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不动,拉不动,压不垮,挤不着,摇不散[淘股吧]
王建业
近来有不少拳友问我什么是 “推不动,拉不动,压不垮,挤不着,摇不散”?其实这是太极拳中阴的功夫,是太极拳稳似劲松的具体表现。原地一站,对方大力推来,是阳刚的表现,我若用刚以暴制暴那不是太极拳所追求的。练好了太极拳,其身体骨架是健康的表现,经得起别人的折腾,愉快的折腾能得到桩架的稳定性,能够承接大的推力而不动步,有了沉劲像山一样稳,上虚下实,有了稳定性,才有太极十三势之“定”,推手时才有自信心。太极的桩架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太极拳软如锦锻是能够做到的,干万不要死顶硬抗,中轴要竖正,脊柱柔软而有弹性,膝坚实有力,能够立地生根,守中用中,能够接地气,借大地的能量,才是真的松下来了。
1、推不动:施力者推我的腹以上,颈以下任何部位,使他的着力点与我之接地点贯穿,其力通过该处进入我身,我全身放松,此力不在我体内停留,我身体仅起传递作用,使该力通过脚跟传入大地,我之两脚不动步,此式是“内功训练之对劲法”的应用,推我身体如同推大地,俗称“推不动”,“接地气”,“过电”。要求练好桩功,打通任脉,通过身体的构架把对方攻你的劲传递到脚后跟,再通过大地的反坐力传到脚后跟发出反弹之力作用到对方身上。“推不动”表面看起来是顶,其实不是顶,是一种弹性的接触。掌握了“推不动”的功夫,身材比你高大,生猛后生之力推来,你才会心闲神定,化之于无形。掌握了推不动的功夫,当你知道自己“通了”,就真的“松”了。不然还是没有“松”,“通”是一个很实在的感觉,得到了就知道,已表示你的太极拳有根了。
2、拉不动:施力者推我不动步时,会改变推力的方向,两手拉我的肩、脖、臂等部位。一些初学者或顶力较大者,因自己的顶力比推者的力还要大,看似也推不动,但这个推力突然改变方向变为拉力时,借对方的惯性很容易将其向前拉动步。这表明受力者还没有真正掌握“推不动”的功夫。对手拉我时,我背要拔长,脊柱拉长柔软而有弹性,督脉要打通,我之传力方向是从接触处传到前脚入地而去。
3、压不垮:施力者从上向下压,我中轴要竖正,头虚灵顶劲,正气浩然,顶天立地,膝坚实有力,两腿有弹性,将其来力传入大地,能立木承干斤压之不垮。
4、挤不着:也叫“推不着”。施力者在我身上用不出力,或作用力不大,推不实在,推不到着力点,接触点都通过身体进行了走化,化解时我两脚也不动步。练拳得法后,身体像一个球体,能心气下降,气沉丹田,骨升肉降,骨肉分离,含胸拔背,松腰转胯,气能鼓荡,神能內敛,对手之挤劲、推劲看似在我身上,其接触点随其来力变化,沾就是走,走就是沾,如水上按葫芦,不容易使上劲,其劲推不实在,别人即便是发出一个劲,我也能够把这个劲吞掉。或者稍微吞进一点,身高力猛者纵有干斤之力叫他仅能用出几斤力来或用不出力来,随时随地断其根,使其两脚打滑借不了地的反作力,真个叫英雄无用武之地。“推不着”是太极的本来面貌。这也是很多太极高手追求的“空空如也”、“摸不着对方的劲路,掌握了“推不着”的功夫,是表示你的太极拳有“虚无”了。
5、 摇不散:施力者扶着我之肩,腰,胯,臂等部位,左摇右晃,又推又拉又摇,我沾粘连随,不动步化解。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抜起一棵大树,须挖掉树干周围的泥土,斩断须根,左右摇晃,这样较容易拔起大树。经过“摇不散”的训练,者脚下之根更活,更加根深蒂固,腰更松活,久之上更虚无,下更稳沉,成“不倒翁”。
用语言解释我只能讲到这些了,如若还不明白,只能用肢体语言解释,来我这里亲身体会了。
1
我不想 批判 或者 否定 太极 . 再怎么样也算是我们民族特有的..
