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幸福中国-- 新型城镇化建设

12-11-09 10:49 7405次浏览
ITCV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十八大报告吹响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号角。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即可实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换挡前行 内生动力充沛

  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这意味着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具体目标。要实现上述GDP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年均GDP增速在7%左右即可。在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超高速增长之后,未来7%的年均增长目标意味着经济正进入新的次高速增长阶段,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人均收入目标确定为翻一番,则意味着未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将加大。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略低于GDP增长的,未来要加大改革力度,确保与GDP保持一致增长。

  “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一目标既宏伟,也切实可行。”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

  滕泰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没有消失。过去有观点认为,从总需求角度而言,中国的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他指出,从供给面看,五方面因素决定了我国经济具备长期增长的动力:一是人口活力;二是储蓄资本丰富;三是制度改革有较大空间;四是资源投入可持续;五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具备空间。

  滕泰以人口因素为例指出,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农村人均GDP与城市人均GDP之比能够测算出,每一个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对GDP的贡献增加5倍。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0%,未来还有2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空间,其对经济的撬动效应可想而知。当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和建设的配套。

  城镇化走向前台 结构调整全面展开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刘元春表示,在下一阶段,城镇化被推向前台,成为开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引擎。在新的战略期,城镇化在内涵、发展方式和规模上都将有较大变化,从产业布局、福利体系建设、生活模式上都要以达到小康为目标。首先,城镇化将更重“质量”而非“速度”,年均城镇化速度会降下来;其次,未来在进一步引导农民工进城的同时,着力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消除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第三,此前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牵引式就业为主要方式,而未来则要以城镇化为引擎,促进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第四,要协调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边关系,不是将农村搬空,而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新农村建设,使其在社会管理、生产方式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倪鹏飞认为,推进城镇化应摆脱以土地为核心的粗放型扩张模式,以人为核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并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使农村人口在城市消费成为可能,进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倪鹏飞说,农村人口在创造大量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收入的同时,也需要消费。这些涉及市民生存发展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在城市服务业中,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将成为发展的重点行业。

  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刘元春认为,经济结构调整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成为了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将通过改变政府主导模式,从战略高度全方位地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如扩大内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等各方面都是未来调结构的重点。

  滕泰表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停留在老的产业里打转。过去钢铁等产业已经产能严重过剩,不能再在这些行业扩大生产造成更严重的过剩。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应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这类不受资源约束的“软财富”行业。

  报告还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此,滕泰认为,过去20年,对外开放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开放是建立在鼓励出口、强调贸易顺差的基础之上。下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是要从鼓励出口转向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强调出口和进口并重,维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吸收外资既要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财政政策将更积极 货币政策料保持中性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新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国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也会发生改变。

  “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关注供给。过去在总需求管理的模式下,出现了宏观经济一松就热、一紧就死的两难局面。”滕泰称,“政策应刺激有效供给、增加新供给,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解放生产力,比如破除垄断、放松管制、鼓励资本民营化、从结构性减税转向大规模减税等等。”

  刘元春认为,报告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体现了未来宏观调控将更着眼于中长期,配合战略性发展目标,而对经济短期回落的忍耐度在提高。具体到调控政策方面,由于明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依然不够乐观,因此可以预期,未来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发挥其对结构调整的精准调控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出于对通胀反弹和存量流动性的担忧,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定位,而非全面宽松,只是会进行更加积极的操作,比如提升货币增速和信贷节奏等。 .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4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元方

12-11-09 11:56

0
“我市第一批中心村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纷纷出台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或实施意见,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并且拿出3000万元到6000万元不等的专项配套资金作为“后勤保障”。
  
  
    “按照计划,肥西县财政将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美好乡村。此外,我们把美好乡村建设与招商引资项目相结合加快推进,今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到5亿元。”肥西县农委负责人称。
  
    据市农委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开始,合肥市计划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力争到2016年全市60%以上的中心村、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ITCV

12-11-09 11:12

0
安徽省目前正在加快城镇化建设
  安徽省城镇空间的总体布局是“二线三片”:“二线”是皖江城镇带和京沪铁路城镇带。以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市为重点,以长江为纽带的皖江城镇带,是安徽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最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以蚌埠、淮北、宿州、淮南、滁州等市为重点,以京沪铁路和合徐高速公路为依托的京沪铁路城镇带,是安徽城镇化水平较高和较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三片”是皖中城镇群、皖西北城镇群和黄山旅游城镇群。皖中城镇群以合肥市为中心,六安、巢湖市为次中心,以放射状铁路、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和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皖西北城镇群以阜阳、亳州市为重点,以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是安徽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黄山旅游城镇群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中心。
  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安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城镇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等。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