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深圳“海王”败走杭州湾?“海王”的100亿元投资注册“空壳”公司目的何在

13-04-15 14:30 4540次浏览
Gucci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深圳“海王”败走杭州湾?

(新闻周报报道)深圳海王集团3年前宣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投资100亿元建造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包括海王生物 工业园区、海王高科技生物技术孵化区和生态农业区、人文商住区。然而,3年过去了,所谓的“新城”不仅没有出现,当地不少部门和不少人反而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陷阱”中。

“海王”的100亿元投资

向记者反映深圳海王集团在杭州市余杭区巧设“资金陷阱”使得许多人至今“难以自拔”的不仅仅是当地农民和投资商,更多的是当地的政府官员。这些官员一提起深圳“海王”,失望和愤怒之情就溢于言表。
乔司镇是杭州市余杭区一个经济发达的乡镇。2001年,深圳海王决定在乔司镇投入100亿元的消息传开后,当地许多人曾构想: 100亿元,真的可以建造一座新的小城市啊!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近两个月里,每次踏上乔司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该镇境内那一片荒芜的土地和旷野中那幢矗立着的孤零零的厂房,厂房四周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当地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里总占地255亩,是海王集团要建造的规划占地7800亩的新城中的极小一部分。这片2002年底就办齐了土地证手续的工业用地,至今只有惟一的一幢厂房,实际用地不足50亩。
整整3年,100亿元的投资,最后竟就是这么一幅“纸上”图画,不能不让人寒心而疑惑。
好端端的一个投资项目为什么至今仍在搁浅呢?堂堂的国内著名民企深圳海王真的在杭州湾摔了跟头?

注册“空壳”公司目的何在

事情要追溯到1999年。当年杭州楼市连年猛涨,各地资本纷纷加入。刚刚通过增发股票融得14亿元资金的海王集团正在全国各地寻找发展项目,而当时的余杭联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吉正好在筹划一个大盘项目,急需资金支持。于是,深圳“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来到余杭。张思民“启发”当地政府:单独做工业项目不利于当地的城市化发展,单独做房地产又不利于当地农民就业,建议海王集团与联升房地产“捆绑”发展。这个构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2001年底,张思民、赵吉合资注册成立了“杭州新地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7500万元。
后来为此事付出沉重代价、提起此事懊恼不已的赵吉告诉记者:“2001年11月30日,我公司向余杭国土局缴纳了征地预缴款5000万元。但是就在当天,海王集团以在乔司镇征地需要支付征地费用为由,要求将该笔资金全额拨给由海王集团和乔司镇共同设立的‘乔司新城建设指挥部’。可不知怎么回事,不久,这5000万元就被转至深圳海王集团设在杭州的另一家公司——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土地征用拆迁费。”当年出任新地置业公司总经理的赵吉,就公司注册事宜向记者介绍说:“2002年底,我们发现这笔公司放在土管局账上的5000万元征地预缴款不翼而飞后,随即与张思民进行了交涉。”张、赵谈判的结果是:张思民将挪走的5000万元到账,再追加投资1000万元,将新地置业增资注册为1.35亿元。
“但是,1个月后张思民将这6000万元再次转出,至今尚未归还。同时,张思民还要求将双方合资成立的新地置业公司关闭,以达到注销所有往来票据、消灭有关资金周转的蛛丝马迹的目的。”赵吉说,“其实,这家注册资金达1.35亿元的置业公司实际到位资金只有我个人投入的2500万元。”
那么,张思民为什么要投资新地置业?其动机是什么呢?
“投资注册新地置业这家‘空壳公司’其实就是张思民为玩弄资本游戏所做的第一步。”当地一位知情人士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
“海王的案情比较重大,现在还难以对新地置业是否已空壳化下结论。”记者在余杭调查采访期间,余杭区工商分局有关人员透露,“有证据显示,新地置业涉嫌抽逃6000万元注册资金,目前正在慎重处理此案。”
记者就此多次致电深圳海王集团,也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张思民。但是对记者的采访要求,深圳海王集团推说“张总很忙”。
深圳海王涉嫌抽逃资金的事情在余杭上下几乎人人皆知,当地老百姓和干部满怀被深圳海王欺骗的愤恨之情。

