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未来锂电池市场 中国企业份额有望大增

13-06-12 18:23 4062次浏览
无欲则刚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在2月4~8日于美国帕萨迪纳举行的车载电池国际研讨会“AABC 2013”上,矢野经济研究所首尔分公司社长稻垣佐知也以“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Trends”为题,预测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材料市场走势。他说,虽然该公司原本预测全球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到2015年度,将由2011年度的约1.17万亿日元扩大到约2.9万亿日元,但目前来看,预计将下调车载用途的规模,总体的市场规模也达不到2.9万亿日元。

份额方面,近年来,韩国厂商在小型消费类产品用途的份额有所扩大。销售数量的排名为,三星SDI公司第一(23.4%),三洋电机公司第二(19.4%),LG化学公司第三(17.1%),索尼第四(11.5%)。中国企业虽然具备价格竞争力,但在要求高性能和高容量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途,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企业较多,市场份额未能提高。而在车载和定置用途等大中型电池领域,有大量企业涉足市场,除了以往的中日韩厂商,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厂商也进入该市场,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过,大中型电池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
稻垣表示,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现在进入了最为严峻的时期。形成一定业务规模的只有在小型消费类产品领域份额较高的企业,对车载用途不抱有过高期待、踏踏实实致力于小型消费类业务的企业维持了稳定的业务。稻垣认为,虽然市场在稳步增长,但受益的只有在各种应用和部材市场上排在前5、6位的公司。他认为,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最早将在2013年内或今后2年左右开始整理和淘汰。
4种主要部材的市场动向
关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4种主要部材的市场,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其市场规模到2014年将由2012年的5400亿日元扩大到8000亿日元。各国厂商所占份额中,日本厂商的份额有所下降,中国和韩国厂商的份额逐年攀升。具体来说,从2008年到2011年,日本厂商的份额由62.7%降至46.6%,中国厂商份额由14.0%上升至23.9%,韩国厂商份额由11.8%上升至20.6%。
关于正极材料市场,销量预计2014年将由2011年的8万吨增加至19万吨。材料方面,车载和定置用途的三元系(NCM)及锰系(LMO)将逐渐扩大。关于各厂商的份额,预计2011年高居榜首的日亚化学工业公司的份额将降低,比利时Umicore公司和韩国L&F公司的份额将上升,*******,中国的正极材料厂商的份额也将上升,原因在于,做为其客户的韩国电池厂商将扩大订单,材料费也会降低。
负极材料市场方面,预计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1年的5万吨增加至9万吨。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流,为降低价格,需求正在从人造石墨转向天然石墨。不过,由于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需求扩大,能实现高容量的人造石墨的需求在2011年以后开始扩大。份额按厂商分,中国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的份额随着面向中国和韩国的供货量增加而升高。日本厂商中,日立化成公司在高功能材料方面拥有优势,能够维持2成左右的份额。
电解液市场预计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1年的3.4万吨扩大至8.25万吨。向三星SDI提供产品的PANAX ETEC和SoulBrain等韩国电解液厂商、以及在中国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张家港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杉杉科技等中国厂商的份额不断扩大。日本厂商中,三菱化学公司和宇部兴产公司以10%以上的份额维持了靠前的排名。
预计隔膜市场2014年的销量将由2012年的8.3亿立方米扩大至15亿立方米左右。隔膜在车载用途未推进通用化,还出现了采用湿式而非干式的动向。厂商份额方面,旭化成公司将维持榜首地位(2012年的推测值为15.7%),而美国Celgard公司的份额也实现了增长,估计将在2013年以后夺得首位宝座。在隔膜领域,韩国厂商(SK Innovation公司和W-SCOPE公司)及中国厂商(新乡绿色新能源材料公司和深圳星源材质科技公司等)的份额越来越大。
稻垣认为,车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规模扩大存在极限。即使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容量增至2倍,纯电动汽车的实际续航距离也只有200~300公里左右,要想替代普通的乘用车还存在限制。因此,纯电动汽车用电池的需求仅限于巴士和出租车等商用车。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3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无欲则刚

13-06-12 19:29

0
三菱化学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材料供应商,同时涉及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生产。除日本外,三菱化学在美国、英国也建成了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在中国的两个生产基地是:已经投产的青岛雅能都-负极材料工厂和正在建设的常熟菱锂-电解液项目。
无欲则刚

13-06-12 18:34

0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官网公开数据查询表明,目前锂电池的生产可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隔膜部分、电解液部分、正极材料部分、负极材料部分及铜箔、铝箔、添加液等电池制造与封装的附属配件组成部分。

目前隔膜、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这四个部分总共占到锂电池成本的85%,分别约为25%、15%、30%、15%。锂离子电池价格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该行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批量少、生产线不足、装备科技含量低、低端产品重复建设等均制约了其发展。

另外,附属配件、负极材料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实现批量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占电池成本约70%的电解液、隔膜与正极材料依然依靠进口,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尤其突出。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高附加值材料,隔膜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等特性。国内只有三家公司星源科技、金辉高科、格瑞恩,像比亚迪、力神等知名企业依然依靠进口国际产品。目前隔膜材料市场前景看似很好,但是在国际上拥有发言权的基本上只有日本Asahi(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Tonen(东燃化学株式会社),韩国的SK公司、WIDE公司、Finepol公司,美国Celgard公司以及英国N-Tech公司等国际巨头,这些企业基本垄断全球市场。而目前在国内大量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其材料使用中所涉及的三大核心技术专利牢牢掌握在加拿大Phostech公司和美国威能公司手中。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核心的东西是买不来的。

电解液号称锂电池的“血液”,而六氟磷酸锂是生产电解液的最主要原材料,其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

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日本实现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可是我国主要依赖进口,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在国际上主要由关东电化学工业、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国内只有金光高科有限公司、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天津金牛等少数企业能生产,但产能较少,品质与国外也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国产隔离膜相比国外优秀隔离膜的主要区别在国产的一致性差,使用国产隔离膜会导致电池质量不稳定。虽然有少数企业称专利没有问题,但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有待解决。美国威能公司已开始在国内布局,现已在苏州成立了两家公司,只生产电池成品,业内未见技术输出计划,且其产品基本是用于对国外高端客户的出口,很难对国内技术水平带来较大提升。

自2009年初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发展定位产业发展后,国内锂电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目前国内做锂电池的厂家表面上有数百家,可真正具备整套动力电池生产能力的只有20~30家。

国海证券《锂电池材料行业研究报告》公开分析数据显示,目前锂电池材料行业瓶颈较高,国内目前正极、负极处于供需平衡状态,电解液、隔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产品供不应求。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