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怎么说呢,楼主的很有道理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病毒感染起初也是感冒发烧流鼻涕而已,但过两天就发展迅猛,在关键的第一二天里不及时就医,就会使病情严重。象前几年看新闻深圳一十多岁男孩,先是有点发烧,胃口不佳,父母也只是让休息,第二天才去社区医院看了看挂盐水,但第三天孩子就昏迷了,然后不幸抢救无效了。现在都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连续高烧三天而不去看病挂水的父母是很少很少的,这其实是一种赌博而已,赌自己孩子的免疫力强,如果孩子本身体制较差,那么你在家里观察的三天就是加重病情的转折点。我儿子小时候三个约的时候起初也是点小感冒,就吃点药,但压不住,过两天就成肺炎了。如果继续不当回事,那么就可能更严重。所以楼主的说法我内心是很支持的,也是明白的,也很想这样做。但不能盲目,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同样一个感冒人家不看可能好,而另一个可能恶化成脑炎什么的。所以还是慎重点好,我自己小时候也经常挂抗生素。现在快四十了,也没什么内脏被挂水损害的后遗症。实际上现在有些讲法究竟哪个是真理,谁也吃不准。
2
谢谢大家的参与,辛苦码这么多字也算有点价值,主贴写的比较匆忙,所以一些地方的描述上不够严谨,加之这主要基于自己及朋友(包括很多学医的)的认知范畴及经验,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大家取其可取之处,忽略糟粕部分吧。从一些回帖中也看到了很多跟自己没有小孩之前的想法类同的轨迹,但我要强调的就是随着人的认知范围的扩大,很多观念是在逐步变化的。[淘股吧]
这里对大家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观念做一个总结,算是结贴,时间有限,后面不再回复,写这个贴还因为每次到医院看到很多幼小的婴儿挂着输液瓶,但其精神状态明显很好,感觉心里特难受,一直想,为何中国就这么多输液的,真的是病夫之国?还是其它原因?看看中国抗生素的滥用程度就明白。
1. 这个贴的主要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小孩每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战胜一次外来病毒细菌的入侵,都是自身免疫系统的一个锻炼提升。如果每次一得病就慌不折路的靠药物保护起来,那么小孩的免疫系统就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样下去会导致小孩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不断容易生病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并不是说排斥就医,而是正确就医。这个正确依赖于你的认知,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那么应该学一些知识,原因主贴说了。
2. 关于高烧,再次强调高烧并不可怕,小孩生病的重要判断标准是精神状态,作为随时在小孩身边的父母,对于常见病,只要你稍微学点知识,其诊断准确度不亚于拥挤不堪的医院门诊几分钟的诊断准确度,这个已经不断得到身边不少朋友的验证。我认为现在医院拥挤不堪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都一个小孩,精贵的很,稍微一点病就要选大医院,选专家,弄得每天医生接诊病人数量众多,其实常见病那需要这么严阵以待。 这使得医生很难对病人进行充分的问询诊断,经常是几分钟了事,带来的后果就是使一些真正得到严重病的病人误诊或者因为等待而错过治疗时间。
关于高烧烧成脑瘫,这是错误的,脑瘫是因为脑膜炎等引起的,其表现症状之一也是高烧,所以高烧不是因,而是果。一般如果小孩高烧物理降温或吃退烧药无效,并且精神状态萎靡,那么需要引起警惕。而如果小孩烧一退,精神状态就转好,则不用太担心,我女儿的第一次幼儿急诊高烧就是这样。
这里把以前记录的女儿第一次发烧(幼儿急诊)与腹泻的经历复制在这儿供参考,第一次发烧主要是开始没有重视那本<<育儿百科>>这本书,如果开始就看,不会这么紧张,这本书对0-3岁阶段的小孩父母非常有帮助,我女儿的四次生病都在书中找到了详细的描述及应对措施,少了很多麻烦,完全价超所值,但其中的一些育儿理念可能稍显过时,所以看书学也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幼儿急诊==== 一般半岁过后的第一次发烧很大概率是这个。
这次女儿第一次高烧(8个月),因为第一次碰到,所以刚开始心里很慌,但考虑到中国的医疗环境和医生素质,如果随便送医院估计就是乱用药,给抗生素,对小家伙一点好处没有,同时发烧也是小孩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表现,所以就坚持在家观察。一开始我们都是以为感冒,但也没有随便给药,因为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自己恢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体温过高,体温不太高时采取物理降温(比如洗温水浴,温毛巾擦拭额头,颈等),当温度过高(>39度)时就喂退烧药降温,推荐泰诺林或者美林降温。这样持续发烧了两天,在我们都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小家伙不烧了,但胃口还是不好,还有点腹泻,我心里也嘀咕到底是不是感冒,到第四天给她洗澡的时候,发现身上长红疹,我们一开始还以为是药物反应,但想到已经停药2天了,不应该,所以就查阅《育儿百科》,根据书上的描述,发现原来豆豆不是感冒,而是得的是幼儿急疹,后悔当初没有仔细看书,不然就不会这么担心了。
通过这次经历,发现这本《育儿百科》真的是非常经典,书中描述跟我们实际对待豆豆的整个过程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几乎都完全一致。
附注:身边至少有不下10位家长的小孩得一样的病到医院按照输液抗生素治疗。
==============
===秋季腹泻====
昨天上午,豆豆突然出现了一次以前从没有过的剧烈呕吐,当时以为是吃了什么东西呛到了导致的呕吐,但到晚上,出现了第一次急性腹泻,呈喷水状,我们赶快查阅那本《育儿百科》,针对豆豆这个年龄段和豆豆的症状,基本上跟书上描述的“秋季腹泻”非常吻合--呕吐,腹泻,低烧。
然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发觉针对这种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的病毒没有特效药,我们主要做的就是预防豆豆因为持续剧烈腹泻导致严重脱水。其实针对一般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基本上只需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1. 防止脱水: 间歇性的喂少量水,同时补充电解盐防止身体内部电解质紊乱。
