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一、 热钱套利
美元、日元长期低利率,国内外息差导致多种形式套利。一种模式,企业存入人民币,贷美元,结汇再存入人民币,再贷出美元,如此负债是美元,低息,资产是存款,高息。某银行行长写道“笔者观察到,某地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型企业能在如此多次“存、贷款、结汇”循环下,在银行账户中拥有10多亿元人民币定期存款,获取相当于9亿多元人民币美元贷款;更有某大型物流集团以3.5亿元注册资本通过N次操作,坐拥300多亿元人民币存款资产,配以相当于近300亿元人民币美元贷款负债。”
上述套利过程导致央行通过售汇被迫释放基础货币,再经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放大。虽然人民币贷款有存贷比限制,但外币贷款竟然不受此种限制,以至于外币存贷比有时高达200~300%。这一过程一旦逆转恰会导致货币紧缩,尤其是央行的对冲操作不是同步逆转的话。近期美国债长期利率急速上升,以息差为目标的套利资金撤出,可以观察到高息国家都受到较大冲击。
二、 监管套利
如果一家银行取得五年定期存款,并发放五年期贷款,则两相匹配,这是好的。但这样规矩做事很难赚到钱呐。可以观察到市场上,不同期限的资金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是流动性溢价;同时,不同风险的资产收益率也不一样,这是风险溢价。如果我能以短期融资,购买长期的、有风险的资产,则两相差价最大,收益最佳。这正是兴业、民生等银行正在做的事。
他们在银行间市场融得短期资金,即同业拆借资金,资金用途是同业资产,具体来说就是买入返售资产以及(有承诺回购的)信托收益权资产,这些资产的基础资产其实不外是难以获得融资的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基础设施等等,相对而言是高风险的、长期的,因而可以提供较高的回报。
为什么是“同业资产”而不是长期贷款呢?这涉及几个漏洞。
1、会计漏洞。大家知道,银行有贷款业务,也有资金业务,前者对应信用风险,后者一般是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二者的对应监管也是不同的。对贷款有严格的存贷款比限制,也有风险资产计量及资本充足率管制。只要有管制差异,机会就来了。首先上场的是一个会计漏洞。如果一家银行贴现了一张票据,则相当于放了一笔贷款,既有存贷比限制,也有风险加权资产限制;如果把这张票据再转让给另一家银行,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卖断,从此跟我没关系,则对方计入贷款,受存贷比限制及资本限制;如果是以此票据为抵押,从另一家银行短期融资,即以票据为抵押的回购,则对方不受影响。恰有一批所谓的金融同业,能够混淆这两种会计处理方式,即农商行与信用合作社,能够将买断式票据转让当作抵押式票据转让,这一来这类贴现将从银行间贷款总量中消失,存贷比监管被绕开。进一步银行再从农商行将转让票据再以买入返售的方式买回来,什么意思?就是以低一点价格买来,约定将来以稍高价格卖回去,实际就是赚一点利息的融资,这本身是资金交易,不作贷款是很合理的。通过:贴现+卖断+买入返售,票据贴现转了一圈,从信贷资产变了买入返售的同业资产,信贷交易转化为资金交易,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流动性风险,至少存贷比限制被绕开了。
据说上述漏洞已经被发现并赌上了,也有说法说农信社等没有商业银行字样的金融同业将不再算作“银行”,不能按银行的25%风险权重,但这是风险计量上的,也是会计上的不得而知。目前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仍是巨量,所以漏洞是不是赌上了还是疑问。
2、监管漏洞。现在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中另一大块就是信托受益权。这是怎么一回事。有一个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其客户要28亿元开煤矿,如果直接贷款,一方面单一客户贷款占比超限,另一方面要计入存贷款,还是计风险加权资产,有啥办法上述都不用计呢?有的。方法是:城商行拿28亿元,买另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B银行以理财资金购买券商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券商以相应资金购买信托公司的信托收益权,信托向企业母公司投入资金,设立自益信托,标的是最终企业客户的股权收益。为什么拉券商入伙呢?因为银监说银行自有资金及理财资金不能委托给信托公司如何如何,但没说券商可不可以,可能是因为信托归银监管,券商归证监管,保险归保监管,所以三不管地带最好办,过去毛爷爷打游击,选择三省交界,看来是有道理的呀。那拉另一家银行入伙是为啥?这可以起到降低风险权重的效果,因为直接贷款全额算风险资产,但先买另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算投资,且银行同业的资产,那风险权重只有25%。书上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到这里风险竟然消失了,风险资产凭空消失了一块,神奇啊。
那么说,这些监管套利跟这次“钱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上面案例来看,这些监管套利实际上隐藏了信用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因为资金的实际用途是长期的,而有些银行资金来源是从银行间拆借来的,以短用长。信用风险还有待时日,但流动性风险竟然这么快就暴发了。
当前信托资产规模已经突破9万亿,而央行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只统计了信托贷款2012年为1.2万亿,这说明相当一块融资既不在银行贷款里,在不在信托贷款里,总之不在央行的社会融资规模里。
三、 货币之谜
人吃饱没事干就容易产生幻觉。我有时经不住把自己当成央行行长,替它操心起货币来。究竟这中国货币M2是多了还是少了?
经常有人拿M2与GDP的比例来说事,但我给大家打一个比方,有一个企业存银行1亿元,再按同样利率贷1亿元,如果没有存贷比限制,操作100次,则M2增100亿,操作1万次,则M2增1万亿,这有意义吗?你能说M2是多了还是少了?就比如说汇金现在上市,它的市值其实就是它持有的银行股价值,股票市场市值会上升吧,但这有意义吗?
如果一家美国的家族企业,股权内在价值100亿元,假设管理层想退休不干了,把股权卖掉。假设是卖给央行,则释放基础货币,或卖给国外,结汇则也是增加货币;从商业银行贷款MBO,则凭空产生一笔新资产,央行如果考虑实体经济需求,则同样需求增加基础货币。
如此看来,贷款、债券、股票都是资产而已,货币只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而已。如果老百姓可以把房产证撕一块下来去买菜,则房产证也是货币的一种。那么你说中国M2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这大概要看中国的资产分布形式吧。我凭直觉认定中国的M2还是少了,要不然热钱为啥拼命要流进来。
可惜周大行长是认定M2多了,并且认定银行的种种行为是绕了它的监管,而不是变相的资产证券化,所以它要给市场一点Color See See,不过我相信此类影响会是暂时的,过去了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