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友情提醒下,关于周一炒塑料瓶的

13-03-09 11:01 2024次浏览
yieodouble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赶了个晚集,昨晚本想找找还没被挖掘的股,搜了大半天,发现中国饮料协会已经澄清了,而且pet含锑是全球普遍现象,搜狐检测的含量甚至低于欧盟标准。炒作缺乏相应支撑,周一追高好像没必要了。。。

关于PET瓶中锑相关问题的说明

塑料瓶锑的含量以及锑在产品中的迁移量是受国家相关标准严格限制的。现对PET瓶中锑的相关问题,做出如下说明:
1. 塑料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中使用锑催化剂的生产工艺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和认可。
2. 目前,网络报道了北京服装学院某教授对塑料包装中锑含量的检测结果。经核实该教授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并非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方法,同时公布的数据未标明单位,不具有科学性,不能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3. 对于PET树脂中锑的限量、PET成型品中锑的限量、PET瓶三氧化二锑的使用量及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以锑计)、锑的检测方法,我国均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如GB 13114-1991、GB 13113-1991、GB 9685-2008、GB/T 5009.101-2003。
4. 饮料行业是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法规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道德的底线,企业应遵守相应的国家标准,确保食品安全。

5. 饮料行业欢迎社会人士和社会机构对饮料食品安全的关注。但为了避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希望这样的关注要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真正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2013年3月8日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还记得530

13-03-09 17:20

0
触及的利益群体太大了,周末都出来澄清,现在官方的都不信,何况这些什么协会,难道就没法律制裁他们么,之前的牙膏白酒好像都没事的了结了
czw3388

13-03-09 15:31

0
常见和可能的塑化剂污染

众多食品可能涉嫌塑化剂
台湾媒体发现中小学校内合作社贩售的彩色卡通橡皮擦,六成以上含有过量的塑化剂,最离谱的甚至超过标准314倍。
6月14日,台湾新闻称中国大陆禾博公司输入台湾的姜粉,塑化剂检出量高达3万3100ppm,等于50公斤姜粉中含1.5公斤的塑化剂,这是目前发现塑化剂添加最严重的食品,台湾媒体惊呼“这简直就是在吃塑料”。
果冻类,乳果粒,那些加在奶茶里的珍珠丸子等也是塑化剂极可能的污染对象,一定大比例添加塑化剂可以使这些食物看起来更有口感,缩短加工时间。
对果汁,果酱来说,添加乳化剂可以使其看上去浓稠诱人,口感浓郁,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对不法商贩来说,廉价塑化剂是乳化剂的优秀代用品——理所当然,各类冲调饮料的粉剂也存在塑化剂风险,例如重庆已经在一些绿茶粉中发塑化剂。
在化妆品添加:塑化剂可以用作所谓的定香剂,使香味缓慢挥发,这在之前对有毒香水的报道中已经证明,而劣质汽车香水(固态香水)是使用塑化剂的重灾区。
药品片剂,咀嚼片,尤其是水果口味的片剂或者胶囊:果汁加工商贩可能在原材料果汁中将塑化剂作为乳化剂进行添加。
食品的包装材料:因为DEHP是脂溶性的,所以用塑料袋或者保鲜膜装肥肉都有可能使塑化剂进入油脂中。…[详细]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欧盟的玩具、服装等各类产品中,因塑化剂被通报就达21起,凭经验判断,大概食品安全也不会太乐观
czw3388

13-03-09 15:30

0
通过餐具加热进入食品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曾在2010年8月至9月期间对300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并抽取了2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99%的血液样本中均检验出塑化剂。黄港住说,血液化验虽无法追查污染源头,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显然塑化剂来源并不仅仅是台湾饮料。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凉鞋、塑料桌布、塑料玩具等物品中都含有塑化剂,只是这些物质不与食品接触。但保鲜膜则不同,它不但与食品直接接触,而且塑化剂用量极大,在透明度很高的保鲜膜中,塑化剂的含量甚至达到45%左右。保鲜膜之所以有黏度,就“归功”于塑化剂。不仅如此,使用了塑化剂之后,保鲜膜中的材质分布也会更加均匀、使它变得更透明,我们在微波炉中加热用保鲜膜覆盖的食品,则会使得塑化剂大量迁移到食物中。此外,使用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塑料餐具和饭盒对食物进行加热,也都会“吃进”塑化剂。…[详细]

3,从塑料容器中融入食用油
油是邻苯二甲酸酯很好的溶剂,它能够直接将其从塑料制品中溶解出来,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历曙光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曾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进行塑化剂检测,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塑化剂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塑化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塑化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
czw3388

13-03-09 15:25

0
台湾查出祸延全球塑化剂,全是一位检验员的「鸡婆」(闽南语,意谓”多管闲事”)。揭发事件的幕後英雌,是身为人母的化验室技术员,她凭着关心孩子食品安全的心,凭着被笑指是「鸡婆」的性格,拯救千千万万的人不再被毒害,否则全球人吃一辈子也不知。

这位「鸡婆妈妈」的热心,打破公务员按章工作的心态,台湾当局最新计划将「鸡婆妈妈」列为案例,纳入公务员训练教材。食品药物管理局则打算在考绩或奖金上,好好奖励这位鸡婆妈妈,感谢她的热心和用心,台湾舆论冀社会有更多「鸡婆公务员」。

初疑容器出问题 反覆检验

52岁的杨妈妈毕业於中国医药大学药学系,又在台北医学大学药学所在职进修,取得硕士学位,去年刚升职为「技正」(技术专员职级)。今年3月,杨妈妈负责例行检查台南市衞生局送检、声称可减肥的益生菌食品,原本只是检查有否含减肥药。不过,杨妈妈在分析图谱上,发现一些异常波状讯号,她将那些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做比对,结果验出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

