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我控制与决策
3年连续亏损会把投资者30年的投资计划缩短到3年,他们想淡出市场。
——肯尼斯?费希尔和迈尔?斯塔特曼
华尔街有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市场由两种感情驱动——恐惧与贪婪,本书也认为,投资者会被这两种情绪影响。按这两种感情行事不是明智之举。长期使投资者获益的决策通常是在不受强烈感情支配时做出的。实际上,投资者需要在选择即刻获益或未来获益之间进行终生斗争。许多决策需要权衡这二者。比如,“我是要现在读这一章还是晚点儿再说呢?”“我是买一套新立体声音响还是为未来投资呢?”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赫什?谢弗林(Hersh Shefrin)把这种自我控制问题描述为两个自我间的相互作用,这两个自我分别是为未来打算者和及时享乐者。后者希望立刻消费,不想拖延,也不想在无趣的工作上浪费时间;前者希望现在存款以后消费,并且愿意把无趣的工作立刻完成。欲望和意志力之间存在这种矛盾,因为人们受到着眼未来的理智思维和着眼短期的情感因素的影响。
幸运的是,人们认识到他们总是被薄弱的意志力所影响,从而做出一时冲动的决策。社会上有很多人需要提高自我控制力。常见的例子是节食者、酗酒者、毒品滥用者等。
短期还是长期
人们都愿意尽早得到报酬,尽量把无趣的工作推后,但是这种态度要视环境而定。看看下面的例子。如果2月1日那天问人们是想4月1日做7小时无聊的工作,还是4月15日那天做8小时同样的工作,人们会选择前者;但如果在4月1日这天问他们相同的问题,多数人会选择把工作拖到4月15日,即便如此,也意味着他们就要做更多的工作。如果决策制定牵扯到现在,人们往往选择拖延,即使这样的工作量比较大他们也在所不惜。
这种态度也会影响投资决策。例如,多数人宁可选择立刻得到50美元,也不会选择两年后得到100美元,这样等于放弃了41%的年收益。另一种情况是,在4年后得到50美元和6年后得到100美元两者之间,几乎没人选择前者,虽然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那个问题基本相同,只不过往后推迟可两年。人们似乎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不同,这导致他们的欲望很强而意志力很薄弱。
自我控制
多数人希望能实现自我控制,以做出能够长期获利的决策,但他们也认识到他们的欲望压过了意志力,因此人们用很多方法增强意志力。我把这些方法分为两组:拇指原则和环境控制原则。这些方法帮助人们减少欲望,增强意志力。
人们通过拇指法则控制自身行为。他们在意志力高涨、平心静气的时候理智地制定了这些原则。在感情和欲望高涨的时候,靠这些法则提醒自己如何发挥意志力的作用。看看以下这些一般性的原则:
?通过控制挥霍的欲望控制开销。
?为了不酗酒一滴酒不沾。
?退休人员不动用本金以控制开销。
?员工按照只存不花的原则存养老金。
?投资者按照高入低出的原则控制交易行为。
?投资者在熊市期间对市场要有远见,坚持到底。
人们还通过控制环境来增强意志力。常见的环境控制方法是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走或远离引起自我控制问题的场合。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节食人士的家里不要有饼干。
?赌徒不要去拉斯维加斯。
?常迟到的人把手表调快几分钟。
?赖床的人把闹钟放在房间的床对过扩迫使自己起床。
人们愿意为实现自我控制付出代价。例如,职业运动员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在很短的运动生涯期间实现的。在花完几百万美元以后,一些人穷困潦倒,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花钱的欲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运动员雇用了专人对自己的消费进行限制。
另一个例子是一般的吸烟者。多数吸烟者认识到他们不应该吸太多烟(或者根本不应该吸烟)。为了控制自己的吸烟量,许多人按包买烟。虽然按箱买要便宜得多,但控制吸烟量最简单的方法是限制自己拥有香烟的数量。虽然这个方法要昂贵一些,但吸烟者还是愿意多花些钱,通过控制周围环境增强意志力。
存款与自我控制
为退休存款很不容易,这需要自我控制力。1971年,51%的退休人员没有金融资产性收入,他们中只有22%的人投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上。多数退休人员在自己的收入高峰期都在即时消费的欲望前屈服了,在不得不为将来存款的时刻到来前,他们一直不停地花钱。
人们发现,从心理上来说,通过一次性收入存款比通过固定收入存款要容易。例如:两个人年收入都是25000美元,其中一个人12个月的薪水之和是25000美元,另一个人12个月的薪水之和是20000美元,但每年会得到一笔一次性奖金5000美元。假设两个人的开销相同,他们为退休的存款量应该相同,但是有奖金的那个人可能会存得更多。如果一个人有一次性收入(或者意外收入),他就能比较容易地把自己可支配收入储存起来,但通过月薪存款对自我控制力的要求更高,这就是日本的存款率要比美国高的原因。日本人的年终奖金占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如果对薪水自动扣除或对投资计划进行简单环境控制,存款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这也能解释人们为什么愿意给政府无息贷款。多数人终年超额纳税,在每年春天会获得退税。1996年,共有76%的个人纳税人超额纳税,超额总量为1170亿美元,他们放弃了一笔可观的利息。
