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各种中药的毒性收集

13-05-15 16:02 19952次浏览
李拓邦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实在无聊,最近又没有兴趣扯淡

中药里面,有大量的,含有剧毒药物的方子

我会慢慢列出,估计等我列完了,什么中药方子书,里面估计就没有几个可用的方子了

先列两个

1,朱砂
朱砂最为荒唐,中药方子里大概有10%含有朱砂,也是很广为人知的被国外禁用的中药

物理说明: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

不良反应:
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汞与蛋白质中的疏基有特别的亲合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和活动。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而引起肝肾损害,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中药书中说明:
1.《本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
2.《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
3.《药性论》:有大毒。镇心,主尸疰,抽风,澼除鬼魅百邪之神物。
4.《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疮疥痴息肉,服并涂用。
13. 《神农本草》: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以上引用自百度百科

其实这个药,很清楚,人家也做了很多实验,就是硫化汞,被人体吸收后,会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脑子会变傻,变呆,然后中国人就觉得,小孩子说话,很烦啊,就给他喂这个,立马就不闹了,就是安神,静心,明目了

没错,这个药,最多用的,就是给小孩子吃的。

中毒致死案例:

其实朱砂急性中毒致死案例非常少见,多为慢性中毒,其中毒案例比例,难以确定

1,2004年2月21日晚,40多岁的龚节怀因头晕、失眠、胸闷等症状,前去所在的重庆黔江区蓬东乡卫生院就诊。院方确诊病情后为其开了15克朱砂(资料显示:朱砂主含硫化汞,有毒,不宜大量久服)。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龚分6次将朱砂用开水吞服,但病情并未好转。2月24日,卫生院又为其开了剂含10克朱砂的中药,龚服用后病情恶化,出现乏力、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25日上午,龚节怀到黔江区中医院治疗,被诊断为黄疸肝炎。3月15日,黔江中心医院诊断其为药物性肝损害和十二指肠溃疡。两天后,因病情继续恶化,龚节怀被转往重庆大坪医院住院治疗,被确诊为急性铅中毒伴十二指肠球炎(糜烂)。经过12天的排铅治疗和为期47天的恢复性治疗,龚节怀终于痊愈。

今年7月初,龚节怀将蓬东乡卫生院告上法庭,同时向重庆市高院提出了法医鉴定申请,其结论为:蓬东乡卫生院在为龚节怀治疗中使用的朱砂含铅量严重超标,朱砂剂量超标,是导致龚铅中毒的直接原因,医院存在医疗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市法医学会还对龚节怀医疗费用进行了法医鉴定,结论是:龚治疗急性铅中毒的医疗费用符合治疗原则。

法院判决
重庆黔江区蓬东乡卫生院因使用过量朱砂,导致患者急性铅中毒,将小病医成大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2005年9月10日黔江区法院以医疗过错为由,判决卫生院赔偿患者医疗费等经济损失42921.86元。

2,朱砂,临床应用极少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笔者在检案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l案例某男婴,6月龄,因发热、咳嗽、腹胀、大便发绿,夜间烦躁,于某年10月2日下午,由其母抱送非法行医的陆某处求治,测腋下Th7.l℃,诊断为“盘肠惊”(小儿消化不良)。给予退热、止咳,用自制的中药“丁桂散剂”贴肚脐等治疗。10月4日凌晨,因患儿夜间哭闹不眠,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腹胀,测腋下TIsSCC,再次诊断“盘肠惊”。陆先用生姜、艾条炙其肚脐,后用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加朱砂贴肚脐,给服1/5片APC,嘱不要受凉。上午10时左右,患儿病情加重,哭声减弱,测肛门ThgST,陆某诊为“攀惊风”,给患儿肛塞1支退热栓,服1/4片阿托品、l/5片A:[T等,配治“攀惊风”中药1剂(未煎服),和阿托品等药物。当日下午1时许,患儿于第4次求治途中死亡。