杨妈妈最初怀疑是食品容器出问题,但检验益生菌食品的薄膜包装明明是PE材质,按常理是不可能释出大量塑化剂,可以断定塑化剂与包装材料根本无关。杨妈妈花了两星期,验出益生菌食品中的塑化剂浓度,远超人体每日平均摄入量,而且翻遍文献,都不曾出现食品添加塑化剂。衞生署遂通知有关部门,循线查到源头。
czw3388

13-03-09 15:23

0
台湾塑化剂风波引发外媒省思
时间:2011-05-30 09: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饮料界与食品产业近日发生塑化剂污染风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9日刊载社论指出,台湾产品这一次陷入“黑心食品”的风暴之中,着实令人始料不及。在全球化时代,许多食品已经不能单凭标示就能断定生产地,也不可能从营养标签确定原料和添加剂是否安全合法,而且监管和检测单位的条例制定和执法力度是否到位亦是关键。

  全文摘编如下:

  塑化剂事件已引起台湾饮料界与食品产业大风暴,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追查下,除了先前查获的两种有毒塑化剂DEHP与DINP,进一步发现业界还可能將另4类有毒塑化剂物质,使用在起云剂或食品添加物中,基於事态严重,卫生主管部门下令所有使用起云剂的商品,都必须全面下架检测。5月31日起,如果业者並未出示安全证明文件,而代理商又继续上架贩售,业者、代理商都將依法重罚。然而,这场风暴已经引起消费者严重恐慌,许多民众担忧食品饮料安全纷纷将各种产品送检,令化验单位应接不暇。部份商店及代理甚至连检验合格的饮料也拒绝上架,销售全面遭波及,业界损失重大。

  台湾产品一向予人品检严格,以高品质著称的印象,这一次陷入“黑心食品”的风暴之中,着实令人始料不及,甚至连老字号也涉入其中。

  在全球化时代,许多食品已经不能单凭标示就能断定生产地,也不可能从营养标签确定原料和添加剂是否安全合法,而且监管和检测单位的条例制定和执法力度是否到位亦是关键。

  很多时候,食品安全出问题的其中最大因素是市场供需问题,像台湾添加起云剂,当中不排除为迎合消费者的偏好,业者遂以降低成本抢占商机。台湾有学者和业者坦言,起云剂非必要品,各类食品中其实都可以不添加,但台湾长期消费惯中,天然纯正经常被忽略,而业者心知肚明,也为了本身利益极少主动揭发真相,甚至在被揭发后,仍有业者以各种理由自我辩护和推搪。

  从起云剂事件可以看出台湾整个食品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把关机制有失灵之虞,食品工厂所标榜的已经通过各种认证,在台湾舆论看来其实只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

  总的来说,台湾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外是业者本身必须有良心,不能为了营利和节省成本为目的,根本不考虑所生产食品的安全性;消费者也要匡正本身消费心态,不要成为有毒食品的共犯;而当局有关部门必须有效管控,施予重罚,重建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主动筛检、化解民众疑虑。
czw3388

13-03-09 15:17

0
三价锑可致癌饮料中含锑存安全风险
锑及其化合物被美国环保局及欧盟列为优先污染物,它也是日本环境厅密切关注的污染物。在巴塞尔公约中关于危险废物的越境迁移限定中将锑列为危险废物之列。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GB 5749—2006)中均将锑的限值定为5μg/L[1]。
锑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大小主要取决于锑的氧化态和结合体。三价锑与红细胞具有高亲和性,其毒性是五价锑的10倍左右。三价锑化物不仅有致癌作用,还会影响人体某些酶及器官的作用。而无机锑的毒性更要强于有机锑的化合物[2]。
锑受温度和饮料性质等因素影响,会慢慢的转移到瓶子所盛装的饮料中去。
据英国《每日邮报》2006年4月的一篇报道称,海德尔堡大学的斯托克博士对加拿大的地下水和15种瓶装矿泉水进行了化学测试后发现,瓶装矿泉水中锑含量超标。
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的瓶装水实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自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长了一倍。
2007年,国际著名环境科学技术(ES&T)刊物报道,PET容器盛装的矿泉水和饮料中都能检测出锑的污染[3]。
2008年姜琦等人[1]对市面上常见的8种PET包装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碱性饮料、矿泉水和纯净水饮料)进行了锑含量的测试,4款碳酸饮料中的锑含量为10-70μg/L;2款碱性饮料中的锑含量为14-34μg/L;1款矿泉水和1款纯净水的锑含量均≤1μg/L。该结果显示,饮料的酸碱性对锑的析出有促进作用。
通过饮料、水、调味品等进入人体的锑,究竟达到多少量才对人体产生危害?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周晓东曾对媒体分析说,高温的确会使锑等物质放出更多,而存放的时间越长,有关物质也会放出更多,“但是究竟这些物质达到多少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那还得要看质检等部门的精确分析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表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吸入锑所造成的人体危害,至于消化道吸收多少达到危害还尚不明确。WHO在2002年推荐饮用水中的锑含量不超过0.86μg/kg水/天。”
高温、酸性(碱性)饮料、长时间存放,这些都是促进锑从包装向饮料转移的有利因素。如果所盛装的是酸性物质,锑更容易加速析出。要远离“锑”害,就尽可能少喝PET包装的酸性(碱性)饮料,同时注意选择离生产日期近的、储存条件良好的产品。龚龑副教授提醒消费者,不要反复使用PET材质的瓶子,最好不要装热水,买回PET包装的饮品后也不要长期存放,应尽快饮用。
巃眠

13-03-09 15:10

0
好的
观世不语

13-03-09 11:15

0
国外也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