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别让孩子毁在无知的中药治疗中

12-10-12 12:10 23389次浏览
酷蚂蚁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前两天开会,碰到一个同事,心事重重的样子,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孩子才1岁多,脖子上却长了个很大的囊肿,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还需要找熟人,否则根本排不上队。想想一岁多的孩子,却要经受这样的痛苦,在同情的同时,我忍不住问了几句“你的孩子是不是之前发烧过?是不是发烧后输液了?是不是那次发烧后开始长囊肿的?”得到的答案与我猜想的一样。

  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内部充满液体的囊肿其实是由于某种炎性反应而产生的,虽不是什么大病,但1岁的孩子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炎性反应呢?
打开淘股吧APP
25
评论(27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何人说

12-10-13 15:49

0
殊途同归,中西医估计可以找到相通点,厚此薄彼没必要。
医生的水平与社会的潜规则则是另外的问题了。
acrosser

12-10-13 15:38

0
建议楼主请股天乐改下这个帖的标题,会误导很多人的。
中医思维,用的好的话,是非常好的东西。它的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的东西,远胜目前官方西医主流的水平。
弯月

12-10-13 15:08

0
我只想知道你同事孩子脖子上的囊肿是哪里??

曾经我一个亲戚的小孩,才满月,脖子上一个大疙瘩,在耳朵下方脖子中间的位置

当时去医院各种点滴,怀疑是先天性斜颈吧,怀疑是白血病吧吧,从小孩子的大腿根抽血,各种折腾,最后还是不好

最后带孩子出院,找到一个祖传治疗疖子的地方,三贴膏药下去,流出很多的脓,然后就好了

奇怪吧,现在这个小孩非常好,只是脖子那里有个小小的疤痕,因为当时是在是囊肿太大。
fuqiyunqi1

12-10-13 14:09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中医的历史用你考证吗?在西医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古人治病的方法不就是中医吗?
zywywz

12-10-13 13:48

0
引用:.....儿子7岁了,也是扁桃体大,经常发炎打针.真是烦啊? 我们在东莞,....

....................................................本人小時候也是得了這東西,都是打針食藥,9歲時看過剛新复刊的“羊城晚報”的報導,用好的紅茶泡水一杯,等冷後加一艮蜜糖,每天或隔天喝一次,現時5張就到,都很少再發了.

你兒子的才7歲,現時多喝魚腥草,或去荒地找白花菜,就只用水燒開放白花菜,滾2分鐘,放涼後食就是。會比較快好,假如是病毒性的話,無辦法,現時無魚腥草的針打了,只能用西藥先壓下去,再用白花菜清掉,

以上是本人的做法,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只供參考!!!!!!!!!!!!!!!!
zywywz

12-10-13 13:36

0
很好的對話和辯論,   

本人不是醫生.............說說......探討一下問題........

看來對中醫和西醫的認知確有很大不同,
各地方用中藥都有很多的不同,
說西醫好的用西藥的,知道西藥的現在的生產過程嗎?
西藥留在人體內的時間多長?知道嗎?
苯---是西藥的常用品,原本是工業上用的,但現時用在西藥上對人體好嗎?為什麼西藥會留存在人的身體內這麼長時間?
666是比較早用的農藥,現時已經不准用,666的成分就是苯,這個讀過中學的都知道。
那為啥苯就可以用在藥上?
中藥---已經在前提說出:是藥三分毒。
西藥---是科技,西醫是開刀,但人體是可以任意切割的嗎?有多少可以切掉呢?切掉後會重生嗎?
比較早的奎寧是中藥還是西藥呢?
說中藥醫病慢的,知道中藥在用好用准時會慢嗎?
望,問,聞,切。。。。。現時有多少醫生懂呢?起碼切脈要8~10分鐘,有多少人去看病時醫生給你把脈這麼長時間呢?

