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hal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目前,全球关于运营商与OTT的博弈模式有3个:
第一、香港电讯旗下PCCW Mobile推微信用户数据优惠包。微信用户支付月费8元港币,即可在香港使用微信传送语音、视频、图片及文字。但是该优惠推广期将在2013年底结束,以后如何收费不明确。香港手机普及率是200%,运营商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本地通话和本网内通话,95%以上的业务收入来自国际漫游语音和数据收入,而且跨运营商间的通话费、数据费都贵不少。香港的手机信号覆盖和品质,都不怎样,无论2G/3G/wifi,最差的是4G。所以香港的个别运营商的极低资费,都是营销噱头。
第二、Vodafone英国规定每月资费套餐在40英镑以下用户不允许使用VoIP,若想使用须每月缴纳15英镑(约等于RMB138),从而有效阻止了低端客户对VoIP的使用。由于腾讯QQ一直采用免费的模式,所以,提高资费门槛显然不利于微信的发展;
第三、韩国Kakao Talk等等,也是对于韩国运营商产生了信令风暴,先是水火不容,运营商集体通过延迟丢包方式暗地使绊子变相封杀,然后政府部门出面协调,改成适当OTT收费方式,两家按比例分成。多方都有利润增长,这个方式很可能被中国采用。
第四、部分基础功能,免费但限量,超过部分收费。例如,每月免费上限只能30分钟或60次收发,超过的按次或时长收费。这也是中国采用的一个可能方式。
一旦微信开始收费,其他的skype、手机QQ、陌陌、人人chat、微博客户端、米聊,也会按照同样标准收费的。
马化腾观点摘要:
关于很多的流量和一些运营商会反映产生流量不匹配,我们对信令的占用更多的是传统2G、2.5G网络上,像3G网络应该游刃有余了。
但是我们也不会这样就滥用,我们对信令使用时间会占用多少流量,我们内部也做了一个调研,我们发现运营商统计错了,只统计自己服务器流量,事实上还有很多流量是图片包括我们的头像,那些服务器我们是分部的,是CDN网络分散,所以统计的时候没有算这个,把这个算上实际上还有3倍空间,但是这样可能利用率还不够高。
我们还有一个计算应该纳入,就是我们的外链,你可以看到你用微信看到很多链接嵌入了音乐、视频,这都是微信带来的流量,但是因为这是外链没有统计上,我相信还会有1倍的空间增长。随着产品越做越好,带来流量增长绝对不仅仅是微信本身消耗的流量这么简单,是数倍、数十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