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健康大数据与可穿戴设备结合 或颠覆未来

13-06-19 15:19 2425次浏览
股市守望者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美国人已经把健康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人的机会在哪里?

文| 曲琳

“大数据”概念与“健康”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我们访问到的医疗或健康领域创业者中,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个词:颠覆。以往人们会将“医疗”和“健康”作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因为大数据的存在,它们将会相通。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是:由“可穿戴设备”或其他终端收集到人体生理数据,自动传入云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再将其结果发给医生,后者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

而这个“闭环”完全可以在每日进行,例如日常的健康监督、运动及饮食指导,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日常管理,甚至有望为每个人定制出自己的健康全纪录。

对于健康大数据的未来,创业者有想象也有担忧。它究竟会有多么理想化?实施的难点又在哪里?

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

数据化利于寻找病因,从而达到疾病预防

讨论医疗或者健康的“大数据”问题,我认为有一个前提:没有一次疾病是偶然的。每一次疾病都会有一些原因,比如说基因、环境、生活惯。传统医疗的思维方式是帮你治病,但是如果能够把病的原因找出来,第一可以让人活得更长,第二可以活得更好,第三可以成本更低。现在一些健康管理行业的人就想做这件事情。

以心脏病为例,如果能够积累持续足够长时间的你的心率和心跳数据的话,就可能监测和控制你心脏病发生的时机。比如说我们看到过很多猝死的案例,如果提前24小时监测,是可以避免的。

你看国外发展的趋势,不是得了病之后再采集数据,而是之前我就能采集你所有的日常健康数据。那这个数据如何采集?需要采集器。Google Glass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采集器,“可穿戴设备”也是,后者瞄准的完全就是健康市场。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应该收集自己一部分日常数据,就像女孩子了解自己的经期一样。

还有一个重点是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在医院里面医生会拿患者拍的片子来看,未来的解读者未必是这种专业医师,可能是一些专业人士,比如减肥教练,甚至可以是消费者本身。数据解读可以由智能匹配完成,用机器来进行数据分析。

所谓的健康大数据的整理方式,其中有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电子健康档案)和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电子病历),“奥巴马医改”其实就是在做EHR这个事情。美国只有两个项目是国家在大规模地投钱进去,一个就是太空计划,另一个就是EHR。

我认为还有个趋势,但它也许会很遥远:健康信息采集和分析的专业人士永远存在,机构则可能会解体,有一天可能医院会消失,医生会从机构桎梏里面解放出来。

现在我们处在黄金时代,一个拐点时刻,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你的手机可能比你更强大。在我们如何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前提基础上,才会有健康大数据的一切。

康复之家创始人柏煜

数据化会减少对医生与医院的依赖

如果退回到30年前,中国有一个群体是“村医”,对整个村子的健康管理很有贡献。他们会对长期服务的村民的疾病有一个累积的记忆。到今天为止,中国人看病基本上就是一锤子买卖,有病就找一家医院,而大医院之间的数据是不对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鸿沟。

未来的医疗数据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没有这个数据做基础,做远程医疗是比较难的,只能看一个个独立的指标,三年前的指标你是没有的。我觉得这是一种革命性的东西,甚至会颠覆行业。

“可穿戴设备”很重要,未来有可能洗澡时都不用脱掉它,在某一个病种上的监测会达到非常细致入微的地步。中国高血压患者有1亿人,潜在高血压的还有1亿,这2亿人如果都戴了一个“高血压手表”或者什么产品,你做这2亿人的健康管理就够了,这个生意非常之大。而你的产品,关键在于技术上是不是稳定、合格,后台的管理是不是能够为客户提供数据分析和提醒,比如说血压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是不是能提醒他。

数据化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能让一个非专业人士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专业人士。你提了A问题,我一定有A答案,这叫“百问百答”,大不了“千问千答”。你这里关于健康的数据进来了,咨询健康问题,我电脑那一头就显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健康大数据的链条里,传输或分析的环节越多,实现的难度越大。我们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减少对人的依赖,不管是私人医生还是医疗机构。因为医生总是稀缺资源。

如果能够把所有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后你拿着一张身份证,不管到全国各地哪儿去看病,都可以把你从出生开始,包括接种卡介苗到现在所有的医疗记录都查出来。这个是理想化的想法。但这需要时间和足够的决心。

活法儿创始人章坚

中国人对健康数据比较被动

我们原本创业的目标是做健康管理,实际上刚开始接触的全是医疗。医疗是水非常深的一个行业,医生在医疗里面占70%的利益的导向,在整个行业里大部分利益是由医生来撬动的。而且据我了解,很多医院的科室跟科室之间数据都不是共通的。奥巴马花了700亿美金,用了四年让美国医疗数据统一,在中国你想做这件事吗?要花多少时间呢?