.................................還有很多疑問.......................................?
将军星

12-10-13 13:3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请问你在哪阿? 我儿子7岁了,也是扁桃体大,经常发炎打针.真是烦啊? 我们在东莞,可以多分享些吗?@信用卡
goodrich99

12-10-13 13:08

0
各民族形形色色的“传统医学”流传至今未见衰亡、尚不能被西方近代医学所取代的----只有中国医学

就世界范围而论,各地区的不同民族,在早期都是独立发展的,不同的生存条件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系统。但由于这些民族都必须经历某些相似的历史阶段,所以在早期,文化上的相同远远多于不同。大家都根据太阳建立了年的概念,也都有极相类似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乃至以象形为共同特点的各种文字。
 
  就医学发展而言,从原始本能到经验医学的全过程,基本可以说是一致的,各民族都不乏掌握草药用法之人,也都有心灵手巧的外科医生。此后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各民族建立起了形形色色的“传统医学”,但流传至今未见衰亡、尚不能被西方近代医学所取代的,大概只有中国医学。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医学并非简单的经验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理论分析处理从未见过的病症,这是经验医学难于做到的。即使是屡见不鲜的常见病,正确的中医治法也是从分析辨证入手,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的经验。
 
  中医理论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然而,“神农”、“黄帝”都是上古之人,或者说,他们在传说中是人和神之间的混合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神话传说是唯一可以记载历史的手段。零碎的经验医疗实践经验,如果不通过个人的总结,不会形成理论化的医学。不管个人的成就如何需要客观的因素,任何一种划时代的创见,从实践经验向理论的飞跃,终究要通过个人来完成,这种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如果说经验医学的发展有赖于人的智慧,那么体系化的形成就非需要“英雄人物”不可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这样的人,医学也不例外。没有他们,医学只能有量的发展(例如历代本草药物的总结、方书的扩展),难于出现质的变化。
 
  中医的五行学说概念并非医学独有,而是一种社会的哲学思想,当其被引入医学后,就出现了病因、病理、药物、治则诸方面浑然一体的高度概括,以及相互间纵向的联系。这种理论化的进步,只能归功于那些未受分工限制、博学多闻、敏于思维、能够融汇贯通的杰出人物。有关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还要涉及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学说。对于这种迄今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证实的人体联络系统,过去一般解释为源于临床实践观察;经络的发现,和针刺术的发展相关联。然而临床实践观察乃是世界医学所共通,原始的针刺、放血、按摩、热熨等治疗手段也同样广泛地应用于东西方诸国,如果是上述理由导致了经络的发现,这一学说就应普遍出现于世界各地,而实际情况却是唯有中国。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的出土,也显示了针刺方法并不是产生于经脉学说之前。因此只有认为经络的发现导致了针刺术的发展,才能解释为什么原始的针刺技术唯独在中国能够得到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治疗技术。
 
  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在西方世界,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确立了以四元素为主导思想的理论体系,经古罗马的盖仑(公元129一199)的发挥,一直控制着西方医学界,文艺复兴后才被近代医学所取代。而近代医学的庞大体系又是以维萨里(公元1514-1564)的解剖学为基石而逐渐发展起来。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奠基完成于汉代,此后基本沿袭未见本质的改变。但是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经验医学的终结。经验始终是第一性的,并不断地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出现,成为医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各种理论还必须接受经验的检验,许多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渐而销声匿迹;另一方面,新的经验积累又促使智者将其总结归纳上升成为理论。医学,恰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goodrich99

12-10-13 13:00

0
支气管哮喘
-------------------------------------------------------------------------------
 
  【概述】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前开始发病者居多;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哮喘发作时能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良好。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证”范畴。 

  【病因病理】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乃宿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诱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要点】
  1.哮喘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喉痒、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迅即引起发作。
  2.典型发作常在夜间发生,病人突感胸闷窒息,迅速发生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哮鸣,张口抬肩,喉中痰鸣有声,咳嗽等。
  3.哮喘发作时,胸部多较饱满,叩诊有过清音;
  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长期哮喘发作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时,则在缓解后也听到干湿??音;并发肺气肿时,就有肺气肿的体征。
  4.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粗或透亮度增高。 

