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姜夔的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0
@为天下正 谢谢兄的指点
小弟更觉得,除了韵味,意境似乎也很重要
他们能寥寥数笔 写出感受 或引令读者共鸣,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得不感叹文字的魅力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是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有点悲伤
我见青山那两句,
我心情超靓的时候喜欢写在QQ签名上
呵呵,我觉得丧失了好多发现美好的能力,
0
0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用古音读,才显原词风韵。。
叶,古读“社”
雪,古读“洗我”
夕,古读“宵”
这就前后押韵了。
0
油。
0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0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0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
我也很喜欢辛弃疾那首《 贺新郎》,真有同感,不过感到有点悲伤。我认识这首词,是李敖到访大陆是媒体采访他妹是引用的一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还是比较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