3,案例:朱砂治头痛诱发汞中毒
娇娇家住贵州独山县,今年10月中旬开始,她经常无缘无故喊头痛。到当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爱女心切的王川,带着女儿找到村里颇有名气的“神医”求助。“那个‘神医’治好了很多绝症病人,村里人都很信他!”王川说。“神医”很快给娇娇开出药方:“以毒攻毒”,用“朱砂”治头痛。尽管知道“朱砂”是一种含有剧毒的中药材,但当地确实也有村民吃“朱砂”治头痛的先例,王川放心了。
从此,王川开始每天熬猪心夹朱砂汤给女儿喝。“神医”并没有说每次服用朱砂的剂量,但为了让女儿快点好,王川每次下药都很猛。通过猪心动脉管子将朱砂灌进去,每次15克左右。半个月的时间,女儿娇娇整整吃了300多克的朱砂。直到本月5号,娇娇的头痛没有好,却因肚子剧痛被送到当地医院。由于病情危重,又被连夜转到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
据专家介绍,娇娇当时的症状是腹部剧烈疼痛,神志不清,脸色苍白,呼吸微弱。奇怪的是,经过全身检查,娇娇除肝功能损害严重外,其他器官都没有病变。经腹部CT检查,医生在娇娇的肠管内发现许多金属样的东西。最后,终于从娇娇父母口中问出腹痛的关键因素——朱砂导致汞中毒,娇娇立即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4,正 女,6天。因刺挑上皮珠(俗称马牙)后敷用朱砂出现面色灰暗、呼吸困难2小时,伴惊厥1次入院。第1胎,足月产,出生时无窒息,母乳喂养。生后第6天其母发现患儿牙床上数个白色硬斑块状物,当即其祖母用针刺挑掉,然后敷上朱砂(总量约4~5克),此后患儿开始烦躁不安、哭闹及口角流涎,约1小时患儿入睡,2小时左右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呼吸浅慢,时呈深吸气,渐见面色发灰,口周青,并出现抽风一次,呈全身痉挛性,双眼凝视,

5,《法医学杂志》1998年11月(第4期)发表了杨正龙的文章《朱砂中毒致死1例》,6月男婴被中医诊断为消化不良,用各种药物对肚脐贴、炙,用朱砂贴肚脐的当天婴儿死亡。经检验,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大片变性坏死,肝细胞变性肿胀。测定汞含量为452μg/100g肾组织,29μg/100g肝组织。——朱砂中的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体内,无论剂量大小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是程度不同。

2,蜈蚣草(别名:圆羊齿,篦子草,石黄皮,肾蕨)

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铊等重金属的植物,其富集重金属能力是普通植物二十到三十万倍。目前大量用于有毒土壤的修复,其中药原料,也大量来源于此

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达到1-2%

不良反应:
蜈蚣草中,含量最多的就是砷,三氧化二砷被称为砒霜。砷经由食入会吸收 60-90%。五价砷和三价砷在体内会互相转换。不过不用担心,经口致死量100mg~300mg,也就是直接致死基本是没可能的。至于详细的不良反应,自己查吧

中药书中的说明:
【药名】肾蕨
【拉丁名】药材RhizomaNephrolepisCordifoliae、原植物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别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夭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可采。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叶或全草。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
蜈蚣草
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性味归经】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考证】出自《广西药植志》。

中毒致死案例:
目前没有

临床中大量出现,服用后心律失常的案例,心脏不好的,慎用

同样有大量记载不明的,服用中药后心脏病突发死亡的案例,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中药