不择手段低价套取土地

深圳海王集团描绘的那座“新城”距杭州市中心约9公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王生物技术工业园区。记者了解到,根据海王集团与余杭区政府的协议,海王集团在海王生物技术工业园区一期需投入金牡蛎活性口服液、依帕可他国家新药、艾地苯醌等高科技产品项目,并享受政府高新项目用地的各项优惠政策。乔司镇党委书记周建国告诉记者:“2001年,我们同海王集团投资注册的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新地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地价补偿协议,这个协议中标明协议土地出让价为每亩17.8万元。2001年11月30日,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缴足了相应的预缴征地拆迁款后,余杭区国土局批复给了他们首期约300亩工业用地。”
记者注意到,深圳海王集团年报显示:2001年度该公司有5000万元的收入是从余杭区获得的。对此,记者问周建国书记这5000万元究竟是怎么回事?周书记说,这5000万元是余杭区政府以高新技术补贴的形式批复给海王集团的。记者对此非常纳闷。在接下去的进一步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份余杭区政府的【2001】343号文件,内容是批复给海王集团5000万元高新项目补贴。
深圳海王集团在杭州的项目尚未启动,就轻易拿走了当地政府5000万元的高新项目补贴,这让人无法理解而又生出很多疑问。当地一名群众这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340万元征地款-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补贴)/300亩工业园区用地=1.13万元/亩。
1.13万元就能够买走1亩黄金地段土地?深圳海王100亿元的投资只是一个神话?只是他们玩弄资本游戏的一个借口?这不仅令当地不少干部群众看不懂,就连记者也百思不解。

100亿元实际仅投资6000万元

100亿元如果真的能全部到位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项目。记者得知,100亿元的投资不仅仅在杭州,乃至浙江省都是个诱人的项目。那么这3年来,海王集团到底在余杭投资了多少呢?
谈到与深圳海王的合作,杭州新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吉显得无可奈何,他最念念不忘的是深圳海王的第一笔注册资金。赵吉告诉记者,张思民以个人名义投入新地公司的前期5000万元注册资金,被调拨到了深圳海王下属的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后,实际上充当了海王生物工业园255亩工业用地的征地款,与新地置业公司运作的房地产项目毫无关系。至于那5000万元土地款是如何从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注册资金调拨为上市公司控股的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征地款的,具体细节尚不得而知。作为这一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赵吉连连叹息!
记者了解到,海王集团在余杭实际拿到的土地总量也不容易确定。据海王集团请求协调“涉嫌抽逃”的《请示报告》称:杭州新地置业有限公司至今仍没有拿到1亩乔司新城建设用地。但是,记者从余杭区有关部门获知,迄今为止,海王集团已经在余杭区拿到了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55亩土地的土地证,另有杭州星辰物流有限公司的266亩规划用地。
不过,记者却看到一份乔司镇于2002年6月发出的《关于要求海王集团尽快实施工业项目的函》称,乔司镇已交付土地400余亩,海王实际用地仅50亩,土地抛荒引起当地村民不满。乔司镇一位领导对记者说:“我们对‘空手套白狼’、‘钓鱼工程’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马虎不得!”
至于海王集团已经上缴给余杭区的土地款总额,各方对此更是十分忌讳。据乔司镇政府方面透露,他们至今从余杭区国土资源局拿到的土地款只有两笔,一笔为5000万元,另一笔为2000万元,已经全部作为征地费用发放到村民手中。而海王集团的《请示报告》则表示,截至2003年12月,杭州新地置业有限公司已预缴土地款6060万元。这6060万元房地产预缴土地款与乔司镇方面收到的7000万元工业用地土地款的关系如何,尚不得而知。记者向余杭区国土资源局求证,但他们表示,由于涉及保密文件,这方面的信息不便透露。
据悉,在2003年1月,杭州海王生物还从余杭区财政局获取土地退款3021万元。至于该笔退款的由来,相关部门也表示:“不便说明”。
海王集团在余杭海王生物工业园和乔司新城项目上的实际总投资是多少?3年来,海王在余杭有多少损失、多少收益?
记者在采访时,当地群众粗略地给记者算了笔账,据国土局数据显示:新地置业共上缴7000万元,剔除其中赵吉借给张思民的2000万元(是注册时张向赵吉借的),海王集团实际投入资金只有5000万元,而海王集团从余杭拿走资金总计达1.4亿余元(其中,高新技术补贴5000万元、新地置业“借用”6000万元、土地退款3021万元),还有255亩土地的使用权。
为了确切了解事实真相,记者曾于7月27日向海王集团发函,要求回答记者的相关提问,但海王方面一直未予以答复。“海王”在沉默!
海王集团到底为何到余杭投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海王的药品、房地产等业务都未赢利,海王始终玩的是资本游戏。
海王集团在余杭乔司玩弄的这场资本游戏时间跨度3年,至今尚没有一个了结,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大量的土地闲置荒废,很多人至今仍拿不到该拿的工资。第二,挫伤了当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使当地干部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显得格外小心。此外,许多事至今仍让人迷惑!
海王集团的这场资本游戏,至今让余杭区许多部门、许多人不得安宁!
深圳海王的这则投资神话难道真的就这样“破灭”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Gucci