人们能够很容易地调整扣缴税率而保留更多收入,但许多人喜欢超额纳税。在一项以132名MBA学员(假定他们有收入)为对象的实验中,132名学员中有43%的学员选择缴纳超过最低纳税额要求的税款。人们认识到,即使月收入增加了50美元,这些钱也可能被花掉,但它们可以通过超额纳税把这些钱节省下来。
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金帐户(IRA)计划
个人退休金账户(IRA)计划和401(k)养老金计划是两项存款革新,能帮助人们存款为将来投资,这两项计划易于执行,且有税收优惠。此外,它们对过早提款的严厉处罚刺激了人们存款的热情。多数投资IRA和401(k)计划的人第三年还会继续投资,就是说,他们形成的惯能增强存款意志力。
投资IRA计划无疑是明智的。IRA计划的利息收益和资本收益不需要每年都纳税,而是在退休后支取资金时再缴纳,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尽快把资金投入IRA,以尽快享受到税收优惠条件。
为了在2007纳税年得到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你应该在2007年1月1日将资金存入,但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自制力迫使自己在年初投资。税法规定,2008年4月15日前存入的资金也可算作是在2007年存入的。其实,多数投资IRA的纳税人都会等到2008年才为2007年的IRA计划存款,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最后期限进行自我控制。
投资401(k)计划也是明智之举。从401(k)计划开始以来,最让计划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是:如何让员工开始存款,因为他们总是拖延。决策越重要,人们就越容易拖延。不断的拖延把他们投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时间和投资资本都消耗掉了。
当公司在401(k)中为员工增加了选择后,问题更突出了。401(k)计划开始只有3~4个选择(一般为公司股票、货币市场、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但如今很多计划都有成百上千只不同的基金可供选择。选择增加会导致拖延行为更甚。为了帮助员工增强自我控制力,一些公司在录用员工时自动为其签署401(k)计划。用这种方法,即使员工在如何修改默认存款方式上举棋不定,他们仍然会进行投资。
自我控制与股利
传统金融学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难题:为什么个人对现金股利情有独钟?考虑到现金股利收入比资本收益的边缘税率高,这个问题就更让人迷惑了。
看看表10—1中的例子。投资者有1 000股,每股价值100美元,总价值100000美元。如果股利是1%,投资者能获得1 000美元股利,股票价格跌至每股99美元。此时1000股的总价值为99 000美元,因为投资支出了其价值的1%,股价的下跌量等于已付股息。如果投资者要交纳20%的所得税,他税后的收入只有800美元。总之,投资者最后的现金收益为800美元。股票总价值99000美元。
表10-1 现金股利与自制股利的对比
现金股利 自制股利
开始拥有的股票数量 1000 1000
每股初始价格 100 美元 100 美元
初始股票价值 100000 美元 100000 美元
每股股利 1 美元 0 美元
税前股利收入 1000 美元
出售10股所得股利
出售股票的税前收入 1000 美元
最终股票数 1000 美元 990 美元
每股价格 99 美元 100 美元
最终股票价值税 99000 美元 99000 美元
股利税(税率20%) 200 美元 0 美元
资本利得税(税率20%,盈利50%) 0 美元 100 美元
税后收入 800 美元 900 美元
现在看看另一种情况。假设股票不产生股利,投资者想要现金,他必须通过以每股100美元的价格出售10股的方式为自己创造股利,以获得1 000美元的收益,这叫做自制股利。投资者现在还剩990股,每股价值100美元,总价值99 000美元。如果出售的股票没有收益,投资者就不需要缴纳资本所得税,他仍然会获得1 000美元现金,所以说投资者自己创造股利对他来说比较有利。如果股票买入成本是每股50美元,资本收益税率为20%,就要纳税100美元,这时,投资者自己创造股利也比较有利。
希望使财富和现金流最大化的投资者应该通过自制股利取得收入,而不是通过现金股利,但人们偏爱现金股利,这种行为在传统金融学中被认为是不理智的,但可以通过投资者心理得到解释。
这些心理账户对很难进行自我控制的投资者作用特别大。一名退休人员认为她的财富应该比她自己存在的时间长,就是说,她想在辞世前一直有钱花。她可能受到挥霍心理的诱惑:所以她制定了一项拇指法则以增强自我控制力:永远不动本金。此法则能提醒人们避免过度开支,但也可能抑制增加收入的创造性思维,自制股利就是一例。
战胜偏差
本书讨论了许多偏差,这一部分提出了克服心理偏差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了解偏差
