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内3D打印产值可能达到百亿。
2013年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在会上表示,预计三年左右,国内3D打印产值可能达到百亿。
观点产业化发展须携手合作
罗军表示,这次大会有望成为中国3D打印技术以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罗军认为,3D打印技术要产业化发展,关键在市场和应用。市场和应用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动其产业化,要想实现产业化这个目标,则必须抱团发展。也就是说,3D打印这个新兴技术要想大发展必须抱团,携手合作。国内外
任何一家,甚至几家企业都没有足够能力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看点 三年国内产值可达百亿
与会专家对3D打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今年7月份将正式启动中国3D打印的创新中心,下一步将会选择10个工业城市集中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未来将通过政府配合,分别对当地传统制造业进行专题考察,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一旦创新中心正常运行,预计3年左右国内市场规模可以做到百亿。
0
香港《南华早报》5月29日文章,原题:3D打印机助中国飞机研发业起飞 对飞机爱好者来说,使用家用电脑和3D打印机制造一架小型塑料飞机不再是梦想。但打印一架货真价实的飞机呢?
中国科学家和航空工程师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开始从3D打印机上打印出飞机零部件,不需铸模、锻造和组装等传统制造工序的任何帮助。
3D打印也被称为激光快速成型,是一种新兴制造技术。3D打印机可将电脑上的设计图转化为实物,将材料层层叠加直至取得成品。
中国第一款本土商用客机C-919、第一款舰载战斗机歼-15、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歼-16、第一款本土隐形战斗机歼-20及第五代战斗机歼-31的研发均使用了3D打印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材料专家王华明教授去年在中国科学院一个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中国现在仅需55天就可以“打印出”C-919客机的主风挡整体窗框。王华明说,欧洲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表示,他们生产同样的东西至少要两年,光做模具就要花200万美元。王华明在一段讨论会视频中说:“传统飞机制造业不仅耗时久,而且浪费太多材料。一般只有10%的原材料能被利用,剩下的在铸模、锻造、切割和抛光工序中就损失了。”他还举例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一架F-22战斗机需要2796公斤钛合金,但实际只有144公斤用到飞机上。
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副院长西德尼·黄表示,3D打印技术可助中国加快新一代飞机的研发:“3D打印技术可节省时间和材料,研究人员能短期内轻易打印出组装样机所需的各种高端、精密的零部件。没有制模和其他复杂的传统工序,造样机的成本要低很多,科学家可以不断制造更多复制品用于试验。”
王华明认为,中国大型3D打印技术已超过美国,因为许多美国同行只是用这门技术生产“小玩意”。但位于北京的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发展3D打印方面,与美欧同行“仍有一定距离”
0
我看不是美国甚为着急,是持有该股的光大股民望眼欲穿啊,有木有:-)
0
分析: 中国在钛合金3D打印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该领域的先行者美国甚为着急。美国激光技术发展不够,只能使用一种替代方法,用电子束进行钛合金3D打印。Sciaky表示,自己找到了一种比激光更厉害的能量源:电子束。中国在军工激光应用上已经领先于美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与中航工业集团成立的中航激光公司,将对该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0
中国领跑神奇的“3D打印”
中国的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起步较晚,直到1995年美国解密其研发计划3年后才开始投入研究。早期基本属于跟随美国的学阶段,不过却后来居上,其中,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观察者网”文章表示,早在2000年前后,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就已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解决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生产出结构复杂、尺寸达到4米量级、性能满足主承力结构要求的产品。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在解决了材料变形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后,中国生产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迅速成为中国航空力量的一项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
0
3D打印技术无所不能!据CNN报道,美国俄亥俄州一名男婴凯巴六周大的时候患支气管软化,气道被堵塞,病情严重。医生们随即利用3D打印机,用生物材料制作出一个夹板,在凯巴的气道中开辟了一个通道。现在18个月大的凯巴已能够自主呼吸。
3D打印机制作生物材料夹板挽救病危男婴
这是医学史上首宗3D打印器官成功移植的案例。在3D打印器官技术出现前,患者只能透过器官捐赠或是干细胞培育进行治疗。专家表示,这一病例说明再生技术已不再是科幻。
0
美国“太空制造”公司宣布,将于2014年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台3D打印机,供宇航员在轨生产零部件。届时,人类将首次实现在地球外制造物品,有望提升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
据美国媒体26日报道,美国“太空制造”公司将与美国航天局马歇尔航天中心合作,开展在零重力环境中的3D打印技术试验研究,并计划在明年8月利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货运飞船,将新研发的太空3D打印机送往国际空间站。
“太空制造”公司说,国际空间站现有的30%以上的备用部件都可由这台3D打印机制造。这台设备将使用聚合物和其他材料,利用挤压增量制造技术逐层制造物品。这将是通往未来的重要一步,可增加太空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不必从地球运输,可降低太空任务成本。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5年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个名为“增量生产设备”的太空打印设备,该设备不仅可“打印”物品,还能修理组件并升级硬件等。
马歇尔航天中心的3D打印项目负责人沃克海泽在声明中说,3D打印技术对美国航天局的太空探索任务来说至关重要。
0
3D打印作为即将到来的第3次工业革命,将深入我们的各个领域,势不可挡,看好
600765 30年。
0
不支持接动态链接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34780_23739.html#p=1
不支持接动态链接
[不支持接动态链接]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并投入多个国产航空科研项目的原型和产品制造中。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并且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传统的钛合金零件制造主要依靠铸造和锻造。其中铸造零件易于大尺寸制造,但重量较大且无法加工成精细的形状。锻造切削虽然精度较好,美国F-22战机主要承力部件便是大型铸造钛合金框。但是零件制造浪费严重,原料95%都会被作为废料切掉,而且锻造钛合金的尺寸受到严格限制:而激光3D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的成本仅130万元左右,其成本仅是传统工艺5%。更重要的是,许多复杂结构的钛合金构建可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节省工时,还提高材料强度。F-22的钛合金锻件如果使用中国的3D打印技术制造,在强度相当的情况下,重量最多可以减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