13-04-16 09:59

0
做生意,按他的话说就是"吃智慧饭"。
雨的印记

13-04-15 22:52

0
东北人玩的就是大!
Gucci

13-04-15 22:47

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海王的药品、房地产等业务都未赢利,海王始终玩的是资本游戏。
仓位

13-04-15 22:09

0
合法的骗子横行。
Gucci

13-04-15 21:57

0
楼上朋友说得不错,该公司90年代初大忽悠“拥有一片美国”搞得投机分子疯抢。以为能得到美利坚的绿卡!
无端端

13-04-15 15:15

0
这家公司很熟悉 跟老总个性有关
从2001年以来基本上就是靠资本市场动作才一直活下来的 根本不是认真做事的人
光辉税月

13-04-15 15:12

0
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Gucci

13-04-15 15:08

0
海王生物定增融资10亿 被指撒谎成性忽悠投资者
 雅虎财经  
在广场喂过鸽子的人估计都有这种体验,哪怕你是空着手,只要握着拳头,做出喂的动作,鸽子也会信以为真,马上飞到你手上,第一次、第二次,鸽子都会上当。但是到了第三次,即使你手上真的拿了鸽食,鸽子也不会再飞过来了。
在两度定增忽悠投资者之后,而今,擅长讲故事的张思民带着他的新剧本又回来了。这一次,海王生物想圈10.67个亿。然而这样一家撒谎成性的公司,你还敢再相信吗?
褪下甲流疫苗光环
这厢,定向增发的调整方案新鲜出炉;那厢,海王生物( 000078 )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旧业务挥手作别。
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 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经审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JV公司总资产应收账款总额为0元,2011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为0元。
然而,关注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此前对其甲流疫苗投产一直满怀希望。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08329.HK)发布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仅一步之遥。
2009年下半年正值“抗甲流”概念兴起之时,海王生物由于傍上葛兰素史克这一全球流感疫苗龙头而备受关注,当时海王生物声称,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是“亚洲最大”。该股一跃成为风光无限的抗甲流概念龙头股,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涨幅近200%。
甲流疫苗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海王生物已经全身心投入下一个戏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6月4日,海王生物一纸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缩水26%。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5月23日,已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四个减到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的募资总额不变,而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募集资金则有所调整,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公司发行股份数和发行价则分别由13920万股与10.37元,下调到11020万股和9.69元。对于此次调整定增方,案的原因,海王生物董事会解释称,“为了加快推进非公开发行工作,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因此决定对非公开发行方案进行调整。”海王生物此番放低身价迎合市场的姿态,显示出公司对此次定向增发的迫切。
欲造物流王国梦
“赌性很大”,这是圈内人对张思民的评价。
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项目”,海王生物敢押重注转型医药物流的底气何在呢?
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那么,阳光集中配送项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记者从业内人士方面得到的意见是,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该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海王银河,海王生物拟投入募集资金8.48亿元,由公司以募集资金8478.69万元与海王银河以募集资金7.63亿元共同投资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其中海王银河出资的7.63亿元由海王生物以募集资金对其增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的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某知情人士的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据了解,在商业配送这一领域,地方政府的确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公司。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去运作,这其中包含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
资本玩家张思民的淘金路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张思民和他的海王生物在A股市场是如何一步步造梦的。
1998年12月18日,民营药企海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接下来,这家公司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为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编织第一个融资梦: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让海王生物逐渐声名鹊起。然而,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勾起无数投资者期待的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成为了浮云。
当时,根据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显示,14亿元拟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却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增发项目实施后的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称,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2002年年报却显示,公司盈利仅7982万元,业绩远未“达标”,而且该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截至2009年末,前述募投的10个项目共亏损480万元,仅有海洋生物项目和销售网络流动资金项目各盈利831.6万元和419.9万元。
直到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海王生物的说法,公司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有力控制。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对甲流疫苗只字不提。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能等到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产能释放,海王英特龙更是在此项目上亏损严重。
今年6月14日,海王生物刚宣布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JV公司51%股权转让予G SKPte,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抗甲流”概念。海王生物表示,自海王英特龙2009年投资JV公司到2011年全部退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累计影响数约为-870万元。
这12年里,海王生物的融资路可以浓缩成两个数据:公司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个亿,而交出来的成绩单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给海外生物打上“圈钱”的标签,并不算冤枉。
高估值难以维系机构无意捧场
“我们对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现在再讲什么故事,都很难买账了。”深圳一家券商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海王生物给自己罩上了不少光环,但从2007年至今,几乎没有券商机构发布相关的研究调研报告,仅有的三份研报也都是出自小券商。尤其是在09年甲流概念爆炒潮结束后,更没有分析师愿意给海王生物发布研究报告。“海王生物有点让人看不懂,实业一直没有做起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也没看到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我们很少关注,在业内的口碑一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Gucci

