分流还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我们中小微企业要把握时间,争取尽早新三板挂牌上市,一定要去抢先机,布大局,在新三板上,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新三板资深从业人士李浩先生做表示,“新三板”或许正在酝酿更大的扩容举措。目前“新三板”各项制度基本完善,伴随市场推广工作不断深入,“新三板”扩容进度将明显提速,不排除短期内出台新的扩容方案,所以,上三板、要尽快!
weizailian

13-05-17 13:39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最近公司开会,这方面的信息量特别多,感觉相关股票在低位,不过股性都不太活跃,看看这次的政策力度能否激活该板块
larenaaa

13-05-17 10:53

0
这个周末不公布,下周也差不多了。。。
weizailian

13-05-17 10:26

0
据中证报报道,消息人士16日透露,市场广为关注的新三板扩围方案已上报。在为新三板扩围所设计的两条推进路径中,有关部门更倾向于一步到位,即新三板服务范围直接从四家试点高新园区的企业扩至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确定,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方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董事长杨晓嘉近期在调研时表示,新三板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条件已具备。

  前述消息人士透露,有关部门为扩大新三板服务范围设计两条路径:一是从目前的四家试点高新园区的企业扩至所有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然后再扩至全国符合条件的企业;二是一步到位,直接从四家试点高新园区的企业扩至全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届时新三板将不再是试点,直接转为常规化。

  券商人士表示,有关部门本周多次召集部分券商,研究进一步细化新三板相关制度规则,为年内新三板新系统上线、做市商等新制度实施做准备。券商参与讨论的主题涵盖面广且细致,包括挂牌条件细化,协议转让与做市转让之间如何转换,是否需设定做市商最低做市限制、单笔最大委托数量等。

  新三板概念股包括海泰发展( 600082 ,股吧)、高新发展( 000628 ,股吧)、中关村、苏州高新(600736,股吧)、电子城(600658,股吧)、南京高科( 600064 ,股吧)、张江高科(600895,股吧)、长春经开( 600215 ,股吧)、东湖高新( 600133 ,股吧)等。

  可关注自己受益的园区类公司,这些公司直接受益于投资收益和租赁收入的提升,将较大幅度提升该类公司的经营业绩,如张江高科、东湖高新,以及具备高科技园区地缘优势和具有西部概念的长江证券( 000783 ,股吧)、东吴证券(601555,股吧)。

  此外,相关券商股也可从中获益。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认为,寻找新三板受益的公司可以把握两条逻辑:一是目前在新三板有较好的储备,未来放量后能迅速做大规模的公司;二是投行业务尤其是中小企业资源丰富的公司,能迅速复制到新三板领域,并向直投、并购快速转化。前者推荐广发证券( 000776 ,股吧)和西部证券( 002673 ,股吧),后者推荐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和海通证券(600837,股吧)。
larenaaa

13-05-16 14:49

0
内参信息:据悉,新三板园区进一步扩围方案目前已在各部委会签,目前方案已递交到科技部。相关公司:苏州高新( 600736 )、中关村( 000931 )可适当关注。
weizailian

13-05-16 13:04

0
一边是IPO申请不断被拒,一边是遥遥无期的IPO重新开闸,对于这些IPO大门已经关上的企业来说,走向新三板或与大企业联姻或许是新的合适选择。

  文/任胜君

  IPO“堰塞湖”堵塞现象依然严重。2013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了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申报企业的基本信息: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以及创业板申报企业共有729家,其中109家已经中止审查,另外已经终止审查的企业总计达到168家。

  创业板申请企业“堵塞”是重中之重。在终止审查的企业中,其中106家是创业板申请企业,约占终止审查企业的2/3。加上过会概率不大的中止申请企业中小板,共有至少会有约250家企业被挡在IPO大门之外。

  尽管如此,IPO重新开闸的时间仍然未定,即使这些企业重新排队申请,按照以往的速度,上市时间似乎更遥不可及。

  那么这些企业是否就没有其他融资渠道了呢?“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对看到IPO大门而被拒绝的申请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个安慰,还是一个新的选择机会,走向新三板或与大企业联姻或许是新的合适选择。

  选择新三板

  新三板或许就是一扇窗,虽然监管当局对新三板的最初设计目的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被拒企业要客观看待IPO问题。社会上曾经有这种看法:不追求上市的公司显得自己是没有追求和实力。实际上,IPO无非是一个比较好的融资工具而已。现在250多家企业知道了IPO看不到确切时间表,这样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认识到上市融资只是发展的手段而非目标。

