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开个水泥行业相关的帖子

12-09-25 09:32 1057次浏览
境由心生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如题 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贴些东西吧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境由心生

12-09-25 09:52

0
行业不景气啊 看来得另想出路了
境由心生

12-09-25 09:45

0
三、2012下半年趋势
  2011下半年-2012年的走弱行情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调整行业结构的机会。2012-2013年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点:一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未来行情的拐点何在。
  a、去产能化
  b、下游发展
  c、水泥窑协同处置
  d、四季度市场走势
  1. 去产能化
  引述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的说法:
  “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批复、市场准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环保达标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线坚决取缔;
  “停”: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竞争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无法实现正常运转,被迫停产;
  “并”:对运行和停产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在合理价格上进行整合,为“并”后“做减法”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转”:整合完成后,彻底关闭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线,让其永久性地退出市场,使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产能配置,行业集中度由此得到大幅提高,行业供需关系得到缓解。同时,利用水泥窑在“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废弃物方面的优势,实现由水泥生产向环境服务的转型发展,为水泥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 下游发展
  在市场景气度逐步下滑期间,水泥企业纷纷选择勤练内功,加强在产能布局、技术改造、板块延伸、管理控制等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期在市场回暖之时处于优势。
  在中国国内,华润水泥、冀东混凝土、金隅集团、塔牌集团等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开始了下游板块延伸。在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产业链延伸被认作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最近几年,华新水泥、江西水泥和南方水泥等巨头也在积极开展混凝土发展。从去年的公司年报来看,华新水泥和江西水泥的混凝土板块产能分别达到了1000万方和400万方。然而,从年度报告上来看,华新水泥2011年P.C32.5、P.O42.5和混凝土的毛利率分别为30.7%、24.9%和19%,混凝土板块还是处于一个“拖后腿”阶段。在中国水泥网举办的第四届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产业高峰论坛上,南方水泥常务执行副总裁张剑星曾指出,南方水泥计划到2015年实现30%以上的水泥商混化,混凝土产能超过2亿立方。到2012年底,南方水泥产能将超过1.5亿吨,商混产能在7000万立方以上(而华润水泥2011年底的混凝土产能只在3200万方,水泥商混化率在6%)。
  目前,南方水泥在长沙、南昌、杭州等地的商混收购如火如荼,在长沙已经率先实现涨价10元/吨。南方水泥在长沙收购商混达到70%,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控制。8月,长沙P.O42.5水泥价格一度从310元/吨拉涨到340元/吨,但随即有跌落到320元/吨。
  通过下游控制水泥价格的战略受到需求和其他商混企业的挑战,未来任重而道远。但起码,南方水泥为水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面开创先河。
  3. 水泥窑协同处置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仅利于环境,也是水泥企业未来体现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关注度的战略方面。
  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而从外部环境看,有两点推行上的困难:一是相关的政策扶持,二是相关的补贴支持。若是水泥窑协同处置能真正成为水泥企业的另一个赢利点,更能提高企业执行的力度。
4. 四季度行情:量增价稳 南北有别
  原因如下:
  (1)传统旺季,季节性因素仍起作用。
  (2)产能过剩局面未有变化,旺季走量、降低库存仍是重要因素。
  (3)诸多新审批项目传递到水泥市场仍需一段时间。
  (4)协同建立需要信心和时间。
  (5)地区性差异:北方市场因为10-11月就迈入冬季,今年四季度应该不会再有好转的机会。而南方的华东和两广等地,四季度可能还能在协同和外力的作用下达到涨价的可能。
境由心生

12-09-25 09:44

0
5. 需求:房地产景气度持续走低
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6%,增速同比回落16.3个百分点。在信贷收紧、政策加码的压力之下,民众购房观望、开发商拿地热情锐减以去库存为主,都制约了房地产的发展。而保障房也未能体现出对房地产在需求拉动上的替代作用。
  6. 库位高企、企业停窑维稳
  2012年春节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延长了停窑时间。春节过后、3月、4月、6月等原本的需求旺季,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停窑去库存的情况。以华东浙江为例,全年停窑计划从去年的70天延长到100天。春节,浙江停窑35天,3月再次停窑10天,4月计划停窑10天但是没能执行,6月再次停窑10天。
  7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917万吨,同比上升16.3%。
7. 价格持续走低
  2012年自3月全国水泥平均价格有了一个小幅回升之后,就一路下挫。9月,P.C32.5平均价格在298元/吨、P.O42.5在321元/吨。分地区,除了东北的其他地区都是保持下行走势,跌幅最大的是华东地区,整体跌幅从2010年1月的500元/吨到2012年9月的300元/吨。相比,东北地区应该受到良好协同的支持,价格相对较稳。
境由心生

