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破产or被收购,特斯拉终将化为炮灰

13-06-19 12:05 3653次浏览
雪非刀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突然之间,特斯拉火得不行,有人在私信里问我,特斯拉MODEL S怎么样,在中国有戏没戏?我的回答很简单,俩字——没戏。

原因也很简单,在电动车最热的2010年,我曾泼冷水写过一篇“纯电动车的十大障碍”,这十大障碍,特斯拉几乎一个也没有解决,顶多是在两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进入网络时代的媒体,变得愈加浮躁,愈加一窝蜂,对纳米科技的恶炒,对3D打印概念的误读,以及2010年对电动车的狂热,都是例证,现在又开始神话特斯拉。

我也浏览了一下神话特斯拉的文章,依据不外乎两点,一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居然盈利了,获得1120万美元的净利润;二是特斯拉最近股价大涨。

关于盈利这事,我不是财务专家,但是既然高盛可以把希腊包装得漂漂亮亮地加入了欧元区,雷曼兄弟在破产前也曾是“高富帅”,我就不怎么相信这玩意儿了,何况还只是一个季度偶然录得的区区1千来万美元。
后来,有较真的媒体发现,这区区1千来万美元的净利润也值得分析。特斯拉一季度出售碳排放配额的收入就高达6800万美元,占其总收入的12%,如扣除这一部分收入,特斯拉一季度不仅没赚钱,反而亏损5680万美元。

关于股价,我就更不想说什么了,又能说明什么呢?中石油不是也曾经站上过48元的巅峰么?况且,股价或许本来就是这轮恶炒的目的呢?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神话特斯拉的文章,很少或者几乎不谈MODEL S的高昂成本以及使用上的不便——给电动车充电,即使对住HOUSE的美国富人来说,也依然是不方便的。特斯拉貌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续航里程问题,MODEL S最大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可以超过400公里,可这是用高昂的成本换来的,它需要安装85kWh的超大容量电池组。相对而言,日产聆风一类电动车为什么续航里程都只有150公里左右?因为聆风的电池容量只有24kWh,虽是如此,电池依然占了聆风整个成本的接近一半。
大家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MODEL S的售价这么高了吧?85kWh版MODEL S美国售价88570美元,还是基本配置,导航都没有,含导航的科技套装,要加3750美元,运动套装再加6500美元!配齐将近10万美元!在美国,这个钱可以买4辆马自达6或两辆宝马Z4!
目前而言,特斯拉MODEL S还只能是有钱人的玩具,现在有钱人太多了,一年卖个万把甚至2万辆,都有可能,但可能也只此而已了。如今,没有哪个汽车厂家靠这样的规模可以独存于世,所以,对于特斯拉的前途,我的看法是,只有两种: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

基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现实市场环境,即使采取最乐观的立场,纯电动车在2020年之前也没什么戏。一个汽车厂家,只做纯电动车,撑不了那么久。相比之下,比亚迪 “电动和传统汽车并重”的做法更加务实,而其转攻电动公交和出租车市场的做法,也更加明智。
A123挂了,CODA挂了,菲斯科也快挂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在很多媒体那里,这些就成了特斯拉神话的旁证。其实,这些厂家的挂掉,只能证明一件事,就是目前为止,纯电动车依然没有竞争力——即使美国政府的补贴已经相当给力。
我并不是特斯拉黑,相反,我很欣赏他们的产品,在今年的北美车展上,我驻足最久的就是特斯拉的展台,在2013世界年度环保车型评选中,我也投了MODEL S一票,但是,令我欣赏的并不是作为电动车的特斯拉,而是MODEL S和MODEL X那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
也许,特斯拉的确可以被看做一个奇迹,但不是神话,说它是汽车行业的颠覆者,更是言过其实,起码特斯拉用的还是传统的汽车底盘嘛。上汽总裁陈虹的判断很冷静,他看到的是特斯拉的高负债率。所以,这里也顺便给投资者提个醒,现在买特斯拉的股票,风险非常高,不要被那些有意无意的神话所忽悠。

附:纯电动车的十大障碍(发表于2010年10月15日)

续航里程
人们需要车,是因为要解决出行问题,并不是用来娱乐。所以续航里程很重要,现在的电动车(以中型轿车为例)基本上一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也就15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什么?传统汽车开到续航里程还剩100公里的时候,一般都会去加油。150公里的续航里程,考虑到返程,以及电池性能的衰退,要打个对折再打8折,也就是说单程只能跑60公里,开着这样的车,基本上你是不能出城的。  
电池成本
续航里程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电池很贵,如果用上足够多的电池,续航里程当然可以做到200公里、300公里,甚至更高,但是车就贵得买不起了。经过多年发展,车用锂电池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依然不菲,目前国际平均水平是,每度电的电池成本大约是1000美元(注:现在已经有所降低),一般电动车要达到150公里续航里程,需要20度以上的电能,也就是说,仅电池成本就要2万美元。而2万美元已经可以买到一辆非常不错的中级汽油车。

