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分布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889个县(市、旗、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占80%。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以上,相当于13个河北省或近于内蒙、新疆两个自治区国土总面积,远远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加快全国荒漠化治理进程,从根本上改变荒漠化生态系统,必须在选择抗旱、耐瘠品种和抗旱造林技术上有新突破。
畜牧饲料供应。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关系到畜牧业能否稳定、优质、高产和高速度发展的关键。中国的草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9%,由于近年来草原不断发生退化和沙化,目前这些草场无论在质量、产量、面积和种类多样化上,已不能适应我国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中国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当前饲料原料结构中,粮食占52%左右,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5%,用于畜牧业的粮食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草地资源极其丰富,草地可利用面积330万公顷,而我国目前栽培饲草的面积仅占 饲草总面积的5%,生产的肉类中也仅有5%是由牧草转化而来,我国单位面积所提供的畜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远,还不及美国同类草地产值的二十分之一。目前草原严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30%,南方草山草坡有10亿亩,利用率很低,可见我国草地的生产潜力巨大。对于退化或严重退化无法复草的草场,应在不改变草场用途的前题下,改种饲料草为栽植耐旱、耐贫瘠的饲料树并行。改良退化草场,发展草食动物,走草原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我国草地资源极其丰富,草地面积近4亿公顷,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1%,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2.4%,仅次于澳大利亚。草地可利用面积330万公顷,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 %,是农田的2.2倍。但单位面积所提供的畜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还不及美国同类草地产值的二十分之一。可见,我国草地的生产潜力巨大,草地是中国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产值和产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草食家畜发展的主要症结,一是我国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4亿公顷草原草坡中,有50%以上严重沙化、退化,草地面积持续减小,质量和载畜量急剧下降。二是草场饱和或超载,使草地缺少休养生息,恢复和再生的机会。三是保护、改造和开发手段缺乏科学的方法。据调查,有的草场已连续十余年飞播或直播种草,由于草场干旱、鼠害严重,播撒的草种无法萌芽生根,成为草原鼠的粮食。
我国种草养畜起步晚,目前全国栽培饲草的面积仅占饲草总面积的5%,生产的肉类中也仅有5%是由牧草转化而来。但我国种植饲草的土地资源丰富,草场是中国建设优良饲料基地,由自然资源向畜牧产业转化的优势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改造技术手段和适宜的开发品种,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赶超畜牧强国的根本措施和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治本之策。
新世纪防风治沙、畜牧饲料、恢复草场(自 然植被)、人工草网是生态恢复治理的重要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