  【辩证分型】
  1.寒哮(寒痰伏肺)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隔满门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香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候分析: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见胸隔满间如塞,咳反不甚而咯痰量少;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而喜热饮;外感每易引动内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
  2.热哮(痰热壅肺)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故咯痰黏浊稠厚不利,色黄或白;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是痰热内盛之征。
  以上二型见于哮喘发作期。
  3.肺虚(肺卫虚弱)症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咯痰清稀色白,面色?s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证候分析: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自汗,怕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蕴肺,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眺白,舌淡苔白,脉虚细,皆属肺卫虚弱之征。
  4.脾虚(脾虚气弱)症状:平素食少院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
  证候分析:脾虚健运无权,故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常因饮食不当而引发;中气不足则倦怠气短,语言无力;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皆属脾虚气弱之候。
  5.肾虚(肾元不足)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质胖嫩,苔淡白,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易发;若遇阳虚可见外寒之征,遇阴虚则生内热之候。
  以上三型见于哮喘缓解期。 

  【分型治疗】
  1.寒哮治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9克麻黄9克于姜6克细辛3克半夏9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9克杏仁12克白前9克橘皮9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以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加挂枝9克、干姜增至9克,以温通阳气;阳虚明显者,可伍以附子9克、补骨脂12克,以温补肾阳。
  2.热哮治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味。
  麻黄9克黄芩15克桑白皮15克杏仁12克半夏9克炙款冬12克炙苏子9克(包煎)白果9克(打)鱼腥草30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寒邪外束,肺热内盛者,加生石膏30克,以解肌清里;表寒重者,酌配桂枝9克、生姜3片,以解表散寒;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地龙12克,以泻肺涤痰平喘;内热壅盛,舌苔燥黄者,用大黄6克(后下)、芒硝6克(冲),以通腑利肺;痰吐稠黄胶黏者,酌配知母10克、海蛤壳15克。
  射干9克,以加强清化之力。
  3.肺虚治则: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舌质红者,加用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以益气养阴。
  4.脾虚治则: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7枚随症加减: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搪者,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脾化饮。
  5.肾虚治则:补肾摄纳。
  方药:七味都气丸加减。
  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泽泻12克五味子9克随症加减:阳虚明显者,加附子9克、桂枝9克、补骨脂12克、仙灵脾12克,以温补肾阳;阴虚者,配麦冬12克、当归12克、龟版胶9克,以滋肾填精;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12克、紫石英15克,以温肾摄纳。 

  【中成药】
  1.玉屏风冲剂  每次l包,每日3次。
  2.金匾肾气丸  每次10粒,每日3次。
  3.固本咳喘片  每次3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地龙粉,装胶囊,每服3克,每日2次。适用于热喘。

  2.白果7枚连壳打碎、苏子9克、杏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哮喘痰多气急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天突、喘息、大椎、膻中等穴,留针10~15分钟,并不时捻转和加强刺激,常可制止发作;痰多者,可加刺丰隆穴。
  敷贴法: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麝香0.6克,和匀,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穴,l~2小时去之,每10天敷1次。
  割治疗法:取膻中,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切口处拔毒膏药敷贴,割治1~3次。两次间隔时间7天。
  食疗法:三仁粥:白果仁IO克、生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粳米50克,共熬成粥,加冰糖适量,早晚各服1次,可化痰平喘。适用于哮喘痰多胸闷者。 

  【注意事项】
  1.支气管哮喘是过敏性疾病,临床常见,发作时应及时治疗,防止窒息发生。
  2.对本病应重视预防,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暧,防止外邪诱发。
  3.忌烟酒,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注意饮食宜忌,以冀减少发作的机会。
goodrich99

12-10-13 12:55

0
看博大精深的中医对最常见的 拉肚子  的辨证论治吧:
  
  泄泻
--------------------------------------------------------------------------------
 
  【概述】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可见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或功能性腹泻等。临床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因病理】
  泄泻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为感受六淫之邪,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湿邪关系最大,其次为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因素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牌虚基础上产生。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其次为过食肥甘,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为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致泄泻;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或年老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煦,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诊断要点】
  1.排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
  2.可伴腹痛肠鸣,暧气食少等症。急性起病可有发热。
  3二大便常规可以正常,也可见少量红、白细胞。 