生理数据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就是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还包括孕妇,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活蹦乱跳的很健康的人,也许并不容易使用。比如运动数据,“可穿戴设备”测到的其实是人们运动时的各种数据。但我觉得Fitbit在中国不太容易做好,因为中国人在内心里是不爱运动的。你去看看中国的健身房,2002年的时候非常火,现在并购的并购、死的死。

西方人的健康是运动出来的,而中国人的健康是吃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产品会通过一些体征数据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数据,比如你喜欢吃什么菜,然后你可能颈椎不好,通过这些数据尽量做到一些预测或者预判,就像开处方一样,给你一些方案,或者我会推荐说这儿有1万个跟你一样的人,做了这件事,体质真的有改善。

大数据是现在的风潮。西方的“健康运动学”会指导你,比如第一天跑5公里,第二天跑10公里,有这么一套逻辑;而数据是中国人很欠缺的概念。有一个微博说,西方人是生活在数据里,中国人对数据没概念,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说我能达到什么样的东西,然后我通过数据怎么达到。

爱康国宾

助理营销副总裁兼北京区总经理刘华

健康数据可测,但未必能在医疗环境运用

从一家一直希望做健康管理的公司的销售部门负责人的角度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广义的健康管理包含了慢病管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已经不明显但是要保持监控状态的时候,实际上会涉及到医疗行为,一旦发生危险,需要到医院抢救。

以往的远程医疗也可以收集数据,但这些数据反馈到另一端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潜在风险:做移动医疗某一个模块的专业公司,监测到的数据准确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做心率监测,结果往往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所以只能做一些非常基础的心电监护,现在单导可能没有问题,但多导的心电图就会有问题。如果一个医生是根据单导的数据来做一个诊断,你觉得呢?肯定不够准确。

其实诊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中医讲“望闻问切”,西医也需要看一看整个状况怎么样。如果有1000个案例,999个没问题,只有1个误诊了,那也是不可承受的。在好几年之前就有公司在推动这个模式,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为气候,也可能还需要5年。

我的想法比较严谨,如果只是把我的数据都上传,评估我的健康状况及趋势,我认为是可以的。

现在流行的名词是“移动医疗”,再上升可以叫“智慧医疗”。但是现有的各家医院信息都不能共享,包括HIS系统和病历系统。医疗服务最大的问题是隐私问题,政府好像很难把这些信息交给某一家公司来做。所以对数据的对接我没那么乐观。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股市守望者

13-06-25 16:05

0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成新宠
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3-06-24 14:51 
  

  能测脂肪监控睡眠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成新宠

  本报讯(记者贾中山)可以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最近成为热点。昨天下午,记者从缤刻普瑞公司获悉,一款名为“魔豆”的智能设备将在8月份亮相。

  缤刻普瑞(北京)公司内部人士张悦告诉记者,“魔豆”是一款智能设备,使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预计8月亮相。“魔豆”外观像是一条项链,戴在脖子上,白天可以监测人们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晚上可以监测睡眠状态。 

  与“魔豆”配套的是一款蓝牙秤,能测量出人体多个部位的脂肪率,“人们使用这款设备,能够测量出大臂、小臂、大腿、小腿、腹部、臀部等身体多个部位的脂肪率,胳膊和腿的数据还能分左右显示。测量出来的数据会通过蓝牙的方式发送出去。”“魔豆”加上蓝牙秤,再加上一款专门设计的手机APP应用软件,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医疗系统:“魔豆”和蓝牙秤测量的数据汇总到手机APP中,手机APP进行计算后,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近两年,苹果、谷歌、英特尔、百度等IT巨头都在瞄准该领域研发最新的智能设备。苹果公司最早被外界曝光正在秘密研发一款智能手表,随后不久,谷歌公司对外展示了带有摄像头的智能眼镜,人们戴上这款眼镜后可以随时查看邮件、和朋友对话聊天。

  另外,美国运动外设厂商Jawbone已经推出了Jawbone UP智能手环,戴在手腕上,就能监测自己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惯等数据。人们可以将这款智能设备插在Android或者苹果iPhone手机显示这些监测数据,并给出一个长时间段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目前,Jawbone UP智能手环在天猫电子商务网站售价1100元左右,京东商城已经缺货。 J159
股市守望者