这是本书前一章的主旨,认识自身的偏差和其他偏差是避免这些偏差的重要一步。
策略二:明白投资的原因
许多投资者忽视了投资过程中的这一简单步骤,他们的投资目标理念很模糊。“我想要很多钱,退休后我可以周游列国”。“我想赚钱给孩子上大学用”。这都是消极模糊的目标。“我不想退休后穷困潦倒”。类似这种模糊的观念很难为投资提供指导,也不能帮助你避免会妨碍优秀决策的心理偏差。
设定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不要制定诸如“退休后去旅游”这样模糊的目标,要清楚你的目标意味着什么,它需要多少钱。例如:
退休后如果我每年出国旅行两次,至少需要每年收入75000美元。我的社会保障和退休金每年收入20000美元,因此我还需要55000美元的投资收入,80万美元投资就可以赚到这些钱。我想10年后退休。
具体目标有很多好处。例如,关注投资原因可以使你长期纵览全局,时时监测股票的走势,并明确你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
策略三:制定量化投资标准
量化投资标准能使你做决策时避免受情感、小道消息和其他 心理偏见的影响。这很重要,因为投资者对广告等引人注目的信息特别感兴趣。如果一只共同基金的广告宣传比其他基金多,投资者会向其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这种宣传的年均成本较高,因为广告要求从基金持有者身上收取12B-1费用,所以,如果投资者被广告中的基金所吸引而去购买这些基金,他们等于选择了与基金的业绩无关且较高的成本。
在购买股票或共同基金前,要将其特性与你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不合你的标准,就不要对其进行投资。
回头看看我们在第八章中讨论过的怀俄明州布法罗克朗代克投资俱乐部,它名列榜首的原因之一是只在可靠的调查报告基础上制定投资决策,它的标准使其不会成为心理偏差的牺牲品,而加利福尼亚投资俱乐部的失败部分原因是它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其决策过程导致最后在情感支配下做出决策。
即使使用量化标准,定性信息也是很重要的。有关企业管理质量或正在研发中的新产品的信息是很有用的。如果股票符合你的量化标准,你就应该进一步调查其定性因素了。
策略四:分散投资
你不太可能用第6章谈到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支持的方法进行分散投资,但是,如果你的头脑里有一些简单的多样化法则,你就会做很好。
? 通过购买多种类型的股票实施分散投资策略。购买15只不同
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分散投资效果,一只分散投资的共同基金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一个包含50只科技股票的投资组合并不就是分散的投资组合,一个包含5只共同科技基金的投资组合也不是。
? 尽量不持有自己所在公司的股票,你已经在你的公司中投入
了人力资本,就是说你的收入要靠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分散投资需要避免投资自己的公司。
? 投资债券。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应该包含债券或债券共同基
金。
这样的分散投资策略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严重的损失对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另外,分散投资还可以抵挡由于依恋或熟悉性思维造成的心理偏差。
策略五:控制投资环境
如果你在节食,你就应该对M&M糖果敬而远之,同样,如果你想克服投资心理偏差,就应该控制投资环境。
很多公司严格控制员工上网,以免他们工作分心,但还是有很多人在上班时间频繁地查看股票。控制环境需要限制能放大心理偏差的行为。这里有几种方法帮助你控制环境:
? 每月只查看一次股票,而不是每小时都看。这样可以避免以
下几种心理偏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行为反应;追求自豪避免懊悔的效应;挥霍赌场的钱。
? 每月的同一天交易一次。每个月选出—个日子,比如15日,
在这天进行买卖交易,这会帮你消除速度至上的错误观念。速度只有在你听到小道消息而急于购买股票时才重要,而买入后不久,股票价格常常就会下跌。另外,每月交易一次能帮你克服交易中的信心膨胀。
? 每年检查一次你的投资组合,看其与你的具体目标切合度如
何。查看投资组合时,一定要留心是否有现状偏差效应、赠与效应、代表性思维和熟悉性思维等心理偏差。你的投资组合中的每种证券都与你的投资目标相一致吗?它们足够分散吗?进行记录,这样你可以克服认知失调和其他记忆忆偏差。
其他拇指法则
虽然很多人都了解这些自助性概念,但他们仍然不能通过努力将其付诸实施,相反,他们试图通过简单的启发法(或称为拇指法则)勉强对付过去。用以下法则可使自己免受自身心理偏差的影响:
1、不要买价格低于每股5美元的股票。多数投资骗局都发生在
这些低价股票上。
2、聊天室和留言板不可当真,它们会使你信心过度膨胀,熟悉
性思维偏差放大,形成人为的社会共识。
3、在买入一只不符合你标准的股票前要记住:你不可能比市场
知道得更多。购买不符合你标准的股票说明你比其他人有信息优势。你确定自己拥有更多的信息吗?
