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改规则(注资\增发\重组)以改变筹码供求。
沪港通引入资金托底权重。
0利率(来源及构成?)资金 占据战略主动位置?
老大无非以时间变幻空间-----意图 转型?
为注册制引入基础定价参照物。
若"外资"继续引领市场主动及战略主动,
不排除赌场潜规则"黑吃黑"。
老大资金死活不愿规模入市,
总有深议。
1
操纵赚钱----无奈居多是最后的晚餐,
尾货大削价是常态;
打压期指赚钱,
并行引导,
一个反手,
那简单跟踪趋势的就冰冻了。
哪一次大佬进场没有个血腥的打压过程?
要供冰敬炭敬的,
大佬还要个立威的仪式---低位主动权在手。
1
大部分散户是做不了分仓和高频量化交易的,指的是另一飞苍蝇类的。
散户应对唯有长期空仓、连续暴跌时相机介入,
或是做全控股临界暴发(出货拉抬、或者主升)那一时点的相对确定性大概率。
1
早期有嘉丰公股违规偷偷摸摸上巿。
现行电子数据登记进出持仓筹码资金全控盘,
唯一对策就是分仓和高频量化交易。
在利益驱动下极端事件发生是可预期的,
主谋者无从限制(股市是血腥的利益纷争)。
关停期指是想简单了,禁肏矣。
砸银股蓝筹直接间接有利于各个大佬建仓,
不会有深度查究的,
光大拉抬破坏了战略布局遭处罚。
最终不过一句此次砸盘属巿场化交易行为不了了之。
1
在18.3文件决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
主控资金逐步改变其操纵模式大体是顺延推论,
退出前期深度介入的操纵模式在巨大的市场利益前将引导主事者犹疑反复,
在股价结构还是以操纵为主的情形下指望长期投资者铿锵入市不理性,
如此不会出现升幅鲜明的银行股引导的“牛市”,
反复震荡引导股价结构回归合理才是大概率事件。
1
银行股中优先股试点大致会落在光大行:
四大行第一大股东都是汇金且募资无忧,
交行第一大股东是财政部,且含H股,
中信行第一大股东是母公司,同样含H股,
就剩光大行背运几次欲发行H股无果。
光大行试点可提升其股价增加H股募资,
增厚前期介入的优先股投资者盈利,
光大集团运作动力由此形成。
“五大行”发行优先股范例意义不大,
其再次引进国际资金入“优先股”估计非议更甚于在股改时引入所谓“战略投资者”,
连带引发"五大行”内某行“危机出现”的无端臆测,
作为国资“大行”试点发行银行类优先股看来光大行的规模是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