能量密度
即使电池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一款家用电动轿车也不可能安装更多的电池,因为电池还很重。相比其他电池,现在常用的锂电池已经是能量密度比较高的一种,但依然不轻,国际平均水平而言,每公斤电池的能量密度大约是0.1度电,20度电的电池,重量就是200公斤。对一款中级轿车而言,这已经很重了。 

充电时间
好了,即使成本降下来了,重量也降下来了,但是我们就可以在车上装配更多的电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更庞大的电池组意味着更长的充电时间。以目前比较先进的三菱i-MiEV为例,这款小型电动车,续航里程150公里,如果使用家庭电源,完全充满电要6个小时,而用专门的快速充电设备,充至8成满,也要30分钟。想象一下,即使快速充电设备很多,每开1小时车就要停下来充半小时电,会不会让人抓狂?而且和加油要排队一样,即使你幸运,平均能排在第三位,那么你的实际情况是,每开1个小时车,就要花1.5个小时停下来充电。 

电池的回收
这似乎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现实是一直没有人告诉大家假如电动车真正普及的时候,大量的废弃电池将怎么回收处理。和前面的那些问题比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容易得多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电池的性能衰退
电池的性能会衰退,而且使用不当,衰退得还很快。新买的手机可以待机3天,但是半年后只有2天了,1年后只能坚持1天了,再以后要随身携带充电器,这样的经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本来就很可怜的150公里续航里程,慢慢变成120、100,甚至80公里的时候,这车你开还是不开呢?  
安全
汽车厂家都表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且也确实比较容易解决。在VOLVO的安全中心,我亲眼见证过电动车的碰撞测试实验。但实验总是实验,手机爆炸且能伤人,电动车那么大的电池组,万一出了状况,情况一定很严重。
  
基础设施
上下班用车,晚上回家充电,很好的构想。如果大家都住的是HOUSE或别墅,车就停在自家门外,引一个插座出来,这种构想是可行的;可是,决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依然没有这种条件。 
 
电从哪里来
厂家都热衷谈电动车的零排放,但如果考虑从获取电的环节开始,即所谓的“Well to Wheel”的全过程来看,电动车却未必是环保的方案。因为获取1千瓦时能量,直接燃烧汽油的CO2排放约是310克,而如果是用煤炭发电,对不起,排放高达832-1032克。中国7成以上的电来自火力发电,也就是说,起码在中国,电动车不是低碳,而是高碳的。即使不考虑这一点,电的供应也会成为问题,现在一到夏天,几乎全国范围电力都紧张,常常要拉闸限电,如果大规模推广电动车的话,电又从哪里来呢?

石油的长期存在
这其实是最致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仍将占主导地位。欧佩克秘书长巴德利不久前说,世界石油储量能够满足未来5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这个过度期限对于纯电动车来说,是不是太长了一点?这个期限内,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型电动车,才是更好的方案。正如丰田欧洲公司总裁Didier Leroy在巴黎车展上所说:“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且也将为未来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提供现成的技术平台。”

作者汪云青,为《广州日报》汽车周刊主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车云网及本文链接:
*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2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远大前程

13-06-23 12:30

0
散户老张和Jorgezan两位对TESLA都挺有研究的,其实都看到部分的真相。我原先对特斯拉持中立态度,但换电池实在是个败笔。原因正如J所说,对消费者是利好,对企业是灾难,因为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如果因此而需要股权融资,会大幅度摊薄现有股权价值。许多人(包括我)原来是期盼创新的充电技术的,没想到等到的是这个,实在失望。现在对特斯拉偏空。除非电池成本能够大幅度下降,否则看不出这款车如何普及。而特斯拉目前的股价是包含了普及预期的。如果落空,会有不小的跌幅。当然最近的一两个季度可能没事,但以后就难说了。
寂听

13-06-22 23:04

0
股开乐无论是哥哥还是妹妹,都不买HOUSE。
同理可知,也不买NOTE2。
因此对于移动端的巨大商机,也是不可能有感性认识的。
我注册以后,回头就拉赛亚同去体验了。
有感于对手对稀有ID的尊敬与拉拢,和这边漠视漠然。真的十分有趣啊。
这边平台的客户粘度,你以为真的能保有一万年啊?
人家创业团队已经再度获得1000万美元的融资额了,你商业模式还没有找到好点的路径。。。
寂听

13-06-22 22:57

0
看到你太亲切了。果然是雪粉来的!你加我吧,ID不变。
散户老张

13-06-22 22:52

0
股天乐太狠了
我转贴一下吧
魔都圆:
Solarcity - 高帅富的又一家上市公司?
$SolarCity(SCTY)$ 昨晚递交了S-1,今天简单看了一下,随便谈谈看法。对系统开发了解有限,轻拍。