4、努力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率。多数主动性交易发生的原因是期
望获得比他人更高的收益,这通常会导致心理偏差,最终的收益较低。但是,如同分散投资策略一样,获取市场平均收益率的策略都很成功,因为它能防止你的偏差。
5、每年反思自己投资中的心理偏差,这会增强本章提及的第一
个策略:了解心理偏差。
成功的投资不仅仅是对股票有充分的了解,实际上,了解自身也很重要。“渊博”的投资者常常失败,因为他们的心理偏差控制了他们的投资决策。本章讨论了自我控制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克服心理偏差的策略。
利用心理偏差
多数关于心理偏差的讨论(包括本书中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偏差是怎样成为投资者的难题的?它们如何被克服?但是通过重组投资流程,一些心理偏差可以用来帮助投资者。例如,在401(k)计划中,社会和心理影响会妨碍员工投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计划的程序来鼓励职工投资该计划,
现状偏差效应会导致员工制定退休计划决策时举棋不定。事实上,许多人拖延得太久,以至于他们没有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去。401(k)计划的自动注册政策不要求新员工亲自注册以参与这个计划,而是让员工自动注册、不想参与的人主动取消注册。想参与的员工们不会大费周章进行参与,他们的参与行为是自动的,而不愿意参与的人必须努力取消。401(k)存款计划的自动参与政策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了养老金计划中来,虽然多数人还停留在维持默认的存款水平和资产配置方案的地步。这个方法也存在一个问题:一些员工本来没有自动参与,但也参与了进来,另外,他们本来想投入更多资金并选择更积极的资产分配方案,而不只是选择拖欠货币市场基金,但他们会因为现状偏差效应的影响而维持拖欠默认设置,所以员工的自动参与政策帮助了很多人,但也会对一些人造成损害。
理查德?塞勒和肖莫?贝纳茨发明了一种四步法,他们称这种方法为SMT(Save More Tomorrow,“为未来存更多”的意思)法,这种方法可以克服数种心理偏差。他们建议还没投资401(k)计划的员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投资:第一,要求员工提前认同该计划,就是说决策不包含任何直接分歧;第二,计划伊始员工就要同意往养老金账户存款,并以很低的比例逐步增加存款量,例如2%,虽然员工感到他们存款的数量只有小幅增加,但毕竟开始存款了;第三,员工每次存款的数额小幅递增,直到最高水平;第四,员工可以随时退出计划。虽然员工退出的可能性很小,但这种权利能让他们更放心地加入计划。SMT要求员工提前很长时间做出决策,现状偏差效应随后发挥了正面作用,它使员工们不会退出计划。
这项计划在一家存款参与率较低的中型制造企业里得到了检验。该企业的315名员工的平均存款额只占他们收入的4.4%,企业要求他们增加5%的存入率,并向不同意缴纳这5%的员工提供了SMT计划以供参考。207人了解到了这个计划,其中162人同意参与,这些员工的平均存款率为3.5%。未参加SMT计划的153名员工有的未采取任何行动,有的一次性提高了存款率。没有接受SMT计划的员工平均存款率为5.3%。三次比率的提高使参与SMT计划的员工存款率从3.5%上升到了11.6%,那些没参加SMT计划的员工存款率从5.3%上升到了7.5%。SMT计划使员工的存款率大幅攀升,这对那些员工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开始为退休增加了存款;它对公司管理者们也是有利的,因为公司受美国劳工部反歧视条款的制约,条款规定:如果企业低收入员工的退休金缴费率很低,高收入员工的退休缴费比例将受到严格限制。
金融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设计更多方案,以帮助人们利用心理偏差制定优秀的投资决策,同时避免糟糕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