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看来淘股巴不能修改自己文章的做法是很大错误。上面有错字,麻烦股天乐修改一下。第四行第十五个“年”改成“看”字。
0
读诗有感
昨天把《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读了一半,越读越没有觉得惊奇之处,虽然有的诗句形容用的非常好,但就是无法引起自己的共鸣,永没有之前网上看他的简介和其中一部分精品诗能够引起自己视觉的跃动,看来,对大部分诗人来说,能够写出一部分好诗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想把大多数的诗歌写成精品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当然,这也许跟自己的阅读惯有关,自己总是喜欢买集名人名作的书,而且喜欢把经典作品读透,虽然读得作品量不多,但是由于读了经典的东西,你再回头看普通作品,就觉得乏味了。诗的意境是决定诗的本质,本质东西从外透露出的情景是让人一见深刻,从内就是让读者能够进入诗的世界,同喜同悲。说到这,不得不说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几位词人:苏轼、李清照、李煜。看他们词就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引起万般思绪,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心与作者心连在一起,感受着人世间的人事沧桑,情爱波动。诗的意境很大一部分来自诗人的天份,但提炼成精品却必须靠后天阅历,没有身临其境,哪来不同凡响的感受?意境往往产生于瞬间,而不是经过长时间斟酌而成。写作技巧可以改变诗的美感,但无法改变诗的本质和境界,这就象化妆一样,你可以把面容变得漂亮的很多,但却无法改变人的本来面貌。苏轼、李煜、李清照,哪一位不是阅尽沧桑?看来,要想成为一位好的诗人,天份只能成就前面五十分,而后面的五十分就要靠人生阅历来成就。
0
__(20120525)
谈死亡
谈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忌讳的事,中国人喜欢满口吉祥如意,喜欢好话连篇,谁要去提示或揭示真相,往往被鄙视。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沉重的事,大家都不愿意面对,当然,对于某些智者来说,死亡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记得小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说:她的奶奶在临死前跟后辈们说:你们无须悲伤,死对于来说是一桩喜事。那时候还小,不懂得死亡的概念,只是觉得这个老人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回想,才明白这是个多么有生命尊严的老人。死,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可以有尊严,也可以苛活。对于死亡,自己见证过就是爷爷与奶奶的死。爷爷死的比较早,那时自己比较小。爷爷的死,确实给我带来很大悲伤。回顾爷爷忙碌的一生,有心愿未了的一生,我一直在想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值得欣慰而有意义?到了前几年奶奶的死,就变成了一场普通的离别,这时候的我早已透视生死,死,对所有人终究难免,真得不需要如此可怕。我记得《中医几度秋凉》中的老中医,一个把“老不死为贼”的观念输入我的脑袋,一个可以在自己很健康时躺在床上叫徒弟驱赶苍蝇面临死亡的人。想想当今社会那些已判定死亡的,却要怎么样也要倾尽家产,负债累累,也要躺在医院,受尽医疗折磨,也不愿意给家人或其它活的人留下多一点点资源的人,想想那些用尽社会资源的人,不知道死后如何面对先人?逝者已逝,哪管身后桑田沧海,只是大多数人活着还须碌碌三餐,难道不应为活着或将要活着的人想一想吗?那些无意或有意挥霍资源的人,请你记住“钱也许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在一个没有资源的社会,最终你我都难逃厄运。当人活着时候,如果能想想还有其它活着的人时,在人要死时能坦然面对时,也许才是国人开始起步的时候。生命的长与短、生与死之间,只隔一张纸,一捅就破,并转换着。
(20120401)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这个不知道。
0
下午才去了金座、升龙
0
每个万达都有条金街?
0
向楼上问好!
刚跑步回来,生命在于运动!动才是永恒。
0
坐个沙发顶一下,人生意境小故事连着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