  其次,新三板是不错选择。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绝不只是当前的沪深证券市场。新三板,也就是全国中小股权交易系统,是学西方的产物,典型特征是去行政审批化,是对目前A股市场一个重要的补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亟待扩容的市场。新三板让这些企业有了新的走向公开市场的选择。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公开转让的方式,让更多的投资者看到这些公司,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提高公司股权的流动性,让自己的股权在广为人知的平台上流转。尤其是适合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包括支付不起主流媒体的巨额广告费用的和一些B2B的公司。

  另外,非公开资本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产业机构投资者。金融类机构投资者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赢利作为主要目标,简言之他们买是为了卖;中国机构投资所管理的资金量是充裕的,其中不乏长线投资资金。

  选择大企业

  此处所说的大企业主要是指产业投资者,它不同于金融投资者,其目标是为了做强其自身产业,以提升规模和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整合与重组来完善价值链,从而实现增值。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投资者,它考虑的是怎么实现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如何做大和做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已有200多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煤、水泥产量等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取得的利润却非常微薄。这200多种产品被称为“中国式加工”,谈不上制造,更谈不上创造。

  为了改变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必须进行产业整合。很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央政府都看到了这一点,非常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对所处的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生产上述200多种产品的企业大多生存在利润的“红海”,在这种惨烈的竞争下,为了生存导致很多企业“近视”,难以制定和实施长远计划。这些企业为了争夺短期利益和生存而拼杀,而在技术与研发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通过这些被终止审查的企业,大企业也应该从中发现投资机会,去培育几个有价值的企业。如果产业投资者和这些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就可以促使产业升级和停止对环境的伤害,甚至是反哺环境,从加工、制造转变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创造。

  企业在真正强大之后,更有条件考虑其所处产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如中国建材,它整合了许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企业,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能够调整自己的战略并且注重研发,从而修复乃至反哺整个行业生态。

  无论是被终止还是主动撤出的企业一般会存在某些问题,而关键是如何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即使IPO成功,除了动辄上千万元的上市费用,履行后续资本市场要求的各项规范管理的义务,这些都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华为已成为通信设备行业的领袖,它为何不上市?值得我们深思。从股东为企业所做的贡献角度而言,因条件所限,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以用脚投票为主,一般无法给予企业更多帮助。而产业投资者往往都会比零散的中小股东更专业看待这个企业,只要有意投资这个企业,一定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好的建议,提供更多的资源,因为产业投资者对行业的认知比较全面深刻。另外大型产业投资者的资本实力往往比较雄厚、固定资产和人才储备充足,还有品牌上的号召力。

  现实中一个问题是,申请创业板IPO的企业往往都是企业创始人倾注很多心血才有了现在的成就,那他们如何在加入产业投资者后还能保留自己控制权呢?

  控制权不是个问题

  如何控制自己创建的企业?一般创业者都会关注这个问题。企业创始人首先应该解放思想,如任正非创建的华为公司,他只持有1%左右的股权。企业创始人是否实际控制企业,不完全体现在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上,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有力量带动企业走向行业排头兵的地位,能否给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能否给股东和合作者带来持续的利益。例如格力的董明珠。

  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成为了社会的而非个人的。如果没有这种胸襟,很难成为楷模式的企业家。比尔.盖茨、牛根生捐出个人所持股份的例子值得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研究。机构投资者一般不要控制权而只做小股东,即使小的投资者联合投资后会超过创始人的股权也鲜见与创始人去争夺控制权的案例,所以企业创始者大可不必担心。产业投资者会剥夺创始人的控制权吗?案例显示,产业投资人极少会为控制而控制。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其控股公司实施的控股性收购中,投资的条件之一就是创始人必须继续持有股权,并留在管理团队中;派出的管理层人员,一般为财务负责人或副总职位,因为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产业链、把企业做优做强。

  另外企业创始人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保留自己的控制权。如在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可以设定特殊的投票权,在股权结构上做一些特殊设置。当然这些都要有助于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weizailian

13-05-16 12:58

0
在5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今年经济体制改革9项重点工作,最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措施,就是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方案。去年8月新三板扩容方案获批后,首批试点除了中关村科学园区以外,又增加了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开发区以及天津滨海高新区。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