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恒瑞医药

13-07-05 11:18 8696次浏览
lxysos607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葛兰素史克在华贿赂门升级:部分员工或被拘2013年07月05日 01:07 每日经济新闻 我有话说(101人参与)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知名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贿赂门”升级。据外媒报道,中国警方已拘捕GSK部分员工。

  昨日(7月4日),GSK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确实正在进行与公司有关的调查,但无法回应是否有员工被捕。

  长沙警方表示,目前案件还在调查中,如果有进一步消息,会及时对外公布。

  GSK事件发生以后,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跨国药企都在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合规问题成了他们的“紧箍咒”。

  涉嫌经济犯罪

  “我们确认政府部门正进行与公司相关的调查,目前尚不清楚具体情况。”GSK(中国)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对于是否有员工被捕,公司并未明确否认,仅表示无法回应。

  记者注意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GSK员工转发“我爱GSK,期望大家平安”等言论。业内人士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人的“不平安”与事态严重性。

  昨日,长沙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未表示是否已立案。

  6月28日,长沙警方官方微博披露:“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长沙市公安机关调查。”随后GSK也承认有政府部门调查人员察访了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室,但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在上述事件爆发两周前,外媒报道,因被匿名举报,GSK正在调查在华销售人员的行贿行为。报道称,据举报人指控,2004~2010年,GSK在华销售人员大范围贿赂医生,以期后者开具涉及GSK产品的药方,某些情况下所开的药甚至被用于非获批病症。

  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侧面反映了GSK较大的业绩压力。财务数据显示,GSK一季度运营利润15.8亿英镑,比去年同期下滑26%。GSK预计,2013财年销售额将比2012财年下滑1%。

  贿赂医生成潜规则?

  接受调查的很可能不止GSK一家,业内传出柯惠医疗和另外一家外资药企也正在接受相关部门调查,但调查内容和原因尚不得而知。

  柯惠医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求证时表示,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

  实际上,受GSK事件影响,不少跨国药企已成“惊弓之鸟”。一位跨国药企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报销制度都比以前严格了,公司在华的合规问题已经被提高到了一定高度。“以前很多时候PS一个会议现场都可以报销,但现在不行了。”

  “药企贿赂医生实际上也是潜规则,GSK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真的严格追究起来,大量药企或多或少都会涉及贿赂问题。

  此前,强生、西门子、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均曾卷入涉嫌在华行贿风波。去年7月,GSK就因“不当营销”被美国FDA罚款30亿美元。先灵葆雅、辉瑞和强生此前亦曾分别领过5亿美元、11亿美元和23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实际上,医药行业这一潜规则也是全球性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披露,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制药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向官员和医护人员行贿。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于7月3日宣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将对包括GSK在内的数十家药企进行成本价格调查。调查内容为GSK2010~2012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去年9月,发改委也进行过类似的成本调查,调查内容与此次类似。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2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xysos607

13-07-15 13:51

0
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761289/1
doudou

13-07-07 23:46

0
好行业。
lxysos607

13-07-06 18:01

0
GSK被查或因公司内斗:高管被迫离职后提供线索2013年07月06日 02:38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我有话说(25人参与) 
  “贿赂门”里的另类战争

  在现有的医药体制下,医生开出什么药方,很大程度上不是受患者的病症所决定,而是在于药企的公关是否做到位。

  宋文明

  作为全球领先的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下称“GSK”)在中国度过了一个极不平静的6月。论文造假、商业贿赂等关键词,让这家公司受关注的热度居高不下。

  近日,有微博爆料称,政府人员先后“造访”GSK上海、北京办公室,带走多名正在工作的财务人员。长沙警方随后又通过微博平台公布,其正在调查GSK有关高管人员的经济犯罪。在这之前的6月初,一场论文造假事件,已使GSK研发部门的诸位高管被迫离职。

  有GSK员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爆料称,2012年年末,该公司有高管离职,对公司开出的补偿条件不满,遂向警方及GSK海外总部递去材料,举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商业贿赂等行为。诸多线索均表明,GSK中国公司内部的人事争斗,或是引发上述事宜的根源所在。而GSK在多地接受调查的同时,制药行业的销售潜规则也都浮出水面。