2. 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因为病毒产生的毒素破坏了肠道环境,可以喂双岐秆乳酸菌药片,比如金双歧。
3. 保护肠道粘膜:比如喂“思密达”。
电解盐液,金双歧,思密达一般药店都有卖,遵照说明书使用就是。
最主要就是判断是否脱水严重(可以通过检查体重下降幅度,皮肤的弹性,眼窝和囟门凹陷程度判断),如果严重脱水必须到医院打点滴,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因为输液对婴儿血管及心脏刺激很大,对轻、中度的脱水可以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人工喂养者应该在配奶时多加一倍水的方法来纠正。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或自制的糖盐水(500毫升水中加20g白糖、半啤酒瓶盖盐),大约保持2~3分钟、5~10毫升的速度,喂50~100毫升,3~4小时左右就可纠正。重度脱水者必须到医院做静脉补液。
小儿腹泻除了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会消耗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长期慢性腹泻因消耗增加可导致营养不良。
此外,腹泻时由于小肠粘直接影响水的吸收,又因肠腔内渗透压的改变,使血中的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这样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如果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机体还能代偿;若超过5%,则无法,机体将发生一系列功能率乱现象,这就是常说的脱水。根据水儿机体丢失水分的程度,将脱水可分为三度即轻、中、重度。
轻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5%9约每千克体体重50毫升)。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啼哭时沿有泪,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善良好,两眼窝稍有陷,
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
中度脱水:
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每个克体重50-100毫升)。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中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啼器时
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
重度脱水 :
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每千克体重100-120毫升),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
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当家长发现小儿因泻而生脱水时,首先庆让患儿口服补盐,并及时送患儿去医院诊治
========
3. 关于中医,从我的认知角度我认为中医的可取之处是其思想,有点类似哲学的味道吧,所以我想中药理论是否脱胎于哲学?但对于很多中药持保留态度,以前人类的认知范畴非常有限,对很多药物成分的作用是基于很表象的认识,就如同我上面说的认为蝉会治疗嗓子,因为其叫声嘹亮,但不知道蝉其实是通过翅膀发出声音而非嗓子。
以前也是很朦胧的觉得中医副作用小,治根,其实仔细想想,不是自己真的明白理解了这个,而是大家都这么说,自然就先入为主了。有了小孩后,很多朋友给我介绍所谓的偏方,我开始看了一些东东,包括《本朝纲目》对很多方子成分的描述,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大家如果有时间,并且有小孩的话,我认为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其实我认为这也很正常,人非圣人,在以前科技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把如此众多的处方成分分析清楚?真的像金庸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神仙? 练练还能刀枪不入。
医药是科学,来不得半点含糊,对于中医(药)医药企业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利用现代科学去分析验证先人留下来的处方是否真的有用,如果有用其有效成分是什么,副作用又是什么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医真正壮大走向世界,否则永远入不了国际上的医药级别。但现在的很多医药企业,明显的是短视行为,反正就是哪几种成分,弄来弄去,再加点西药成分就成了一种新药,然后以中西结合来迎合跟多人的口味,如果一个药物这么容易就出来了,那西药花这么多人力财力研究一种新药真有病啊。而看看中成药的说明书,几乎都是副作用尚不明确,药理也无,这不是做药的正确态度,你把副作用研究明了,别人至少有选择。这也是我为何强调就算是中药,也不要认为副作用小,可以乱吃,这是医药企业不花钱做药毒性测试而已,不代表没毒,前几天的六味地黄丸重金属超标事件并不是个案。
有人说中药做这种双盲,药毒性测试难,先不说难不难,就算难也要去做,这是药,不是其它的,岂能儿戏。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阿胶补血,我自己的认知也一直不太相信,从阿胶的成分就是胶质蛋白,除了增加血液粘度之外能提供那些造血成分?那么它从那里去补血,凭空生成? 此外增加血液粘度是好事还是坏事?还说要红糖跟阿胶同服?难道因为红糖像血就补血吗?糖的分解后就是葡萄糖元,如何补血?此外这个双盲验证总很容易吧,也不复杂,为何企业不去做?这里面太多利益了。 另一个白药止血,其实止血的根本原理是血小板的凝血作用,所以对于小创口压迫止血是最合理的,不要涂这些粉粉之类的,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是很多医生朋友告诉我的,如果不考虑二次污染,任何粉末状的东西都能降低出血,因为增加出血阻力了,但血液本身的凝固是人体自身。
2
楼主说的有点很对:中药搞什么液体化注射 将来要出大事
1
麻煩你看懂什么是双盲,再來評論,成不?