12-09-25 09:44

0
2. 供给:产能集中释放
  从上半年产能投放区域的分布来看,华东地区占据了总新增产能的31%,占据最大头。其次是西北,比例在26%。以生产线所在地来看,2012年上半年新疆投产熟料产能占总新增产能的19%,位列第一。其次是安徽,占据17%。新疆和安徽及长江流域今年受到新增产能影响非常明显,价格下跌超过100元/吨。
3. 供给:产能过剩问题被累计显现
  相比2012年的新增产能,2008-2012年的累计投产产能对市场的冲击才是致命的。2010年是全国新增产能的高峰期,熟料产能达到了2.63亿吨。然而,在2010年停窑限电的掩盖之下,未能被所察觉。2011年,新增产能回落,但依旧达到了2.05亿吨。预计,2012年新增产能在1.66亿吨。虽然,2012年的新增产能大幅回落,但是由于累计新增产能的压力,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并且在2012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长三角(江苏、浙江、安徽)为例, 2011-2012年已投产和将要投产的水泥产能达到了3760万吨,占据2010年底产能的1/3。这些产能都在2012年造成了对市场行情的冲击。
4. 需求:有项目、没资金
  2012年,发改委批复了众多项目:
  比如,5月份批复2200亿的钢铁、水电、机场、公路等重点项目;
  9月5日发改委批复25个轨道交通项目、20个其他交通仓储项目、1个能源管道工程项目和3个企业借用境外商业贷款项目;
  9月6日批复了11个重大基建、能源和材料项目
  此三批次的项目,涉及资金就已经达到了2-3万亿元。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陆续出台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
但是,受到全国紧缩货币政策的拖累,前几年批复的项目工期被延长,工程处于缓建或者停建状态。而今年9月批复的项目,当地政府负担25-50%不等,其他部分都需要中央拨款或者银行贷款提供
境由心生

12-09-25 09:43

0
二、2012年上半年行业形势
  2012年水泥行业形势整体下滑,在2011年水泥高峰的映衬下更是显得萎靡不振。从具体数据和形势看,2011年上半年的疲软行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盈利下滑
  b、供给:产能集中释放
  c、供给:产能过剩问题被累计显现
  d、需求:有项目、没资金
  e、需求:房地产景气度持续走低
  f、库位高企、企业停窑维稳
  g、价格持续走低
  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 盈利下滑
  2012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403亿元,同比下降9%。其中,水泥行业实现利润223亿元,下降51.4%。从吨水泥利润来看,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但若仔细观察就可发现,2011年的行业利润奇高,全年利润总额1020亿元,已经是2010年487亿元的2倍多。所以,今年的利润下滑有被放大的情况。
境由心生

12-09-25 09:42

0
除了上述提及的国内城市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依旧以投资拉动之外,在近5年的时候内,水泥行业也在两次高峰的带动下呈现出一些特质。一是,水泥产量近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大企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同时,企业平均规模依旧相对较小。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现存企业自我升级的政策为行业集中度提升提供了充足动力。2011年全国前十家水泥生产企业集中度在30%,计划在“十二五”末超过35%。按地区看,华南和东北地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都超过了60%。南方水泥2007-2008年在浙江的成功,也使得并购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和推行的方式。中国建材依靠并购起家,2011年无论是水泥产能还是产量都超过了海螺水泥。而后,西南水泥的崛起,海螺水泥在陕西的先抑后扬、亚泰水泥在东北三省的战略重组都再一次说明了并购对行业和企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水泥企业依旧规模偏小、集中度偏低。目前我国现有水泥企业近5000家,企业的平均规模仅有20万吨,而国外平均规模达到了90万吨。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产能过剩由区域性的过剩转为全国性的过剩,这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境由心生