  “在中国,不给医生好处,这生意就没法做,外资药企也不例外。”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某跨国药企负责人称,即使公司的合规部门做再多努力,也很难杜绝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如他们公司每年都会对销售业绩相对异常的员工做重点调查,每年都会有员工因此被辞退。

  或源自公司内斗

  外界则普遍猜测,此次调查和GSK财务造假、偷逃税款有关。

  “近期GSK中国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源于公司内斗。”多名GSK 前、现任员工告诉记者,近期围绕GSK的负面新闻,无论是商业贿赂或是论文造假,“这些事件的细节,公司之外的人根本难以掌握”。这些信息在准确地发送到中国的政府部门、GSK董事会及合规部门等渠道后,逐渐发酵成为一个公众事件。

  而在公众前引爆这一切的,却是来自GSK在中国一个极为不起眼的区域市场。

  6月28日,长沙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长沙警事”发布一条简短消息称,“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长沙市公安机关调查”。对于葛兰素史克湖南办事处涉事高管身份及案情细节,长沙警方未作公布。

  7月2日,记者在位于长沙市湖南大剧院商务楼层里的GSK长沙办事处门前看到,该办事处早已空无一人,其玻璃(1393,-17.00,-1.21%)大门上留有“各快递公司送件员,遇公司无人接待时,请将公司快件送至物业部”的字条。该大楼物业人士表示,自今年4月以来,该大门就再也没有人进出过,其下半年的物业费至今也未能按时交纳。

  对于长沙办事处何时受到中国警方的调查,以及长沙办事处未来何去何从,GSK中国公司公关部经理方芳表示,对于公司长沙办事处的相关事宜,至今仍未获公司授权作答。

  目前GSK能够明确回应的,是来自微博的一条消息。6月27日,微博上传出消息称:“当晚十多名便衣闯入葛兰素史克上海公司,直奔财务总监办公室,当即查封了账本并带走了外籍财务管理人员。”

  “6月27日确有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到访了我公司的上海、北京办公室,但我们尚不清楚他们来访的目的。”GSK回应称。外界则普遍猜测,此次调查和GSK财务造假、偷逃税款有关。

  据记者了解,北京是GSK的法律注册地,GSK北京办公室一直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办公中心,而上海办公室是GSK中国的业务总部,长沙办事处则是其区域市场的销售中心。也就是说,此番遭调查的三地,在GSK的业务架构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都具有各自的代表性。

  方芳表示,目前公司不能对有关举报人身份的猜测做任何回应。但她同时表示,上述员工口中提交举报信的高管,确于半年前离开GSK。

  举报引发人事地震

  臧敬五离职后,GSK中国研发中心何去何从目前仍未有定数。

  如果说此次举报GSK商业贿赂等行为的内部人士身份仍存悬疑的话,那么近期GSK内部爆发的另一起人事地震,则处处显露出内部人事斗争的痕迹。

  6月中旬,GSK向外界确认,因涉嫌论文造假,公司已经解雇了原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公司原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提出辞职申请,另有涉及该事件的另外3人离职。

  此事件缘起于2010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白细胞介素7(IL-7)对TH17细胞的存活和扩增作用》论文,论证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硬化症起到关键作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葛兰素史克中国区研发中心神经免疫副总监刘学彬,通讯作者为该公司上海神经免疫学中心的主管臧敬五,联合署名作者共计16人。

  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总部和《自然医学》杂志收到了一份相同的材料,指控“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科学家2010年发表在《自然医学》的研究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举报者称,研究者用健康人血样冒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数据存在造假现象。

  葛兰素史克于6月10日发表声明称,经过调查,数据造假得到证实,并公布了处理结果。此后,主要当事人刘学彬在国内某医药网站上,发表了自己亲手签名的声明,直指此事背后有人在操纵。“在 6 月 3 日的调查中,长达 5 个小时,调查人员使用威胁的语气和口吻,进而直接点出臧敬五先生,其目的就是引诱我说出臧敬五先生是否指使或要求我们故意作假,我本人是否因此而获得晋升等。”刘学彬说。

  臧敬五是全球免疫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其领导下,GSK中国研发中心一路升级为GSK全球神经科学研究“总部”,主导其全世界范围内神经科学最前沿的药物研究活动。臧敬五离职后,GSK中国研发中心何去何从目前仍未有定数。