別瞎叫喚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1
书籍三天前到手了《定本育儿百科》日本作者:松田道雄。
作者怀着深深的爱,临床儿科30多年,1932年毕业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专业小儿科,
本书从1967初版年到最后1998年,一直在修订。1998年作者修订完驾鹤西去。
假如说,在市场混个十年经验就足以制胜。
那么作者从1932年到1998年,这66年的经验,凝聚成此书。
写的非常好,就跟排故手册一样。
从出生前到6岁,小孩的所有问题都列出。
孩子有什么问题了,对应的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能傻瓜式的绝佳育儿教材,哪怕父母是90后一代都没问题。
推荐给大家。
1
顶匪仔。
高烧39度以上4天,这个有点吓人,我们宝宝也一般都是物理降温。头贴退热贴,然后给他用温水擦身体,一般一个晚上就好。一般小 孩发烧都是晚上。但是超过39度,家里还是背点美林好,美林降效比较快,有没有副作用这个就不清楚了。一般39度下我都是物理降温。
对了,对于口腔溃疡这病,我倒是有个小秘方。不过南方估计不好找这个方子。就是北方晒好的柿饼,上面有白霜的那种,让小孩咬一个口,含在有溃疡的地方,两三天就好。这个方子我们小区里面好几个宝宝用过,都说好。
1
谢各位关注。 [淘股吧]
2019dufree,现在网络很发达,自己可稍微勤快点,很多事不能想当然。以前看到”因为蝉叫的响,所以就治嗓子“,”蝙蝠晚上看得见,就治眼睛“的论断很搞笑,蝉叫的响是靠翅膀,蝙蝠看得见是靠反射波。 香蕉通便不代表就加剧腹泻,依你的逻辑,吃流质食品也会加剧腹泻,都是稀的嘛。
华依, 参考下面看是否有用,详细的可看看http://www.hxmyw.net/video.asp?spid=4744,我觉得讲得在理
咳嗽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同的疾病表现不同的规律。比如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这些孩子的咳嗽就比较有特点。白天没什么明显的症状,到了晚上特别是凌晨的时候尤为严重,到了第二天早上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但是过了上午就好了,白天一天都没事。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在运动后,哭一哭,闹一闹,咳嗽几声,这是我们厦门市的孩子咳嗽最常出现的情况。这就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很多都是由感冒诱发的。有些是因为一次着凉或者对某些花粉过敏等引起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再吃抗生素,可以说我们的哮喘专科门诊,90%的孩子都不需要用抗生素,大部分都能痊愈。还有一种咳嗽就是和鼻子有关了。有些孩子在感冒的时候鼻塞,流脓鼻涕,咳嗽老是好不了。这种病症我们叫鼻后滴漏综合症现在叫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这种孩子通常都会有鼻窦炎的症状,或腺样体增生的症状。腺样体和我们的扁桃体一样,嘴巴张开有个扁桃体。在鼻子后面也有个腺样体,因为感冒炎症刺激,引起增生肿大,把鼻道堵住,鼻涕往外流不出,所以只能往回倒流。流到气管就会导致咳嗽,所以这种情况呢我们叫上气道咳嗽综合症。这也是由鼻子的问题引起的咳嗽。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就建议用一个疗程的抗生素,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抗生素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能经常用,但是孩子一感冒的时候就马上用它,等用药后好了点就马上停药,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耐药。抗生素我们要慎用,一但选择了就要用足疗程,不能说等烧退了就马上停了。原本你发病的时候体内有一万颗细菌,吃了两天药,杀死了一些细菌,还剩下几千个细菌。这些细菌能躲避你两天抗生素的打击,就容易产生抗药性,下次再吃药就没有效果了。所以说,你一旦选择了抗生素,就要用足疗程,把细菌都消灭,不留后患,这样才能把病彻底治好。
1
无油干顶~~
1
楼主做善事,赞以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