12-09-25 09:39

0
2012年水泥工业现状及趋势
9月15日,由中国水泥网主办,通达耐火特别协办的“2012第二届中国水泥耐火材料技术 高峰论坛”在杭州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合理选用优质耐材 降低吨熟料材耗”。会上,中国水泥研究院院长张敏女士为大家带来了2012年水泥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2012年已过半旬,站在9月这个节点来看,过去从2008年至今的水泥行业呈现了两个高峰:一个是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的“四万亿”投资,另一个是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的“限电风潮”。这两个风潮不仅造就水泥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困扰。本文意在阐述:一是,在全国发展大环境和行业发展内环境的合力之下,行业逐渐呈现出的几个特征;二是,延续到2012年,行业在上半年所呈现出的走势,和对下半年及2013年行业的发展展望。
http://www.ccement.com/imgs/image/20120924/20120924154728342834.jpg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行情的高峰总是处于需求释放和供给受限的期间。一方面,水泥行业作为一个投资拉动型行业,对于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和大局性投资异常敏感。另一方面,行业自发性和外发性的产能限制,也能推动行业行情的高涨。经过从2007年这5年时间的发展,从整体经济来看,城镇化率依旧较低、投资拉动型经济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依旧为水泥行业带来了机遇。而另一方面,在水泥产量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大企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但平均规模还是偏小与产能过剩从局部地区转向全面过剩等问题凸显,制约着水泥行业更长足的进步。
  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水泥消费量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由于房屋结构、居住偏好等不同,各国人均水泥消费量峰值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由于木质房屋较多,且偏好使用石膏板,水泥消费量显著小于亚洲国家与地区。相比之下,韩国、台湾等的水泥消费量峰值都超过了1000kg。中国2011年城镇化率仅有51.3%,但人均水泥消费量就已经达到了1526kg。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人均水泥消费量还不及韩国,但是经过“四万亿”投资之后,中国的人均水泥消费量增长迅猛。
  尽管人均水泥消费峰值不同,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城市化率达到或者超过70%达到人均消费峰值。若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水泥需求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2012年上半年,国内GDP、消费、出口和工业生产增幅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唯有投资依旧微幅增长。中央一直在积极推进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但从数据上看,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上半年,中央提出“稳增长”的口号,让外界认为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否有所转向。并且,今年发改委陆续批复的重点项目,也说明经济和政府对投资的依赖程度。在2013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局面可能也无法得到改善。对于水泥行业而言,投资将依旧是需求的重点。
境由心生

12-09-25 09:35

0
中国水泥还有10年巅峰平台期?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发布日期:2012-07-31
出于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中国政府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升,水泥行业下半年有望需求回暖。
  可是,即便景气周期再次到来,行业高增长的时代或许已经逝去。“中国水泥消费量将不会再有显著的提升。目前为止,部分企业仍然看好中国水泥消费量的成长,预期会持续10%-15%的年增幅,这种高增长我们认为不大可能会发生。”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商瑞士豪瑞集团(Holcim)中国区总裁Ian Riley表示。2011年,豪瑞水泥产能为2.16亿吨,全球销售额207.4亿瑞郎(约合1380亿人民币)。
  Ian Riley预测,中国水泥行业已经处于巅峰的“高平台”,“目前的水泥产量和消费量,在未来10年会处于一个平台期,基本不增不减,此后进入下行通道”。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经历了相似的路径,中国大陆将不会例外,中长线来看,行业将从稳定期进入下降期。自1985年开始,中国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2011年,中国水泥产量20.9亿吨,同比增长11%,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均创历史新高,约占全球总量的60%,预期2012年将继续增长6-8%。
  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了行业的过剩投资,据统计,2011年,中国水泥总产能达到27亿吨,过剩约24%。尽管政府一直在警告企业切莫盲目扩张产能,并推行“落后产能”的淘汰计划,仍然无力遏制水泥产能的狂飙突进。自2009年9月政府发布有关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国发[2009]38号文”,至2011年末的两年间,中国共新建了46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5.47亿吨。2012年,中国仍有216条在建的水泥生产线。
  过剩产能将刺激行业产生并购、重组,洗牌过程将率先在中国发达地区出现,豪瑞亚太区总裁Ian Thackwray预言,竞争的核心将由规模转向能耗、环保等绩效指标,“未来5-10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肯定会有大范围的行业重组和市场整合”。支撑其判断的依据在于,中国建材的需求正在经历明显的“区域性转移”——基础设施在沿海东部地区的完善程度远高于中部和西部,水泥需求的量减即将在东部地区出现。
  通过与注册地位于湖北黄石的华新水泥构建战略伙伴关系,豪瑞以此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11年末,华新的水泥产能达到6115万吨,总资产约2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38亿元。豪瑞持有华新水泥接近42%股权,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其最大规模的两笔购股交易分别发生在1999年和2008年,即亚洲金融风暴和全球金融危机前后。Ian Thackwray表示,“在合适时机不排除追求控股权的地位”,过去5年,豪瑞推动华新水泥实现了30%的复合增长率,今后的成长将“更多来自并购重组”。
  不过,就中国水泥生产商而言,有个好消息是中国建筑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在全球成熟市场,所有建筑在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以后通常是要被拆除的,在瑞士,水泥消费到废弃物回收大概是60到65年的时间差,在中国,该时间差我们设想会短很多,通常可能是20年。”遗憾的是,就此具体原因,Ian Riley并未给出更多解释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