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今年光伏业料触底反弹

13-01-31 09:46 1178次浏览
股事风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1月29日,在中国首个企业英利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碳减排先锋项目全球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中国光伏“十二五”装机目标将从之前公布的装机容量21GW,再次上调至35GW。消息一出,国内光伏行业一片沸腾。A股太阳能发电板块30日全线飘红,凸显市场对行业全面回暖的期待。

然而,市场情绪高涨难掩企业破产停产潮风起云涌。继去年9月孚日股份 宣布下属合资光伏子公司清算解散后,江苏阳光 1月30日也宣布,下属多晶硅公司已申请破产。据统计,去年以来光伏行业停产破产的企业达350多家。从各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看,A股光伏板块2012年依旧接续2011年的“亏”声一片,光伏行业要真正走出阴霾仍有漫长的道路。
终端市场出现曙光
2012年是业界普遍反映全球光伏行业最“冷”的一年。欧美“双反”、国内市场启动受限、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频现债务危机,光伏市场几近“垂死”的边缘。但临近岁末年初,产业“否极泰来”中现丝丝曙光。中国政府提出光伏“救市”新政,日本、英国等海外新兴市场出现新一轮抢装潮,股神巴菲特宣布斥资百亿第三次投资光伏电站项目。行业“正能量”的凝聚让众多业内人士纷纷预期光伏行业最坏时期可能已近尾声。
事实上,作为未来光伏产业“希望的田野”的国内市场,利好政策的接连出台凸显政府为提振行业信心的苦心。这从光伏“十二五”装机目标的数次上调便可看出。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在2011年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光伏“十二五”装机目标定为1000万千瓦。随后不到1年时间里,这一目标数字就两次被提高到15GW和21GW。此番35GW数字的提出,在此前基础上提高14GW,而在最初10GW的基础上更是提高2.5倍。以目前光伏电站综合造价1万元/千瓦核算,这一增幅将新增约2500亿元的光伏发电市场。如果后续电价补贴及税费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实,市场有望加速释放。
目标数字提振的只是长期信心,就目前来看,光伏国内外市场终端需求已开始逐步回暖。来自行业基本面的信号充满暖意:今年1月份以来,光伏全线产品价格结束了近9个月的连续下跌,出现了反弹,其中单晶硅片和单晶电池片产品涨幅较大,最上游的多晶硅料价格也小幅反弹。
相关市场分析显示,国内一线企业目前开工率至少达八成,部分一线企业满产并出现急单和用工短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35GW装机规模中,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会各占一半份额。国家也将针对光伏行业现有的问题继续出台政策扶持光伏产业。
破产停产潮依旧汹涌
尽管行业层面各种“正能量”频频发出,可在企业层面,市场回暖的“春潮”却敌不过企业停产破产“逆流”的冲击。
2012年9月29日,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光伏制造商孚日股份突然发布一则公告,由于行业不景气及产品价格连续跳水,公司下属埃孚光伏已无法维持经营,决定清算遣散。至此,孚日股份成为A股光伏板块第一个正式宣布光伏业务破产的企业。
不到半年时间,江苏阳光又重蹈覆辙。江苏阳光30日公告,由于控股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生产成本严重倒挂,资不抵债,生产经营无法持续,江苏阳光已申请宁夏阳光破产清算。受宁夏阳光影响,江苏阳光预计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为亏损。
据公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宁夏阳光账面资产总额13.99亿元,负债总额14.45亿元,净资产-4616万元;2012年1-12月份亏损约2.5亿元,目前已资不抵债。
事实上,宁夏阳光硅业的倒闭只是光伏行业冰山一角。易恩孚商务咨询公司日前发布对2012年中国光伏市场的跟踪数据,由于产能过剩,售价下滑,从设备制造、硅料生产到电池组件加工的全光伏产业链上,国内破产和停产的企业超过350家。其中,上游多晶硅企业更是有80%处于停产和倒闭状态。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无线充电

13-02-15 17:40

0
600537 ?
股事风云

13-02-15 16:53

0
光伏业准入草案引热议 产能门槛不宜“一刀切”
准入条件对企业生产规模、研发能力、转换效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涉及硅棒、硅片、电池、晶体硅组件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
参加草案讨论的与会专家表示,准入条件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扶持光伏产业政策后,即将最先出台的6大配套政策之一,契合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本报记者 赵旭 张昆 ○编辑 毛明江 孙放
标准高低众说不一
意见之一:有标准是好事,但就怕一刀切。
意见之二:设置一个准入条件,但并不是达不到就要关门,应让企业自由竞争。
意见之三:标准定得太低,大家都能进来,实施之后起不到抑制产能过剩的现状。
据了解,准入条件草案拟定:晶体硅企业同一厂区硅片、电池和组件中某一环节产能不低于200MW。
针对这一条,业内人士表示,规模不应该是唯一的门槛,但200MW确实太低了,至少应提高为500MW甚至1000MW。有的大企业,依旧在传统市场里进行低价同质竞争,以急于获得现金并消耗
掉自身产能,这些已经不具有盈利条件但具有大产能的企业,准入条件不应把本应被市场淘汰的大企业保护在里面。
但以浙江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为代表的意见则认为,200MW的产能要求有点偏高。他介绍说:“如果简单以产能为界进行划分,很多有市场的小企业很可能被挤掉。准入条件由200MW降到100MW,有一部分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如果提高到1000MW,那么浙江省将全军覆没。”
浙江某光伏上市公司高管认为,“如果标准真的提高到1000MW,那么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说几乎为零。而且,如果让企业按提高到1000MW的标准进行整改,在当前的形势下再投资上马几百兆瓦的生产线的做法,显然对于企业来说完全违背市场规律,这肯定是不可行的。”
该高管同时表示,规模可以作为一个指标,但不是很重要,要看产品的性能,是否价廉物美,品质是否有保障。最重要的是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亦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等,而不该是一刀切。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起方向性的导引作用。
另外,准入条件中拟定多晶硅电池组件(全面积)光电转换效率在14%以上,单晶硅电池组件在15%以上。目前,主流企业的多晶组件平均效率在15%以上,单晶在16%以上,而这个标准整整低了1%。
在这一准入条件上,参加草案讨论的与会者普遍认为:因为光伏产业已经产能过剩了,因此希望把标准定得高一点,“门槛高了准入的难度自然就提高了。”
产能过剩不等同于企业过剩
浙江省中小企业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8月,浙江光伏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了200家。浙江省是仅次于江苏省的国内第二光伏制造大省。对于这样的局面,“标准”能否有所区分地对待小企业,直接关系到浙江光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李新富创办的是一家中小光伏企业,但是在2012年光伏企业出口额、利润额普遍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杭州海关的数据表上显示,其公司的业绩却在持续上扬。在大部分公司还在欧洲市场上挣扎的时候,他的公司因为注重新兴市场的开拓,已经把产品销售到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李新富说:“我们公司在行业内是比较小,但我们有利润,而且还比较好。如果以产能为依据制定高标准,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就很被动了。”
由此,如果以产能规模为衡量标准,会让一些虽然产能不达标,但具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受到伤害。
浙江某光伏上市公司高管强调,目前光伏市场混乱,因为缺少标准,参差不齐,造成产能过剩,有技术的上,没技术的也跟着上,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
“有标准是好事,说明国家重视这个行业的发展。但希望标准的制定,可以引导全行业从同质低价无序竞争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引导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而不是简单地淘汰产能小的企业。因为中国光伏行业要淘汰的是过剩的产能,而不是企业,这是两码事。”该光伏上市公司高管说。
股事风云

13-01-31 10:07

0
值得关注光伏业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