但我想问你们这些 练 太极的 你们练 太极 本意和初衷 是 什么??? 先问问自己的 内心吧. 各位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1
大力士施力于旋转的球体,陈相当于球体,只要不被作用于球的中心点上,这个施加的力就被球的旋转分散了,陈就可以保持不被推动,这个实现的技巧就是在大力士每次施力的时候,陈通过推拉对方的双肘,瞬间旋转身体的受力点,一气呵成完成转化的。因为每次无法作用到球的重心,所以,大力士就很别扭,刚想全力推出,但是发现要失重了只能收力再来,大致的过程就是这些。
1
大力士没能推得动陈小旺,如果说原因,排除作假的话,核心就在于陈通过身体的局部旋转,来改变受力点,使得大力士无法真正的施力,也就是彼此接触的地方是个不稳定状态,大力士有力使不上,好比是将力量作用于一个在空中漂浮之物上,这样十分力也就实际是三分力,转化的好,根本就无从施力。于此有个更加夸张的传说,就是鸟落在手心居然飞不起来了,原因是蹬地起飞的瞬间,局部踏空,没有了支点。[淘股吧]
虽然理论上就是上述,但实际操作时,不排除有一定的演出成分,因为这种局部旋转转化施力的能力,对于体重或者整力比较弱的人容易做到,对于这个大力士的身量和整力,未必好用。实用中更多的是用接触点加上腰部的运动完成,说到有作秀的成分,是为了让这个表演更好看,突出陈的功力,采用了局部化解施力的做法,是不完全符合太极的应用原则的。这样做有神话陈的潜在目的。
1
瑕不掩瑜,操纵的只是较量的结果,千术和魔术并没有被操纵。我看完后也觉得是故意平局,但是谁赢谁输还是平局并不重要,我只觉得看到的魔术和千术都非常精彩,2个人都是有功夫的。[淘股吧]
只是如果连魔术和千术都能够被大家认同有功夫,为什么太极拳就不是呢?如果你怀疑和大力士的对决,那么前面的视频中还有和柔道选手的较量呢?就算你也认为是假的,那还有单腿站立让人推的呢?要知道陈小旺在全世界各地都表演过单腿站立让人推,有的人还是功夫高手,都推不倒,难道都是假的吗?世界各地都有陈小旺的托吗?
陈小旺在向全世界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开始时候大家也都不信,如果不露出真功夫,外国人怎么能相信你慢悠悠的太极拳还能有功夫?所以单腿站立让人推,是陈小旺惯用的表演和推广方式。不这样,别人又怎么能信服呢?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1
太极道-拳异同论[淘股吧]
说起太极拳,几首誉传妇孺,尽人皆知。近年来更名传海外,为外国人所青睐。然若说到太极门,则除大宗传承之道者外,许多人只是但闻其名而已。其内涵则大都无 缘得识。太极门与太极拳,同称太极,则两者间似乎应该有着某种联系。那么中国现行之太极拳与道家太极门是否同一门修为,还是各各不同呢?
这得从两者的关系及成因说起。
据道家太极门历代传承称,谓后世所传之太极拳式,原本系道家太极门九宫太极手外架,纯属外架之传承,则修为即由无为而落入有为,复由内功而落入外功,再由养修而落入武功的一种衍变。究其源,此事咎在明季太极门传人张三丰。
张氏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接受,更且内功高妙,列为道家五秘之首,一时间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性颖悟,禀性仁慈,并勤于修为之 传人,因而去难就易,去秘就明,仅单以太极门初修之入门法架九宫太极手之发功时所发出的部分外架姿式去传人效颦。希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动架,能以 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绵静幽微之中去体验,去带动内气,内气一动,自必气引动架,不动自动,不式自式而不劳人为动作,从而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动。这 里,太极拳之传,虽初学者多只能依样葫芦,但若根器较好,脉气敏感者,便可于这些轻柔匀缓,不用后天拙力之太极动式中,逐渐感知 及动式中之静力,复从静力之中而觉知内劲,再由劲路而悟得内运之气脉,一旦悟觉,内气自然因之发动,外动架势便会由人为失主,人为动作而转为自然发架,这 样也就会从外动有为而逆返入太极门的内动无为。这也便是张三丰祖师当年所以要变太极门传承之无为法为有为法之不得已之初衷!
