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技击之根本:矛盾桩
作者:李照山 韦继辉 武当 2006-7-8
桩功为大成拳之根本。而桩功中之矛盾桩为大成拳技击之根本。万丈高楼平地起,非奠石砌砖般地练好矛盾桩,难垒技击之高厦。本文即对这一桩功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给众多大成学子些许帮助。
站一定时间浑元桩,较好的去除身上的僵滞劲后,即可进入矛盾桩之修。修之前,应先明确其目的与原则要求。
矛盾桩的目的为求取内劲。所谓内劲,即不显于体表而潜于体内,可自然而然应时应势随意而出,沉雄浑厚之劲力。如我放人或打人,并不使劲,被作用者却觉劲沉力大,难以消受;我轻搭或轻拨别人,别人感似棉里裹铁或东歪西斜,即是内劲之表征。
矛盾桩的原则要求为“肌松力*%”。何谓肌松力?肌松,即肌肉放松,也就是整体放松;力*%,即*%劲,也就是肌体在空间的支撑力。既已肌松,何能力*%?乍看之下,彼此矛盾,似乎有误,其实不然。其重要性与能否做到,下文有述。
上面两点既已明了,自然就是实际操作。可分四步掌握此桩(以左式为例,右式反之):
1、两脚位置。左脚跟置于右脚内侧三分之二处(由右脚尖算起),形成20度左右夹角,然后保持角度向前迈出一脚之距,成左丁八步。
2、裹胯。接上势,右胯内裹,稍有后拉之意,重心主要置于右胯,上身微后靠,成前三后七之势。裹胯乃此桩关键。实践证明,不裹胯, 难得此桩真效。如何检测裹胯与否呢?可通过两者之区别来判断:不裹胯,两腿直而不弯,右臀部有凹陷(用手触摸可知),后胯后臀无紧 胀之感。裹胯之后,后腿自然弯曲,右臀凹陷之处突出来,后胯后臀有拉紧之感。
3、上肢间架。接上势,两臂抬起,左侧大小臂成135度左右夹角,右侧大小臂成95度左右夹角,左手离身1尺2寸左右,高于肩部,右手略 低略后,两手相距大约1尺。十指自然撑开,手心向内。
4、其它及意念。自我检查,以上三项正确后,稍侧头部,调整印堂穴与左手食指第二节及左脚尖处于一条直线上,两眼顺此直线前盯某一目标。随后调节身心,使心情舒展,静若止水,周身松沉,仿若地心引力骤然增大,将我牢牢吸引。最后进行大成拳“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之意念活动。可假想身前有一大力壮汉,咬牙切齿竭尽全力肆意对我胳膊推拉砸挑,而我胳膊与肢体纹丝不动,沉稳如山。由始至终,皆是如此(注:周身松沉即是“肌松”,所作意念即是“力*%”)。
欲站好桩,尚须注意以下数点。
1、站桩之初,桩式容易走形,应勤加体察,适时调整,保持正确间架,以免劳而无功。
2、初时裹胯会感不适,甚或酸痛,稍裹即可,适应之后,再紧裹大裹。
3、无须自始至终一刻不停地进行推拉砸挑之意念活动;时断时续,或强或弱,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方为最妙。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效果 更佳。
4、多数人困惑于“肌松力”。因其发现放松之后,肢体松懈无力,毫无*%劲。而注重*%劲,做到推拉砸挑,纹丝不动,肩臂又僵化紧硬,有 悖“肌松”。对此不必顾虑,所谓功到自然成,只要静心坚持一定时间后,自能做到肌松力*%。
5、欲速则不达。站桩初始,当适可而止,神疲力乏或酸痛难支即休息;若以拙力强加支撑,则会适得其反。只要持之以恒,时久日长,疲劳 与酸痛自去,而能愈站愈久。当然,亦当清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不可因疲累与酸痛就疏于练,一暴十寒,那样必定难有所成。此外, 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麻胀、哈欠、虚恭、肠鸣、刺痒、发热、出汗等现象,均属正常反应,不必在意,听之任之就是。
为使修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站桩的兴趣与信心,特将此桩的机理和效能略作析述。
一、有心者当发现,此桩躯干微侧,双足丁八,两手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与诸多格斗术的格斗式相似,符合格斗原理,利于战前应敌与 战时攻防。而前三后七之重心分配,既能让下盘稳固,肢体平衡,又可使步法灵活变化。可见,此桩桩势暗含玄机,科学合理,富有 实战价值。
二、《大成拳论》有述: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之所以重自然力之锻炼,乃因拙力总是有限,自然力才浑厚 连绵。而“肌松”方能去除拙劲,达到“力*%”,才能获得自然力。不知者以为“肌松”“力*%”两者相背,其实这一锻炼正是依据现代科学。 从心理学原理可知,在大脑处于沉静状态时输入一定信号,相关神经和组织会产生较平时强烈许多的应答反馈。“肌松”则身心放松,大 脑也就相对入静,于此状态下进行推拉砸挑纹丝不动的精神假借,肢体随之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力*%”(也就是内劲、自然力)。这 一*%劲初时微弱,不易察觉,但随着站桩的不断深入,会逐渐明显,日益强大。
三、此桩对骨骼能起到重要的骨重建作用。站桩过程中,骨骼的血液供给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强加快,形态结构不断产生良性变化,从而 使密度和强度与日俱增,抗折抗压抗扭功能不断提高。产生骨重建变化之后,肢体的整体沉重感与局部沉重感会增加,抗击性与 打击力也今非昔比。
四、众所周知,关节的稳固性与灵活性在技击中不可小视。此桩对这方面亦有帮助。经站桩训练,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关节囊和韧带的 厚度,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增强,从而使关节的稳固性与灵活性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关节不仅对主动力量(己身发出的力量)与被动力量 (给予己身的力量)的承受力增强,而且屈伸与扭转也较以前更快速自如,无形中加强了肢体的技击素质。
五、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长期站桩,能使这些物质不断增多。而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 高肌肉的收缩能力,还能使高能物质的活性加强,分解速度加快,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两相作用,可使肌肉于瞬间产生强大劲力。此 外,长期站桩还可使周身肌肉产生通联,臂肩、胸腹、背腰及胯腿各处肌肉会逐渐相互联接,直至最终结为一体。达此变化后,肢体 一动则全动,劲力匀整,势不可挡。
须加赘言的是,站桩者往往在经过最初适应阶段的酸痛关一段时间后(时间或长或短,因人而异),又重新出现酸痛现象。许多人因此或对功法或对自己产生怀疑。其实大可不必。此乃上文所述的“骨重建”和“肌通联”阶段。当照常练功,此关一过,即入坦途。
以业余练功为例,只要修不辍,站矛盾桩三个月左右,即可具备一定的抗击性和初步的*%劲与整体沉重感,此后功力会逐级递增。最终会获得整体感、浑厚感和穿透感兼备的强大内劲,其时放人与推手,均可轻松而为。技击实作,出手胜负立判。
站桩是一种枯燥无味,积沙为丘的艰苦锻炼。不具以苦为乐之心,磨铁杵成针之志,难有所成。滴水穿石,贵不在舍。修者当知之而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