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 参与富士康的百万
机器人 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近来公布百万机器人 大军计划后,引起外界瞩目。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不久前在考察富士康山西晋城园区时说,去年,富士康在晋城研发的机器人已经下线,今年这一园区的机器人产能将达到一万台,三年后达到百万台。201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将在山西晋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相关人士透露,未来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今后五年,富士康机器人项目在晋城的投资将达到90亿元,产值可突破500亿元。
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华工科技 回答了投资者提出关于富士康百万机器人项目问题。
投资者问:据报道:富士康2012年引入 30万台机器人,3年100万台。机器人的计划会主要先在这三个地点进行,提供一些喷涂、焊接、装配等比较枯燥且相对简单的重复性作业。华工科技与富士康合作已久,先前大订单不断,请问他们的这个机器人计划,华工产品参与程度如何?除了以前的打标机大订单,激光焊接等其他产品介入情况如何?
华工科技答:投资者:华工科技提出了“产品向高端,制造加服务”的战略,其中,由单一设备产品向产线和自动化设备方向延伸是其中的措施之一。因此,对于供应给富士康的各种激光设备,我们都是提高其自动化水平,配备机器人也是常用的方案之一。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成立于1999年7月28日,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华中地区第一家由高校产业重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下属华工图像、正源光子、华工激光、高理电子、武汉法利莱等骨干企业。
工科技产业园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全息防伪产品生产基地、敏感陶瓷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一流的光有源器件光收发模块生产基地和国家中药产业化示范基地。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华工科技拥有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并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家设有研发中心,依靠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利用自身核心技术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华工科技表示,该公司研发成功国内跑得最快、焊接最灵活的光纤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一分钟能跑40米,再复杂的角度也能焊接。
华工科技人士介绍,该系统为国内首套激光三维远程焊接系统。由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激光与德国方面联合研发三个月制成。
与传统的激光焊接不同,它将高性能的光纤激光器、高速扫描镜片、灵活的机器人有效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扫描镜片角度,实现激光束的任意偏转,从而作用于部件表面的不同位置。系统最快焊接速度可达40米/分,长度为20毫米的焊缝,传统激光焊需3秒左右,而采用该远程焊接系统仅需要1秒左右。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连续9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 60位。2012年2月,富士康宣布给基层员工再加薪,并承诺降低加班时数;3月份,富士康“血汗工厂风波”出现重大“进展”,被指存在数十桩违反劳工权利行为。2012年5月10日,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新总部在浦东
陆家嘴 金融区开始动工建设。
在富士康的工人队伍中,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制造,而在于创新。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趋势,符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郭台铭说。
对于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专家认为符合机器替代人工的大趋势。从全球来看,家电生产、汽车制造中已经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而在石油勘探、化工制造以及核电站等一些危险环境下,则更需要机器人的尽快投入使用。
与人类相比,出现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产效率方面也具备优势。
“在生产线上,工人相比机器人操作较为不准确。”谢刚举例说,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因此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
“我国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成长13%以上,职工工资成长15%。成本压力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富士康自然会考虑转变生产方式。”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副教授耿晔强说。他认为,富士康早期得益于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在消失。因此企业会从利润最大化出发,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利润。
在业界看来,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寻求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