13-06-25 16:04

0
可穿戴设备在大众中的认知度随着Google,Pebble和Jawbone Up等产品的流行而不断提高。可穿戴设备的新鲜度余温尚存,可吞服科技已经在下一个拐角等着我们了。比如,NYTimes的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智能药丸。

  这种椭圆形的小药丸看起来和你每天要吃的善存片差不了多少,小了那么一点。如果你的医生开出的药方上有它的话,你可能会听见这句既耳熟又陌生的话:“这种电脑吃两片,明早它们会给我发Email的。”

  当普罗大众正就可穿戴计算机的隐私问题讨论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科学家和一些初创公司们已经准备好下一波更具冲击性的计算机技术了,这就是可吞服计算机和内置极小感应器的药丸。虽然这些药丸仍未走入主流消费者的视线,一些大胆的尝鲜者们已经在吞食这些微小的感应器并和他们的医生无线分享自己的健康信息了。这些正在尝试中的设备不仅收集用户的健康信息,有些还能把用户身体变成车钥匙或者密码。在一些尖端行业中,比如太空作业,这些具备不同功能的可吞服设备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其工作原理就是:在药丸中置入极小的感应器和信号发射器,然后它在被吞下后,会顺着肠道系统移动,并实时与外部终端建立无线连接。Google CEO Eric E. Schmidt说:“你吞下这些看似药片的微型机器人后,它们会监控你的身体状况”,并通过无线连接传输这些数据,“要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的话,你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来自加州红木城的Proteus Digital Health公司所制造的一种药丸甚至能用人体内的物质来取代电池。就像土豆能点亮灯泡一样,Proteus为感应器的两端分别加上的镁和铜,这使得它们能利用胃酸生成可恰好支持其正常工作的电量。药丸到达胃部后就会通过一个穿戴在人体上的设备向手机app发送数据。微型计算机可以追踪用药行为以及人体对药物的反应 ,比如“奶奶今天吃药了吗,什么时候吃的?”个人行动和休息惯也在监测范围之内。Proteus Digital Health已经从投资者处筹得6250万美金。公司主管们相信这些药丸能帮助病人改善物理和神经上的症状。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佛罗里达Palmetto市的HQ Inc.则发明了一种叫做CorTemp Ingestible Core Body Temperature Sensor的小药丸。这种药丸带有内置电池,且可在人体内转移,并无线传输实时体温信息。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和宇航员服用这些药丸后,管理者就可监督他们的体温情况,以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发生身体过热的问题。HQ Inc.的销售主管Lee Carbonelli称公司希望在明年生产出民用版本的药丸。

  未来的可吞服药丸将不局限于检测人体状态,它们甚至有可能成为各种便利的工具。上个月摩托罗拉移动的先进科技和计划小组副总裁Regina Gugan曾在AllThingsDigital科技论坛上展示过一个样品,称作“维他命认证”。在服用这种药丸后,你不需要为设置了密码的手机输入密码解锁,不同再需要钥匙或者按钮来启动汽车,轻触门把手就能打开家门,基本上你的身体就成了密码和钥匙了。

  

  如果人们对可穿戴计算机的隐私问题尚且讨论不休的话,想象一下当可吞服设备上市时他们的表情吧。“这是另一个具备双刃剑效应的科技的典型,”私人宣传公司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创始人John Perry Barlow说,“好的一面是,你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持续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糖尿病这类的疾病。不好的一面则是,保险公司有可能会获取这类信息。”更别提当这些感应器被黑客利用的时候了。情况会有多糟糕?不知道,反正麻烦肯定小不了。

  最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东西怎样被排出体外?根据HQ的Carbonelli所言:“在24小时内被正常排出人体,”但由于不菲的单价(46美金),“不少人选择回收再利用。”
木林森树

13-06-20 08:58

0
国家战略,九安医疗,牛气冲天,天下无敌,举世无双。
股市守望者

13-06-20 08:52

0
大数据与健康的桥梁就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美帝之所以强大,是有原因的,可以把这个大数据与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
xxytx

13-06-19 23:22

0
D
木林森树

13-06-19 22:19

0
九安,伟大的公司。
河上清晨

13-06-19 22:13

1
健康大数据,这个概念好有想象力。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将是一次重大突破。
能挖掘出哪些相关概念股呢?
深的蓝

13-06-19 22:07

0
dddd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