  记者获悉,臧敬五论文涉嫌造假事发,同样是来自一位署名“GSK前员工”的匿名举报。对于此事,GSK同样未作更多回应,只是表示“公司内部已在开展进一步的审查和自纠”。

  商业贿赂路径

  国内的医生多有职称考评的压力,这就需要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能够定期发表文章。而国外的药企有科研的优势,也有海外期刊的联络渠道,这也是跨国药企在“医生争夺战”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虽然警方及GSK公司均未对三地调查的具体原因做明确解释,但据业内普遍认为,商业贿赂将是这起风暴的关键词。据《华尔街日报》6月13日报道,有爆料人称,在2004年至2010年,GSK在华销售人员涉嫌对医生行贿开药方。有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往往针对同一个病症,有中外资数十家企业的药可以用,手握处方权的医生便成为各家药企争相拉拢的重心。在现有的医药体制下,医生开出什么药方,很大程度上不是受患者的病症所决定,而是在于药企的公关是否做到位。

  该人士表示,国内药企的分成比例中,按中标价格为基准,30%归医院,30%归科室,这是行业里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说,患者100元买到的药品中,有60元可能产生商业的灰色空间。而跨国药企由于产品多为原研药,研发成本较高,给医生的回扣比例相对会低一些,但其会通过安排研讨会、旅游等方式,拉近与医生之间的距离。

  此外,跨国药企在竞争中还有另外一项优势。国内的医生多有职称考评的压力,这就需要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能够定期发表文章。而国外的药企,有科研的优势,也有海外期刊的联络渠道,这也是跨国药企在“医生争夺战”中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某跨国药企负责人基本认可上述人士的说法。但其表示,跨国药企由于面临海外反贿赂的风险,从出发点来讲,是不愿意给医生商业贿赂的。在合规风险下,跨国药企近年来也确实在打击公司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

  以该人士所在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已严令禁止邀请医生到风景区去开研讨会,同时对所邀请医生的往返机票也会做严格审查,要求机票往返时间与会议时间相吻合。在会议期间,公司甚至会通过摄像的方式,确保员工在与医生的接触中,不出现送礼等行为。

  但该人士同时称,即使公司的合规部门做再多努力,也很难杜绝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据我了解,所有的跨国药企都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中。”该人士表示,一方面,公司层面真心实意地追查商业贿赂行为,但另一方面,员工迫于业绩压力,又在不断尝试行贿的新路径。

  外资药企人士透露,销售员工的收入多为基本工资与销售提成组成,不同级别有不同比例,销售提成在收入中的占比较高。
lxysos607

13-07-05 15:05

0
H2Y2博客:

$恒瑞医药(SH 600276 )$ 被曝向广西医生支付回扣1亿元 称“被对手抹黑” 2013-06-23 恒瑞医药(600276)近年来在新药研发方面一直走在业界前列。然而,近日网上该公司原广西区域的医药代表爆料称,江苏恒瑞医药在广西向大批医生支付巨额药品回扣。该爆料人声称,恒瑞医药去年在广西1亿元的收入有超过一...展开
$恒瑞医药(sh600276)$ 被曝向广西医生支付回扣1亿元 称“被对手抹黑”
2013-06-23