若根器迷钝之人,但知着形于有象外架,乃长著有为动式之中,纵然架势姣好,翩舞动人,亦终是木伶动作,难入太极动静之本来,自然亦万难入得法门而归太极。虽 然,架式传人,能希以外架而带动内气,诚是不多,也少见有因外架而转入真动,由悟太极而寻师归宗者,但柔匀缓和之太极外架,即或是效颦,其功效也较一般以力为事之武功内功为高,确是远胜易筋经、五禽戏等法多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凡所中外武术拳路,无一法而如太极,无一拳而不用后天形力之根本原因。
呜 呼!数百年来,太极拳何以而名“太极”?太极拳何以独异于其他中华武术拳路?人们已焉不察,而太极拳之人更是比比皆是,但能从外架而逆返内修者又有几 人?武林拳谚云:“三年少林走天下,十年太极不出师!”这不就因诀法有变而导致之变衍滞碍么?鉴此可知,今天流行之太极拳,仅是变法后之九宫太极手之立式 外架(还有坐式、卧式等动架),且已是一种人为编排之有为套路,一种偏于武技,炼身之武功拳架,与当年张三丰祖师之本传九宫太极架,自已不能同日而语。
1
九宫太极手[淘股吧]
九宫太极手是道家太极门逆修之第九阶功行,可驱病、强身,只要认真修练,可以脱胎换骨。我道家传人把九宫太极架的外架动作传给后世,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太极拳,其内涵也已变为技击强身为主,但现行太极推手和散打,还不具有道家九宫太极手的传统技击内涵。
九宫太极手的训练方法也非常的特别:
l、气,先训练静的能力,最终使身体极端敏感,以至身体能感觉到周围空气都很重而且是实在的,当对手进到身体范围的某个距离时,能根据周围空气的变动来判断对手的动作,当回击时,也能利用周围空气加强力量;
2、柔和轻,你的身体为什么感觉重,因为气血不能通过你的经络,如果气脉打通,你会觉得很轻很软,而你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反而变重了,这就是相对!九宫太极手要求身体敏感到闭眼后,一片羽毛飞到身体上,身体也能马上感觉到,并顺应它飘落的方向转动泄劲,所以才能羽毛都无法粘身,身体如此敏感后就能察觉到自己和对手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做到知己知彼;
3、空,如果在黑暗中踩到一个坑,你将伤害踝关节或摔倒,因为你以为那里是实的,尽管这个坑很浅,同样,你认为对手身体某个部位是实的,并打击它,但实际上那里是空的,你就很容易伤害到自己失去平衡,实际上是你自身的力量伤害了自己,用力越大自身伤害就越大,当你能感觉到对方身体肌肉气机的运动后,你就能轻易地粘住对手,让对手有力无处使,因为你已经空了,你就是太极的精髓。
方法很简单,不过练起来很单调乏味。坚持要学我们就要练无极桩。
无极桩将训练你如何自然站立,如何释放和松弛你身体的九个部位和三个精神部位,道门称三弛九松。
传统九宫手中,放松紧张的肌肉为第一度松弛,放松整个身体和头脑为二度松弛,像第二度松弛中要求放松眼皮,因为人眼皮不停地眨动,从而一直是紧张的,放松这些肌肉后,它们反而显得不舒服,总是尽力想回到以前熟悉的紧张状态。当身体真正达到三弛九松后,你身体的轴心点会和天地气场连成一线,做到动如抽丝,气若车轮,腰似车轴,这时你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三才桩的练。
练三才桩你会感觉到身体里有一种力在带着你运动,如果你自然而然地随着力“运动”,你的整个动作都会变成圆形,没有任何棱角,这在普通太极拳中是很难达到的上乘功夫。而九宫手是自然的,是由内气带动外架的自发太极架,它更柔更松,气感更强,更容易出功夫。一般太极拳则希望由外架之动作来带动内气的运作,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注意了手,又忽略了臂,左手成圆了,右手动作又变形了,这就是人为运动的缺点,也是为何练一般太极拳很难练出特别功夫的根源。拳谚有“十年太极不出师”的说法,就因为它把本来无为自然、由内而外的九宫太极手演变成了有为有形从外到内的太极拳,绕了一个大圈。
三才桩有天、地、人三个桩法,而后再练五行桩,又分金、木、水、火、土五个桩法,由其生杀相生相克结合,再产生各种变架,共九九八十一个动作,称九宫太极拳。无极为根,生气;三才是本,行气通脉;五行是用,实战击技;三才五行,共九个桩法,故称九宫。
应很多同好的要求和大家讲一点九宫架的东西,九宫架是道家太极门由十到一逆修的第九阶修为,道门叫九宫太极架,第九阶也分柔道和刚道,柔就是九宫架,刚就是八卦神力手,九宫架分前三伪,中三转,后三纯,是由内气带动外架无欲无为产生的气架,和太极拳不同的是太极拳是通过外架来带动内气,而九宫架是由内气来带动外架,所以也叫九宫真境,他的练法需要由道入手,和现行太极拳的差别很大,是现行太极拳的前身,当然老师也有开过太极武道班,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只求养身而不是好武之人,也因为练法枯燥耗时没有十年纯功是不能得其三味的,所以高手难遇啊
本人才粗学浅不敢为人师同好交流互相学,九宫太极手本是太极门道行,一般老师不主张学生停留在九宫架,因九宫属道行入门功行,无为法讲得法而不住法,自然而然自得天然,如住法而恋法,就像过河而不弃舟一样,以后的八七六……住小法舍本来,不求大道,为法执,执法而不生法,不得根本,九宫手和禅宗的御敌法决有异曲同工之妙,功成后身轻如羽任你力拔山河来我身如羽随风摆!
注:以上全部来自网络,未改一字。
关于九宫真境,本人犹如山禽话海,夏虫语冰,不入其境,怎敢置喙!
纸上得来终是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1
平常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画大圈健身性质,打得好的会是大圈化小圈,小圈化角,随意发劲。还有拳诀,大多练太极拳的都不知道,所以练两年后不长功。真正的太极拳绝对是近身肉搏的顶级功夫。
1
大力士,都不去尝试一下从下往上推,输在智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1
拔河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