2010年6月26日早上,见到这个病人,女,50多岁,头面红肿(不是很严重,因为25日晚上她女儿打电话给我,说了一些情况,当时只说是带状疱疹,用蜈蚣草中毒了,头面红肿,左胁部灼痛,我没看到病人不敢开药,只让喝绿豆汤解毒,结果第二天起床肿消了大半)大概半月前患带状疱疹,左胁部起水泡,辣痛。经当地乡村医生治疗,吃了药后(用药不详)全身肿胀,到当地医院输液3天肿消。期间也用过很多民间疗法,敷草药等,两天前疱疹已经消失,皮损完全恢复,但胁部仍然火辣辣的痛,于是敷蜈蚣草,结果中毒。患者自述常年咽喉干痛,下身小腹一段发烫,晚上睡觉时必须掀开被子凉着,不然就很烫“燃起来了”像火在烧,冬天也如此。
打开淘股吧APP
27
评论(21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李拓邦

13-05-19 12:02

0
一般成分越多,不同药物之间的反应就越复杂,越不可控制

清开灵注射液

【成 份】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辅料为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钠、甘油。

人群中致敏率高达9.1%

警惕清开灵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

  清开灵注射剂是由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芩苷和金银花制备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智不清;临床用于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上述证候者的治疗。清开灵注射剂包括注射液和冻干粉。

  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首次通报了清开灵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近年来,国家中心仍陆续收到有关清开灵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清开灵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各系统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占严重不良反应表现的23%,多数患者治愈,少数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大疱性药疹、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剥脱性皮炎等;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抽搐、惊厥、昏迷、四肢麻痹、四肢痉挛、嗜睡、意识障碍等;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脏停搏、突发性早搏、心力衰竭等;其他损害包括呕吐、腹泻、溃疡性口炎、呕血、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异常、血尿、尿失禁、溶血等。

  清开灵注射剂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显示,81%的患者存在合并用药情况,8%存在多种药品混合静脉滴注的情况;合并用药品种在1-6种之间,主要为利巴韦林、头孢噻肟钠、地塞米松、林可霉素、双黄连注射剂、头孢曲松钠、头孢唑啉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茶碱、阿米卡星等。死亡主要原因为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猝死、急性左心衰等;除药品因素外,不排除原患疾病进展、合并用药、混合配伍、过敏体质、救治不及时或不当等因素。

  典型病例:患者,男,2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克林霉素0.6g、利巴韦林0.5g 和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清开灵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滴速50滴/分。第一组液体完毕后,继续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3分钟时,患者出现胸闷、恶心、呼吸困难,随即意识丧失;血压30/10mmHg,脉搏110次/分,呼吸30次/分;立即停药予吸氧,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12分钟后患者恢复意识,血压80/50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继续抢救治疗,2日后痊愈出院。

  二、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国家中心收到的清开灵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该产品存在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并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严重不良事件。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配伍禁忌用药:将多种药物混合配伍或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先后使用同一输液器滴注,没有其他液体间隔。

  典型病例:患儿,男,1岁,因急性扁桃体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注射液10ml、头孢唑林钠0.5克静脉滴注, 15滴/分。静滴液体量约20毫升时,患儿突然出现口唇紫绀、口吐粉红色、白色混合泡沫痰,呼吸急促,点头样呼吸;体温39℃、心率210次/分、呼吸50次/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湿性罗音,立即停药,给予强心、利尿、持续高流量给氧、醒脑等抢救措施,19小时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2.儿童用药问题:死亡病例中,27%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存在多组液体、多种药品混合滴注的现象,输液量较大,其中2例为左心衰抢救无效死亡,可能与输液量大、输液速度快有关。

  典型病例:患儿,男,2岁,体重10kg,因感冒、发热给予0.9%氯化钠250ml、头孢噻肟钠0.5g,5%葡萄糖100ml、炎琥宁80mg和5%葡萄糖250ml+清开灵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30分钟(约80ml)后患儿出现畏寒、寒颤、面色苍白、四肢痉挛、神志清。立即停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未见好转,转送上级医院。到达上级医院(此时距开始用药时间2小时20分钟)时患儿全身抽搐、口唇发绀、面色青紫、随即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3.过敏体质用药:部分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或既往有药物过敏史,使用清开灵注射剂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典型病例:患者,男,61岁,对磺胺类等药物过敏。因发热予以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头孢呋辛1.5g和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30ml静脉滴注,数分钟后出现胸闷、濒死感,随后全身皮疹、腹痛、腹泻,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分。立即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后逐渐好转。