13-04-15 15:00

0
海王生物定增融资10亿 被指撒谎成性忽悠投资者
 雅虎财经
  
在广场喂过鸽子的人估计都有这种体验,哪怕你是空着手,只要握着拳头,做出喂的动作,鸽子也会信以为真,马上飞到你手上,第一次、第二次,鸽子都会上当。但是到了第三次,即使你手上真的拿了鸽食,鸽子也不会再飞过来了。
在两度定增忽悠投资者之后,而今,擅长讲故事的张思民带着他的新剧本又回来了。这一次,海王生物想圈10.67个亿。然而这样一家撒谎成性的公司,你还敢再相信吗?
褪下甲流疫苗光环
这厢,定向增发的调整方案新鲜出炉;那厢,海王生物( 000078 )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旧业务挥手作别。
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 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经审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JV公司总资产应收账款总额为0元,2011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为0元。
然而,关注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此前对其甲流疫苗投产一直满怀希望。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08329.HK)发布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仅一步之遥。
2009年下半年正值“抗甲流”概念兴起之时,海王生物由于傍上葛兰素史克这一全球流感疫苗龙头而备受关注,当时海王生物声称,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是“亚洲最大”。该股一跃成为风光无限的抗甲流概念龙头股,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涨幅近200%。
甲流疫苗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海王生物已经全身心投入下一个戏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6月4日,海王生物一纸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缩水26%。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5月23日,已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四个减到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的募资总额不变,而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募集资金则有所调整,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公司发行股份数和发行价则分别由13920万股与10.37元,下调到11020万股和9.69元。对于此次调整定增方,案的原因,海王生物董事会解释称,“为了加快推进非公开发行工作,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因此决定对非公开发行方案进行调整。”海王生物此番放低身价迎合市场的姿态,显示出公司对此次定向增发的迫切。
欲造物流王国梦
“赌性很大”,这是圈内人对张思民的评价。
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项目”,海王生物敢押重注转型医药物流的底气何在呢?
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那么,阳光集中配送项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记者从业内人士方面得到的意见是,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该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海王银河,海王生物拟投入募集资金8.48亿元,由公司以募集资金8478.69万元与海王银河以募集资金7.63亿元共同投资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其中海王银河出资的7.63亿元由海王生物以募集资金对其增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的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某知情人士的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据了解,在商业配送这一领域,地方政府的确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公司。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去运作,这其中包含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
资本玩家张思民的淘金路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张思民和他的海王生物在A股市场是如何一步步造梦的。
1998年12月18日,民营药企海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接下来,这家公司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为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编织第一个融资梦: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让海王生物逐渐声名鹊起。然而,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勾起无数投资者期待的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成为了浮云。
当时,根据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显示,14亿元拟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却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增发项目实施后的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称,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2002年年报却显示,公司盈利仅7982万元,业绩远未“达标”,而且该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截至2009年末,前述募投的10个项目共亏损480万元,仅有海洋生物项目和销售网络流动资金项目各盈利831.6万元和419.9万元。
直到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海王生物的说法,公司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有力控制。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对甲流疫苗只字不提。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能等到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产能释放,海王英特龙更是在此项目上亏损严重。
今年6月14日,海王生物刚宣布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JV公司51%股权转让予G SKPte,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抗甲流”概念。海王生物表示,自海王英特龙2009年投资JV公司到2011年全部退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累计影响数约为-870万元。
这12年里,海王生物的融资路可以浓缩成两个数据:公司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个亿,而交出来的成绩单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给海外生物打上“圈钱”的标签,并不算冤枉。
高估值难以维系机构无意捧场
“我们对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现在再讲什么故事,都很难买账了。”深圳一家券商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海王生物给自己罩上了不少光环,但从2007年至今,几乎没有券商机构发布相关的研究调研报告,仅有的三份研报也都是出自小券商。尤其是在09年甲流概念爆炒潮结束后,更没有分析师愿意给海王生物发布研究报告。“海王生物有点让人看不懂,实业一直没有做起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也没看到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我们很少关注,在业内的口碑一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Gucci

