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吉地达陈茂荣:舍得环保投入者值得尊重
-----“走进江苏成长型中小企业”系列报道之十四
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茂荣
人民网江苏视窗盐城5月31日电(记者吴纪攀)寸头方脸的陈茂荣个头儿不高,讲起话来咬字颇重,显得中气十足。5月31日,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茂荣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透露,眼前他有三个目标——年产值30亿元、结盟央企和
中小板上市,志做中国环保第一品牌。
PM2.5先机
1990年代初,陈茂荣的职业生涯起于一家水泥厂。“粉尘可以说无孔不入,上完一天班,鼻孔里都是灰。”厂长让他想想办法,反倒让他意识到这里蕴藏着一块大商机。
自立门户创业3年后,1998年他正式转投环保设备的制造。彼时正值改革开放20年,发展速度至上还是政府和实业界的潜意识,少有人担心环保并涉足污染治理。他显然是个特立独行的行业闯入者,“我是盐城第一家、江苏第二家做环保产业的”。
身为环保行业“资深的新秀”,不得不提PM2.5的治理。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PM2.5的监测今年终于纳入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后的PM2.5监测时间表显示:今年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2013年扩展到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PM2.5的监测与公开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治理。陈茂荣透露,其公司早在2008年就涉足这个领域的设备研发,“那时候叫做直径小于10微米的超细粉尘”。陈茂荣所述是PM10,PM2.5则是直径小到PM10四分之一的超细粉尘。
他说,当年整个研发团队精力都转向了PM10,花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市场不响应,那一年的资金链特别紧张。在他看来,企业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过早抢市场并不明智,“做企业要量力而行,市场没成熟,人们的意识还没到那一步,先市场两步的话,企业就很危险”。
当然,昔日冒进的教训转眼再成今天的先机。
陈茂荣告诉记者,PM2.5的解决办法有三:其一是团聚技术,即在滤料上喷工业废水和药剂,把粉尘团聚起来收集;其二是静电凝并技术,即让粉尘分别带上正负电荷,正负吸附从而实现抱团收集;第三个是国外主流技术——水处理法,“关键是除尘设备用什么材料既能导电又不漏电,用不锈钢的制造成本高,加上国内钢板的柔韧度不够;我们发明的专利产品是一种替代性的导电滤布”。
这个可能决定他行业地位的杀手锏,被命名为“湿式电除尘器”,它已在一家电厂和钢厂使用。至于更多的产品信息,陈茂荣不愿意透露——这还是他当下的“秘密”。
赚钱和分钱
成功的企业家对商机都有特别的敏感和执着,正当壮年的陈茂荣不例外。
30岁时前瞻性地踏足环保产业,说明了这一点;5年后,与国内环保产业龙头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的合作,也体现了这一点。如今,他又在筹谋结盟央企。
陈茂荣说,参与项目招投标时总是会被问及是否有业绩,“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哪来的业绩?”他称,这也是推动加入央企战略的原因之一,“央企有自备电厂,我们的产品试用就像自家做实验一样,做成了就是业绩,有了业绩就可以拿去开拓市场”。
“不发展是等死,不科学发展是找死。”谈及经营之道,他说,“做企业要有超前一步的思想,做人要厚积薄发,做企业要边积边发”。陈茂荣更愿意谈论他“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在他眼里,企业老板重在两件事——赚钱和分钱,“赚要赚得合理合法,分要分得有情有义,这样就有凝聚力”。记者注意到,诸如“用义的手段获取利润,用义的方式去分配财富”这样彰显他企业文化的标语,在车间的走道上挂满一排。
“员工至亲,客户至重,效益至上,兼善社会”则是陈茂荣最为推崇的一句口号。 “企业小的时候是做企业,目的是为了自己;大了就是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后就是做事业,为了国家和社会。”陈茂荣如是说。
去年5月18日,其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造的江苏省环保科技展览馆正式开放。陈茂荣说,建这个展馆旨在通过动物的悲鸣、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用声光电展示触目惊心的画面,来唤醒全民环保意识和践行环保理念的自觉行动。
“舍得在环保上投入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项公益行动。”陈茂荣所指的不是含他在内的同业,而是愿意花钱买环保设备的人,他觉得社会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多支持的掌声。
陈茂荣从2万元起步创业,如今其企业集团融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产业投资、物流商贸于一体,企业总占地600多亩,员工800多人,固定资产4.3亿元。“去年开票销售3.9亿元,合同销售5.4亿元;今年一季度就实现销售4亿元,税收1400万元。”他表示,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及后年完成中小板上市,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