  4.超适应症用药:11%的病例存在明显超适应症用药现象,如用于高血压或心脏病、子宫肌瘤等。

  典型病例:患者,女,59岁,因子宫肌瘤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用药过程中突然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立即停药,给予吸氧,血管活性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

  三、相关建议

  1.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清开灵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

  2.医护人员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该产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

  3.清开灵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医护人员应谨慎考虑与清开灵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4.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应用;对于老年人、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用清开灵注射剂,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5.对于医疗救治能力相对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等三部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谨慎使用清开灵注射剂。

  6.生产企业应加强药品安全用药的宣传,详细全面的告知药品安全性信息,促使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关注禁忌及慎用事项,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合理使用该药品。

  7.生产企业应积极开展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李拓邦

13-05-19 11:40

0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水银莫与砒霜见,最是搞笑
李拓邦

13-05-19 11:38

0
正是因为中医对单味药,不同药物配伍之间的长期副作用,都没有研究,所以才要尽可能避免吃中药

中医也有十八反这些,但是这些,一般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吃下去立刻会死人的,这样他才会列出来,像吃下去立马就好了,然后过几年出肾衰竭了,肝衰竭了,中医就不管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李拓邦

13-05-19 11:36

1
一,是药三分毒也要看是什么毒,明明可以避免的,会死人的毒,还去吃,那不是有病嘛

二,如果开方子,那就永远都列不完了,还有,这些毒素很难因为其他的药物作用而降解,这些中毒案例中,也没有谁是单独吃一味药的,都是吃的古方子,有的甚至的千金方,还是出事了

三,15味太多了,伤胃,5味就够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李拓邦

13-05-19 11:22

0
熊胆粉问题本来就多

还是注射到血管里的,吃也就算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李拓邦

13-05-19 11:18

0
13,细辛

这是一个大类,有很多种,但是,全部都有毒

土细辛、大细辛、杂细辛、杜衡、细辛、金耳环、土金耳环、乌金草、花脸细辛、台东细辛,北细辛、华细辛

不良反应:【马兜铃酸含量】0.22~0.58mg/g (对照:关木通0.49mg/g)。细辛除了含马兜铃酸,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化学成份是黄樟醚,有较强的诱发肝癌作用;有中枢抑制作用,能使动物的呼吸中枢麻痹,本品少量给猫及家畜长期服用则产生磷中毒样的症状,肝脏及肾脏呈脂肪变性。

也就是同时含有马兜铃酸和黄樟醚两种剧毒毒素,是最可怕的植物药材

中药介绍:
《十八反》:诸参辛芍叛藜芦。故不能与藜芦同用。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 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中医也是一直知道这个有毒的,但是和这个相比治的病,似乎还是得不偿失,尤其是里面的很多介绍,似乎是不良反应,比如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中的胸中结聚,似乎是呼吸麻痹的症状

案例:
细辛的中毒剂量非常低,自古就有“辛不过钱(3g)"的说法,中医及民间用细辛治病时有中毒病例。

1. 安某,男,70岁,因感冒自煎自服含细辛中草药汤剂200ml左右,服后1h,即出现了头昏、头痛,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现象、小便失禁、昏迷... 《陕西中医》1999