Solarcity的业务在财报里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光伏发电系统的直接出售以及相关的建设、咨询、管理等等服务,另一类就是光伏系统的租赁,通过与终端用户签订能源采购合约,称PPA,收取租赁使用光伏电站的用户定期缴费以及与投资方共同享受政府的返现、税收补贴等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数据来源:招股书,个人整理

为了便于讨论,我做了一个common size的损益表,即占总营收的百分比,见上图。还有一个是同比增速,见下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数据来源:招股书,个人整理

1)光伏系统的销售

可以说今年之前,这家公司都有些不温不火,在2010年还出现了营收下降。但在2012年上半年,系统销售相关业务出现了300%以上的爆发式增长,一些运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增长。公司的解释是,来自电力公用事业部门以及工商业客户的销售大幅增加,这与美国市场整体的情况比较类似,见下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数据来源:GTM

图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由于美国2011年底退出30%的投资税收减免等政策,11Q4 utility部门出现了抢装。但2012年上半年,工商业和公用事业部门再次出现了较大的装机量,预计全年美国的装机量可达3GW以上。一个好现象是Solarcity的增速高于市场。

Solarcity建设电站,主要采购的是$天合光能(TSL)$, $英利绿色能源(YGE)$  以及京瓷的组件。仅就建设电站——销售电站这种业务来说,并没有见solarcity有特别的优势,尤其毛利与FSLR等相比不是很可观,这可能与其商业模式的细微差别有关。公司有提到对英利和天合双反带来的可能影响,但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直接进口商,所以受到的冲击较少。个人认为双反会同时限制solarcity和其竞争对手的成本下降,所以确实可以不用考虑。

2) PPA

PPA是美国的系统商开创的模式,由银行融资或合资,solarcity这样的公司建设、运营电站。而终端用户——如walmart商场或者家庭,只需要为使用的电量付费即可——通常要低于当地电价。终端用户可以出小部分甚至并不需要出钱建设系统。由于美国加州等地区工商业或居民用电比较贵,在系统成本较低的今天,solarcity等公司通常可以提供给PPA客户很有吸引力的电价。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只是出让了屋顶的位置,却可以省下不少电费,更可以获得环保的好名声,很有吸引力。唯一的障碍是美国的各种审批流程较慢,想装就装还不行。

PPA对于银行等融资方来说相当于一个固定收益产品——PPA合同长达10-20年,电又是必须消费的能源,系统本身既有保险又有美国能源部的背书,因此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银行首先注资给一些fund,然后由fund与solarcity进行合资、或买下电站返租给solarcity、或者直接从solarcity转租电站给客户的方式来获得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在这种投资项目的IRR比较可观的情况下——例如阳光充沛雨水较少的加州、亚利桑那等地区的光伏项目,银行很乐于出钱,由于现金流稳定,甚至有计划将其证券化。参见@mono 曾经转发到雪球的一篇文章【瑞信、花旗准备将光伏资产证券化——solar-backed securities】有朋友提到的Google 投资给solarcity的2亿多美元,说的就是投给PPA项目提供融资的资金池,而不是solarcity公司本身。

对于系统开发公司来说,PPA未必就是那么美好了。首先各种政策的退出可能直接导致到手的钱变少,其次,由于目前组件价格一直下滑,系统成本不断下降,竞争对手就可以报出更低的合约价格来吸引PPA客户,0首付、随时可以退换等等的优惠条款也相继推出。这些都会压缩从事PPA业务的公司的margins,因此没有差异化优势的PPA公司日子并不会好过。

对于solarcity来说,PPA业务的增速一直都不慢,但是占比还是比较小。其毛利虽然高,但是考虑到包含类似于政府返现等一次性收入,实际的毛利也没那么高了。未来的前景,鉴于与walmart、与美国军方的合作等等利好新闻,相信营收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增长。

贴一个市场份额图,截止2011年11月的加州住宅及商用型太阳能系统开发商份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片来源:califonia solar initiative

3)营销、管理费用
双费增长较快主要是业务扩展需要招聘了大量新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数据来源:招股书,个人整理

规模效应已有出现,参见commonsize表里,两费所占比例的下降。

4)其他个人觉得需要关注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公司所有者权益问题。由于前文提到过的类似google或银行建立的各种fund会投资solarcity的光伏项目,具体有出售返租、转租赁、合资三种方式,solarcity在合并这些资产进报表时会出现较大的minority interest。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也就是solarcity会变成融资方的打工仔,solarcity的股东拿不到多少收益。