  【辩证分型】
  1.寒湿(风寒)侵袭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牌失健运,升降失司,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职,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乃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儒滑为寒湿内盛之象。
  2.感受湿热(暑湿)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苦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之邪伤及脾胃,传化失常,故泄泻腹痛;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
  湿热互结,故泻而不爽;湿热下注,而见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3.食滞肠胃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院腹痞满,暧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苦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院腹痞满;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故暧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苔厚腻,脉滑是为宿食内停之象。
  4.肝气乘脾症状: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多有胸胁胀痛,暧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牌失健运,故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胸胁胀满,暧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
  5.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院腹胀问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6  肾阳虚衰症状: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 

  【分型治疗】
  1.寒湿(风寒)侵袭治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为主方。
  藿香9克紫苏9克白芷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g克厚朴6克大腹皮6克甘草3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表邪较重者,见发热恶寒,可加剂芥9克、防风9克,以增疏风散寒能力;湿邪偏重者,症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可加苍术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以健脾除湿,淡渗分利。
  2.感受湿热(暑湿)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黄芩12克黄连3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金银花12克随症加减:若热偏甚者,可加连翘9克、黄柏9克,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功;挟食滞者,加神曲9克、山植9克、麦芽12克,以消食化滞;如湿邪偏重者,症见胸腹满问,苔黄腻,可加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9克,以燥湿宽中;感受暑湿,则可加藿香9克、荷叶9克、香薷12克、扁豆衣9克,以清暑化湿。
  3.食滞肠胃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为主。
  山檀9克神曲9克莱菔子12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9克连翘12克随症加减:食积化热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通因通用,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伤于生冷者,可加于姜6克、肉豆蔻9克,以温中散寒。
  4.肝气乘脾治则:抑肝扶脾,理气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为主方。
  白术12克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9克柴胡9克茯苓12克制香附9克甘草3克随症加减:脾虚甚者,见脘腹不舒,神疲乏力,加党参12克、淮山药15克、扁豆12克,以益气健脾;胃纳不佳者,可加木香9克、砂仁3克,以芳香醒脾。
  5  脾胃虚弱治则:健脾益胃,助运止泻。
  方药:参菩白术散加减。
  党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淮山药15克扁豆12克莲子肉12克生薏苡仁15克砂仁3克桔梗3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干姜6克、肉桂3克,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者,可加黄芪15克、升麻9克、柴胡9克,以益气升提。
  6.肾阳虚衰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九加味。
  补骨脂12克肉豆蔻12克吴茱萸3克五味子6克炮姜6克获菩15克白术12克随症加减:畏寒肢冷明显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干姜6克,以温阳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河子肉9克、赤石脂9克,以益气健脾,固涩止泻。 

  【中成药】
  1.香连丸  每次3克,每日3次,吞服。功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泄泻。
  2.藿香正气软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功能芳香化湿,用于感受外邪而致泄泻。
  3.健脾丸  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功能益气健脾,用于脾虚泄泻。 

  【简便方】
  1.生姜、陈茶叶各9克,水煎服,连服数次,可用于水泻。

  2.鲜藿香叶、鲜荷叶、鲜扁豆叶各10克,捣汁,温开水冲服。适用于暑湿暴泻。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穴,热证、实证用针刺,寒证、虚证用艾灸温针,有止泻作用。取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日1~2次拔火罐可温肾健脾止泻。适用于虚寒泄泻。
  热敷法:粗盐500克铁锅内急火炒燥,包布热敷脐部、腰背部,可温中止泻。
  食疗法:山药鱼汤:淮山药300克、河鱼1条(约250克),加适量调料一同煮汤,功能健脾建中,益气止泻。
  刮痧法:取脊柱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可消食导滞止泻,适用于伤食所致泄泻。
  醋蛋疗法:生姜50克捣碎取什,在姜计中打入鸡蛋1只,加香醋15毫升,搅匀后慢慢服用,功能消食化积。 

  【注意事项】
  1.泄泻应及时诊治,以防转为慢性,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症。
  2.注意饮食,勿过食油腻肥甘,忌生冷不洁食物。
  3.注重自我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