2. 女,67岁。半个月前因“右跖骨骨折”疼痛不适,自服用中草药四叶细辛约10g。因“抽搐、昏迷12h"入院,终因低血糖昏迷伴DIC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2岁,体重42kg,于2006年7月18日下午,因牙痛,服用医院中医师自行配制的治牙痛胶囊2粒(内含细辛),2h后,突感头晕(患者服药后尚未离开医院),急送内科,自诉四肢麻木,濒死感,患者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神志清,面色苍白,测BP60/40mm Hg,P52次/min,R28次/min,脉搏微弱。急给输液,5%葡萄糖500ml快速静脉滴注,安慰患者,10min后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全身抽搐,急给安坦10mg口服,速尿40mg入壶,30min后症状缓解,继续给液体1000ml。诊断为细辛过量中毒,观察1夜后,病情平稳,自行出院。1周后患者在家中再次出现上述中毒症状,较前稍轻,自行缓解。自此后患者精神紧张,失眠,胆小易惊,心悸,日间1人不敢在家,自己不敢上街,总觉濒死感,面色萎黄灰暗,经常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100~120次/min),1个月时间痛苦不堪,头发变的干黄,皮肤干燥,灰暗无光泽,眼周青紫。期间医院医生认为系植物神经紊乱,服用相关药物,效果不佳。
李拓邦

13-05-19 11:10

0
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大叶青木香、滇南马兜铃、南木香、管南香、三筒管、苞叶马兜铃、朱砂莲、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葫芦叶马兜铃、广防己、通城虎、海南马兜铃、汉中防己、藤香、南粤马兜铃、凹脉马兜铃、淮通、背蛇生、管南香、关木通、寻骨风、革叶马兜铃、假大薯、蝴蝶暗消、白朱砂莲、逼血雷、白金果榄、小南木香

土细辛、大细辛、杂细辛、杜衡、细辛、金耳环、土金耳环、乌金草、花脸细辛、台东细辛,北细辛、华细辛
李拓邦

13-05-19 11:03

0
记得曾有网友说过,他嗓子痛看中医,中医给他开了蝉蜕,并解释说蝉嗓子好叫声大所以吃蝉蜕可以治嗓子痛,自此他不再信中医。

当然,可能人家这个逻辑,也是有道理的,何况蝉蜕也是没什么毒性的,多吃吃没啥事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李拓邦

13-05-19 11:01

0
补充一下马兜铃酸系列的案例

【收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患儿】3例患儿均为足月儿,男2例,女l例,均出生于1999年8月,发病年龄17~22 d

【发病经过】无嗣产期并发症、母亲围产期体健,无感染性疾病,生后母乳喂养,均因黄疸未退于当地服用相同的中药汤剂(其中每份中药含木通、泽夕、云苓各6g,茵陈10 g),分别服用木通9—l4 g。例1急性期即入我院诊治,例2、3急性期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转至我院门诊诊治。
3例患儿的首发表现均为拒奶、呕吐、腹泻、精神萎靡、尿量减少,例1还伴有抽搐、浮肿。急性期实验室检查表现为高血钾、低血钠,肌酐、尿素氮显著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表1)。所有患儿均无其他用药史和家族性遗传病史,感染相关指标均正常,例1、3肾脏B超显示双肾稍增大,皮髓质分界不清,提示双肾弥漫性病变。
 
【诊断治疗】例l在未规律服用枸橼酸合剂及钙剂的情况下逐渐出现了方颅、肋骨外翻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经过纠酸、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后症状缓解。
例2和例3在治疗初期即规律服药枸橼酸合剂、维生素D及钙剂,并未出现佝偻病的表现。

【结局或预后】经过对症治疗后肾功能在3~4周恢复正常,5~8个月尿蛋白转阴,3个月~1年尿氨基酸转阴,9个月~3年尿糖转阴,5.0~5.5年尿pH值降至7.0。5.5 ~6.0年后停止服用枸橼酸合剂。3例患儿随访12年,前11年内3例患儿的血清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近期随访显示2例患儿的血清肌酐升高,例3的血清肌酐正常。

【医院结论及建议】:新生儿马兜铃酸肾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小管功能损害,经过对症治疗肾功能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但肾小球滤过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且肾小管损害可持续多年,需要长期随访。

【文献出处】王丹华等,三例新生儿马兜铃酸肾病临床特点及长期随访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1年11月份
太极张

13-05-19 10:37

0
痰热清仅从成份分析,肯定是存疑的。
楼主继续各种中药的毒性收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