  恒瑞医药(600276)近年来在新药研发方面一直走在业界前列。然而,近日网上该公司原广西区域的医药代表爆料称,江苏恒瑞医药在广西向大批医生支付巨额药品回扣。该爆料人声称,恒瑞医药去年在广西1亿元的收入有超过一半用于支付医药回扣。
  恒瑞医药官方在第一时间否认了上述说法,并指是竞争对手恶意抹黑,将通过诉诸法律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爆料或为对手抹黑
  恒瑞医药近年来一直以其新药尤其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而受到广泛关注,翻阅各大机构的医药研报,对于该公司的股票大多都是给予“增持”或者“推荐”的评级。该公司目前拥有替吉奥、伊立替康和艾瑞昔布等为业界所看好的药物。根据公开资料,该公司至少有12个新药处于研发中,且大部分为抗癌药,其潜在收益为多个投资机构和医药投资人所看好。
  然而,前述爆料人在网上公布的资料称,该公司能在广西地区几乎所有大医院都有大量的业务开展,并且该地区去年全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左右,靠的是医药回扣以及对医保、招标和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行贿。
  根据这份资料,恒瑞医药的艾素、奥沙利铂、亚叶酸钙、顺阿曲库胺等20多个产品均涉嫌贿赂。其中还具体提到了该地区的销售经理的名字以及使用该公司产品的医生名单,像广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就有放疗科、化疗科、妇科、心胸外科和肠胃腺体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名列其中。根据本报记者跟相关医院以及业内人士的求证,这些都确有其人。
  恒瑞医药完全否认了该说法。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徐国文对外界表示,这件事完全“子虚乌有”,这应该是竞争对手所为,该公司已经通过法律部门向对方发出律师函。但至于所谓的“竞争对手”究竟是谁,恒瑞医药则没有透露,只是说,目前国内跟恒瑞存在产品竞争的企业很多。
  另外,对于资料所列出的名单,徐国文表示,很多医生的信息都是公开的,里面的数据完全是捏造的,与实际的销售数据完全不符合。“不排除其他公司的销售人员通过私下接触,了解一些恒瑞的销售数据。但所说的贿赂一事,绝对是不存在的,”徐国文最后强调。

回扣已成潜规则
  就这份看起来言之凿凿的爆料,有卫生系统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这份东西是真是假,只有司法系统介入才有可能搞清楚。”该内部人士同时表示,医疗系统一直就是商业贿赂的重灾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药品回扣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企业要医院能卖自己的药,基本都要“打点关系”。
  另有北方某药企总经理向南都记者坦称,药品回扣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事情,而且已经形成一整套很完备的“地下规则”。另外,很多医药代表在与原单位有矛盾后,都会选择媒体或自己在网络进行所谓的“爆料”,但像这一次这么具体的还比较少见。
  而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公关界资深人士则透露,如果是找专业的所谓“黑公关”,要炮制出这么一份东西也非难事。
  另外,根据公开资料,恒瑞医药2011年业务宣传费、学术推广费和市场推广费分别为6.89亿、3.14亿和1.6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9%、19%和77%。对此,徐国文表示,2011年公司新上市的品种比较多,尤其还有产品通过了FD A的认证,所以相应的推广费用会多一些。

两大管制造成回扣屡禁不绝
  药品回扣问题一直是个全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个却成了“制度不能承受之重”,抓不可谓不严厉,尤其近几年,然而却一直屡禁不绝。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公开场合表示,医药回扣主要是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因此,医改就是要使医生的尊严得到体现,而不是替药厂和卫生材料打工。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医疗服务价格和购销差价率管制,是两大重要原因。
  首先,如果医疗服务价格未被管制,医院、医生有自由定价权利,医院(医生)绝无过度卖药的激励,如果患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是1000元,则医院(医生)收取1000元诊疗费便可保证收益最大化,医院(医生)就不会有多卖药的积极性。
  但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仅仅是导致医生收受回扣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如果没有购销加价率管制,医院(医生)就更没有收受回扣的激励。在医疗服务价格被管制的情况下,医院(医生)产生了通过卖药来获取收益补偿的激励,但是若无药品加价率的管制,药品采购将透明化、台面化,将药品采购价尽可能压低到最低水平、同时把药品零售价提高到最高水平(患者能够接受的最高水平或者政府确定的最高零售价水平)以获得最大的药品购销差价,显然是实现医院(医生)收益最大化的最优途径,任何回扣的出现都会抬高药品采购价从而损害医院和医生的利益。
  若无加价率管制,医院存在很强的抑制回扣的内部制衡机制:医生个人收受回扣明显有损医院利益,特别是有损本科室医务人员的利益,由于医生的处方信息无法对科室内同事隐瞒,更不可能对药房和医院管理层隐瞒,因此,医生收受回扣现象会得到有效遏制。
  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医生则告诉本报记者,一般来说,医药回扣只有领导或资历较高的医生才能拿到,而像他这种年轻医生,企业给的话也就是“意思意思”,然而,很多药你不会不开,一来有些的确好使,二来有一张“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你。(原载6月23日《南方都市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