13-04-15 14:39

0
海王14亿增发瘦身:张思明三度吹泡泡 机构不敢玩 
作者 丁青云 来源 理财周报 

你愿意再相信一次“前科”累累的公司吗?
6月4日,海王生物(000078.SZ)一纸公告,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果断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发行价从10.67元降至9.69元,降9.18%;募资规模从14.43亿下调至10.67亿,砍去26%,堪称“壮士断臂”。公告当天,海王生物微涨1.16%。
“海王生物这么大动作,也是市场所逼,如果坚持10.67元的增发价,很可能泡汤。”深圳一位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今年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狂跌,至5月23日,跌破增发价,让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但机构们对这家“撒谎成性”的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自2009年甲流概念爆炒以后,没有任何一个分析师愿意为海王生物发布研报。
“他们之前忽悠过投资者,现在再讲什么故事,人家都不信。”北京一位资深机构人士说。
“凭我对他们的了解,我只能说,海王生物的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深圳一位接近海王生物的医药公司高管评价,“这几乎是所有民营老板的通病,张思民赌性很大。”
这一次,海王生物想要10.67亿。一起被绑架的是,19.9万个投资者的利益。
张思民吹的第三个泡泡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原先的4项下调为3项,包括山东威海等四地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项目、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项目、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
这其中,砍掉了“杭州海王保健品项目”,并将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南阳项目剔除,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
据其修正预案预测,仅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海王生物带来58.8亿营业收入、1.06亿净利润。加上生产线改造项目及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项目,海王生物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的营业收入、1.72亿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海王生物预测,三大项目全部投产的时间只需要42个月,即3.5年。
值得注意的是,海王生物的重头戏是阳光集中配送中心项目,锁定在山东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奉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说,即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商业配送这个领域,地方政府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公司,确实有需求。但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运作,非市场化的因素就太多了。”前述深圳高管表示。
海王生物为什么要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也仅仅是三线城市?“这个和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项目的不确定性很大。”前述深圳高管表示。
“这极有可能是张思民吹出来的又一个泡泡,只要有人愿意相信。它难以让人相信。”上海一位医药行业机构人士指出。
2000年12月,张思民推出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的增发,吹出第一个泡泡。当时,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称,投资额最大的3.5亿元“巨能钙”项目,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即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2009年,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张思民吹出第二个泡泡:海王生物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将成为“亚洲最大”。
甲流疫情退潮后,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只字不提新型甲流H1N1流感疫苗。
“我们都停止了甲流疫苗的生产。海王生物他们也没动静了。”华兰生物( 002007 )内部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张思民的第三个泡泡,胜算几何?
关联交易激增33.68%,机构不敢玩
很显然,张思民的兴趣从制药转向了医药物流。此次10.67亿增发募资,8.5亿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中心项目。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78%的营业收入、35%的营业利润来自毛利率只有7.36%的医药物流业务。
“老板不会拿全部的钱去投科研,这样风险特别高。海王生物其实想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这条路。”一位海王生物前高管人士向理财周报人士表示。
但由此带来的关联交易的大幅激增不得不让人警惕。2010年,海王生物与大股东海王集团旗下另一控股子公司海王星辰发生1.06亿关联交易,比去年激增33.68%,营业利润贡献比为6.3%。其中,产品销售额为10077万,药品商业配送额为536.62万。
蹊跷的是,海王生物涉及的关联交易毛利率也大幅攀升,上升了26.20个百分点,为海王生物毛利率上升幅度最大的业务板块。事实上,对海王生物这样的公司而言,太缺钱和太多钱都是危险的。此前,海王生物巨额融资“太多钱”时,屡次投资失败便是明证。
现在,海王生物最揪心的是缺钱。“我最担心的是,管理团队的建设、应收账款激增、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问题。”海王生物前高管指出其担忧。
今年一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应收账款达到13.4亿历史最高峰,比年初激增36.94%,主要为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同时,海王生物资产负债率也达到78.36%的历史警戒高位。海王生物短期借款14.05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200万,合计短期资金压力达14.67亿,而海王生物账上只有8.33亿,短期资金链缺口6.34亿。
“所以,这次增发对海王生物很关键,哪怕大幅调整也要上。”前述北京机构人士称。
“现在保荐人银河证券已经入场,正在做尽职调查,还没有报证监会。”海王生物证券部回应理财周报。这一说法得到银河证券投行总部执行总经理夏中轩的确认。
“这个公司比较妖,游资和散户喜欢,但机构投资者不敢玩。”上述北京机构人士称。其前十大流通股除大股东以外,是清一色的散户和游资,包括6名个人投资者,1家私募,只有广发中证500指数、南方中证500指两只基金。
“这次非公开增发,海王会找一些私募来接盘。”一位熟知此项目的人士透露。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