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乡:
中国银行的历史阶段 (2012-09-04 21:54:12)转载▼
我是学工科出身。物理里各种规律,都有一个限定条件。出了限定条件,原来的规律就失效了。具体到社会里,也是同样的道路。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规律。这是做任何分析的最基本原则。
大家都知道谢国忠谈中国房地产崩溃大概有10年了。但事情的发展,始终没有按他讲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房价里,有三分之二的成本(土地和政府收费),是政府的行政管理结果。剩下的三分之一里,包括建房成本,企业运营费用和企业利润。这样,中国的房价构成里,只有大约10%左右的部分是按市场规律来波动的。所以谢国忠按市场规律来预言中国的房价,10年也没有兑现。
现在回到银行。看过不少人关于银行业的分析,尤其是谈问题的各种分析。但感觉都脱离了中国银行的历史阶段。那么什么是历史阶段呢?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美国现在的农业人口大致是1%,其它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是2-3%。而中国目前的农业人口依然是50%以上。由于这最根本的社会基础不同,所以美国与中国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没有对与错,只是历史阶段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经济规律就会截然不同。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还只是很小以部分。所以如果按市场规律来分析中国的银行,那结论就会出现偏差。
那么银行有多大部分是符合市场经济呢?
首先,股东的成分,特别是四大银行,国家占了绝对比例。其次是国有企业拥有银行的股份,也站了相当比例。国有企业的大股东还是国家。这样,首先就决定了银行是国家基本拥有。
其次,银行的牌照,特别是全国性的牌照。是国家绝对行政管理。包括各地建立支行和营业点都是行政管理。
第三,银行的政策,管理,高管任命,存款利息等,是由国家的行政管理决定的。
由于以上因素,对于银行而言,绝大部分是行政管理的结果。而只有10%左右的部分,大概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所以中国的银行们,也会有市场竞争,但影响的就是那10%左右的部分。所以才会出现,各个银行的盈利都差不多的结果。也才会出现,中国的银行们的盈利,占了上市公司总利润的大约一半。
前一两年,很多人预期中国的房价,会随着“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会大幅下降。结果是好不容易下降了百分之几,最近几个月就都返回,并超出了原来的价格。现在很多人又预期中国的银行利润会大幅下降,坏账率会大幅增高,银行的盈利已经遇到天花板等等。几年后,人们自然会看到像房价同样的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银行的盈利,坏账率和发展空间,绝大部分是由行政管理规律决定的。而只有10%左右的部分是遵循市场规律。
在中国目前阶段,无论企业赚了多少钱,总要存进银行。同样人们赚了多少钱,也要存进银行。所以中国目前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存蓄率。
而存款利息,远远低于通胀。就拿股市里,最赚钱的茅台为例。现在有200亿现金。这两百亿现金也要存进银行。所以即使像茅台最能赚钱的企业,目前的盈利水平,略比银行里的小弟弟,
北京银行的盈利高一点。而茅台的盈利只是
招商银行的1/4. 而现在的股价呢?茅台比招商银行还高一些。
茅台 北京银行
浦发银行 招商银行
2011年盈利 92亿 89亿 273亿 361亿
2012年上半年盈利 73亿 64亿 172亿 233亿
现在中国的货币是90万亿。即使是现在比较低的货币增发水平,每年依然是13%。所以,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在股市融资,国家还是会让银行融资。因为银行不增加净资产,每年增发的货币就发不出去。
现在银行的总存款大约是90多万亿。这些钱,放在银行就是贬值。物质不灭,存款损失的钱,就会变成银行的利润。要钱保质,就会去买各种金融产品。所以银行的理财,保险,信托等等,还要为银行作出盈利的贡献。
所以说,
银行的天花板在哪里?什么时候,货币不超额增发了,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再说中国银行的坏账。中国目前,个人抵押贷款的量在总贷款的比例很小。同时中国又没有个人破产法,所以中国不会发生美国由于房地产下降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中国银行的主要贷款集中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对于这两者的银行贷款债务,本质上讲,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和企业的债务。对于地方政府的贷款债务,是家长与子女的账务。如果子女还不上,自然家长会帮助子女发地方债,借新债还旧债,展期等的方式代还。企业的债务,一部分是属于行政管理,例如国有企业,或国家支持的股份制企业。政府自然会通过协商的方式,帮助这个企业债务重组。例如,江西赛维的债务到期,政府人大通过的决议,由地方政府的财政代还。对于一部分私人企业的债务,可算作市场经济的部分,这部分银行会通过起诉,冻结财产等方式,尽力收回贷款,这部分会在银行的账面上,出现坏账,但所占比例会很小,会远小于银行的盈利水平。
所以中国银行与美国银行是出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债务的处理,也会遵循不同的规律,结果也会非常不同。
我谈以上问题,并非建议任何人去买银行股票,而是想客观地根据中国银行的历史阶段,去思考中国银行的问题和前景。
中国的银行存在各种问题,尤其业内贪污,受贿。但就数量而言,比起每年增发的货币10万亿,就显得是很小的比例了。所以即使在银行从业的人员,有些也不敢买银行的股票,因为他们看到了太多的银行问题。
但如果站在历史阶段来看银行,理解货币的增发和银行所处的位置,就会看有不同的理解。
银行的高管,作为个人,基本上都不持有银行股票。其实,也好理解,因为买股票,等于个人财产公布。所以只有像史玉柱这样的民营上市公司的人,才去买银行的股票。因为他的财产早就是公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