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加大绿色科技投入
2013-09-11 13:12:00 来源: 和讯网(北京)
中型房企寻求差异化发展
中型房企要突破瓶颈,唯有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
东地产 傅一辰 报道
8月26日,三湘股份(
000863 ,股吧)《关于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等在股东大会获得通过,拟向不超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 2 .37亿股股份,募集不超过 12.5亿元。
募集资金大多将用于三湘海尚名邸和虹桥三湘广场两个项目,而这两个项目均为绿色节能建筑项目。
就在8月5日,三湘刚披露拟收购绿色科技为特色的中鹰置业99%股权的提示性公告,价格暂定为5.99亿元。
三湘股份董事会秘书徐玉告诉《东地产财经周刊》(以下简称“《东地产》”)记者,三湘一直致力于绿色环保技术的研究,因此不存在“转型”之说,但三湘未来对于绿色科技的投入还会加大。
加大“绿色”科技投入
中鹰置业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6.05亿元人民币,旗下所剩项目仅有“中鹰黑森林”,以“集节能、环保、生态于一体的德系简约系住宅”为卖点。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鹰黑森林预计尚可供销售的住宅面积约9万平方米(含已预售未结转收入部分约2万平方米),商铺面积约5600平方米,车位800多个,净利润则亏损195.55万元。
由于中鹰置业的名气一般,所剩土地储备不多,外加上半年亏损,不少投资者因此质疑三湘付出五倍的溢价是否值得,并指“三湘花6个亿去收购,基本上是买了一个绿色科技住宅的一个牌子。”
对此,徐玉向《东地产》解释,房地产行业内都知道中鹰置业还是不错的一个公司,双方会取长补短,未来三湘在项目里会加入新的绿色技术。
业内专家对中鹰的绿色品牌价值也表示认同。
亿翰智库中国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化东对《东地产》指出,三湘此次不仅收购了公司,还收购了中鹰置业的科技团队,所以不能用资产来衡量。“光这个团队就要花不少钱,因为有科技住宅的经验积累。”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朱一鸣则表示,三湘收购的股权价值不大,有可能是为将来扩大规模做准备,做绿色建筑是一种趋势。
此前,三湘便一直以“环保、低碳、节能”等作为发展方向,并在项目中主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技术。
三湘近期的一系列行为显示了其在绿色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在收购中鹰置业后更是成功为自己冠上了“绿色”这一头衔。
三湘在半年报中写道,公司将更好地引入中鹰置业在节能环保上的成功经验,整合中鹰置业在绿色建筑上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打造绿色低碳科技特色的地产上市公司”。
要提利润必须规模化
事实上,在绿色科技领域,尽管起步也不算晚,但三湘并非宣传力度最大的那一个。
今年分别在香港借壳和IPO的朗诗和当代置业同样以“绿色”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项目的主要卖点。
成立于南京的朗诗在长三角及南方更有名气,而成立于北京的当代置业则占据着北方市场。在上海,朗诗所有的项目中均带有“绿”字,如朗诗虹桥绿郡、朗诗绿色街区等,并开设了绿色科技的体验馆等,因此其“绿色科技地产开发”的身份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尽管朗诗和当代置业在绿色概念的打造和宣传上已经“先行一步”,但在徐玉看来,三湘和这两家房企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三湘并没有把他们当做对手看,而是做好自己。”
而在业内专家看来,发展绿色科技的房企多了才会形成规模化,从而使得绿色的概念在市场上普及,有利于这些房企的发展。
张化东告诉《东地产》,只有做绿色科技的企业达到一定量,市场才能接受,形成规模和口碑的传播,降低成本,并且提高固有客户的重复购买率。“所以三湘和朗诗当代置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提高绿色住宅的影响力,培养客户的惯。中鹰置业之所以被收购,也是因为没有做出规模。无论做哪个品种的住宅,都要规模化”
不过,张化东同时指出,主打绿色科技的房企更注重体验,周转降下来了,就必须提高利润水平。但在如今限价的背景下,如何能做到快周转又有利润是主要问题。“对地方政府的考验是如何控制房价,而科技住宅成本高,预售证会对价格有限制,房企要考虑如何突破。现在科技住宅在税费上并没有政策优惠,而这些技术都是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的,无法按装修另外签订合同,这样项目的销售价格就高了。”
朱一鸣同样表示,做绿色地产的劣势是成本高,摊到售价里会高出30%,现在来说对企业并不是非常有利,但长远来说是好的。“早做的房企短期内的收益小,但运营经验会更足。如果形成了一定规模,研发成本下降了,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
中型房企差异化发展
从目前来看,绿色科技的前景不明朗,利润也暂时难做高,但为何三湘等却毅然走上了这条道路?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三湘、朗诗等均属于规模在100亿左右的中型房企,如今大型房企与中小房企差距逐步拉大,小型房企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做精,但中型房企为了生存和扩张,在做传统住宅外不得不寻求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做出自身的“特色”。
除了绿色科技外,另有部分中型房企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将目光转向了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如宝龙地产将总部迁至上海后,宣布将从全产业的开发到专注商业地产;新华联(
000620 ,股吧)则高调进军文化旅游地产,在全国布局多个旅游地产项目;中大宣布将重心转移至养老地产;永泰地产将在二三线城市投资做商业综合体。
在差异化发展中,不乏成功者,如华夏幸福(
600340 ,股吧)的产业地产战略使其业绩有了迅速的提升,也让其股票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今天的房地产业更趋向于成熟和规范,在利润率整体下滑的情况下,资源总是不断向大企业集中,部分中小房企将逐渐被边缘化,市场规模逐渐缩小甚至最后被迫退出房地产市场。中小房企若要生存,必须走差异化路线,与大型房企错位竞争。
不过,房企在转型的同时,也应该思考由此带来的风险:商业地产项目过剩,养老地产名不副实,绿色科技不成熟导致建筑质量问题等。
反观雅居乐,在海南的旅游项目刚推出时曾经为公司创造了很高的利润,而今却饱受质疑,不得不展开全国平衡布局,提高刚需产品的比重。
黄太阳告诉《东地产》,“在调控大背景下,房企的经营策略有经营策略有:一,逐步放弃利润型项目,追求快周转制胜;二,产品布局重回一二线城市;三,聚焦刚需产品。” (本文来源: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