第二就是solarcity是否有在这个行业生存所需要的优势。根据SPVI的Robert Dydo总结,这些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 充足的流动性,从而使得公司能够正常运作并且可以维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 可以接受的债务水平,以不严重影响公司现金流安全为标准
- 成本优势,业内领先的毛利率
- 持续的设计、技术与工艺进步
- 品牌知名度

Solarcity比较符合2和5,其他的也就有待考察了。Solarcity的盈利情况暂且不说了,看过招股书的人都明白。公司需要继续维持营收的高增长以进一步摊薄opex。

第三就是why now?为什么现在递交招股书。
贴几则新闻:
http://www.solarcity.com/pressreleases/104/SolarCity-and-Bank-of-America-Merrill-Lynch-Move-Forward-with-Project-SolarStrong--Expected-to-Build-More-than-$1-Billion-in-Solar-Projects.aspx

http://www.solarcity.com/pressreleases/122/SolarCity-and-U-S--Bancorp-Announce-Fund-to-Finance-up-to-$250-Million-in-Residential-and-Commercial-Solar-Projects.aspx

http://www.solarcity.com/pressreleases/125/SolarCity--Lend-Lease-Announce-Next-Phase-in-SolarStrong-Project-for-Sustainable-Electricity-Production-.aspx

http://www.solarcity.com/pressreleases/136/-SolarCity-Launches-Major-New-York-Expansion.aspx

逆势扩张是目前说到solarcity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公司最近的新闻几乎都是新建地区办公室、获得银行新的资金支持、以及与军队的Solarstrong计划或者其他合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消息就好像给承销商打了鸡血:let's do it !!

Elon Musk高帅富是否逆市获得成功,拭目以待。
寂听

13-06-22 22:50

0
球和雪,在本吧是敏感词啊。
我在赛亚力荐下,买了一部三星NOTE2,最大的收获就是flipboard,看科技新闻与商业新闻好爽。
散户老张

13-06-22 22:46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瑞信、花旗准备将光伏资产证券化——solar-backed securities】

This option would convert “sunlight into cash to pay bond investors,” reports Bloomberg. The SEIA predicts solar installations could increase by 75%, exceeding the 3,200MW goal for 2012. The only negative could be that developers may have to offer higher interest rates than more established asset-backed bonds in order to attract investors.

securitization, which Citigroup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s less risky than other bonds. “Your home’s electricity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that comes ahead of everything else. Even if you’re giving up your car, you’re still paying your power bill,” Serra said in an email to Bloomberg. “Investing in solar securities is one of the least risky investments you can make.”

Bloomberg states that securitiz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cheaper source of capital than borrowing from banks.

Companies such as SunRun and SolarCity are booming in the US by financing rooftop solar arrays without charging for installation. Customers lease the systems or buy the electricity, typically for about 15% less than standard power rates under 20-year contracts.

Jonathan Bass, a SolarCity spokesman said to Bloomberg, “Securitization is inevitable in solar. When you can offer solar electricity at a discount to utility rates, you have a cash flow that is more predictable than mortgage or car payments.”

Merrill Lynch director Heskett believes the first deal could take place as early as 2013.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solar analyst Anthony Kim predicts the first contract could be between Wal-Mart Stores and SolarCity, following proposals to install systems on 60 stores across California. Kim anticipates revenue from these contracts may be packaged into securities worth about US$117 million.

As a new financing option, the risks are as yet unknown, making agreements short. D’Olier-Lees advised five year contracts as an appropriate time limit.
*
寂听

13-06-22 21:46

0
Musk旗下的另外一家公司SolarCity的太阳能租赁业务是什么盈利模式呀?请教了
我是电脑盲。
老张是*粉不,我找找看能加你不
散户老张

13-06-22 21:35

1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去找个适当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吧,你真的一点商业头脑也没有,即不适合从事商业,也不适合从事投资.听我一句劝,别炒股了."

如果你认为我的这句好意相劝是人身攻击,就当我没说,你还可以去股天乐那里投诉,关我小黑屋,大家也帮帮评论下上面那段那里有人身攻击了?
想起句老话,宁和明白人吵架......
sino

13-06-22 20:32

1
特斯拉北京店都在装修了。换电确实让消费者产生疑虑,这条路至少在中国目前是行不通的,一是成本,二是安全。这需要资金,技术和责任。比亚迪的企业精神是技术,品质和责任,它自己也深知其中的困难。混合动力是目前最适合国内家庭车的路线,它能给消费者信心和实惠,也能给新能源汽车争取时间。
咚咚

13-06-22 20:22

0
就这水平的人,居然是汽车周刊主编..法科...
特斯拉短期看是为北美专门定制的一辆汽车.国内无法享受...
这里的人,花个6万刀,买到的是一辆终身免费行驶的汽车..
老张对特斯拉是有深度研究.赞一个..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