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摇滚乐

12-02-16 20:37 3319次浏览
草木屑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曾经很想写个关于摇滚乐的帖子
怕吓着人,留下离经叛道的印象
但实际上,还是喜欢的
虽然十之六七颓,缺点明显
但直白、不虚饰
有些也深刻,只是多是非主流而已

昨晚突然又有了写帖的念头
既然想到,就做好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5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草木屑

12-02-18 23:39

0
草木屑

12-02-18 23:11

0
草木屑

12-02-18 23:10

0
他是后达达主义乐派frank zappa的主奏吉他手。他是名吉他手joe satriani的爱徒。他在过重摇滚whitesnake和david lee roth等乐队….. 

  1960年出生於纽约长岛的吉他英雄steve vai自13岁起便以吉他手的身份自组乐团,并受到恩师joe satriani的提携与指导。由於天赋异禀,加上後来他至著名的柏克莱音乐学院学爵士乐和古典乐,使得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拥有令人惊叹的高超技巧。早在steve18岁时就受早期的前卫摇滚大师frink zappa赏识,成为该团的吉他手。 1985年接 替yngwie malmsteen成为alcatrazz乐团之吉他手。1986年又为前van halen主唱david lee roth担任吉他手、1989年加入whitesnake协助完成"slip of the tongue"专辑…总总音乐历程,让他在自已个人专辑中常展现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 

  虽然在steve vai的个人专辑中多以硬式摇滚、重金 属曲风为主,但仔细聆听,会发现其中多包含爵士、古典等…多种感觉与味道。而除了音乐性外,steve在吉他技术上更可奉为当代吉他手的规臬与典范。由日本"young guitar"杂志每年的吉他手票选,前三名中必有一名为steve vai。弹奏技巧上无论"速弹"、"点弦"、至"都已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特殊的"抖音"技巧与独出一格的吉他音色更突显他的个人风格。 

  在他的个人专辑中,几乎每张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有些专辑中收录的歌曲,是属於比较实验性的作品,初次接受可能有人会不太惯。但由此证明steve vai是个勇於创新的人,不断向新的曲风、尝试迈进。
草木屑

12-02-18 23:09

0
草木屑

12-02-18 02:31

0
媚俗还是跨界融合,值得思考
草木屑

12-02-18 02:27

0
媚俗的古典之美

“超越贝多芬,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这是四十多年前摇滚歌星查克.贝里的一句豪言壮语。在那个摇滚刚刚学会走步的年代,这句话曾激励不少人把摇滚当成一件伟大的事业并投身其中。摇滚如何超越贝多芬?它像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在随后的摇滚之路上一直困扰着每一个人。摇滚音乐家发现,确定摇滚乐成分的音乐基本上来自黑人节奏与布鲁斯、白人乡村音乐和民歌,并且,它与其他音乐不同的是它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上的意义。因此,在那个摇滚乐蓬勃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摇滚乐完全可以与古典音乐切断血脉关系,自成体系,并超越古典音乐成为主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摇滚乐越来越离不开古典音乐,直到最后,摇滚乐与古典音乐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1959年,制作人莱伯和斯托勒为“流浪者”制作的《我的宝贝走了》,使用了五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这是摇滚唱片史上第一次引用管弦乐伴奏,之后,他们根据鲍罗廷的《波罗维希亚舞曲》改编另一首歌曲《天堂里的陌生人》获得了排行榜冠军。虽然这类商业流行歌曲在那些正宗摇滚者看来算不得什么,但是当乔治.马丁在“披头士”的歌曲《昨天》中加入弦乐四重奏之后,人们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摇滚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究竟可以架设一个什么样的桥梁?

但当时摇滚乐的热火朝天以及人们在摇滚领域的创新还有许多余地可以开发,没有人关注这二者之间到底怎么嫁接,即便有人尝试这方面的融合,基本上都是在摇滚乐(或流行歌曲)的结构基础上添加一点弦乐成分作点缀,还不至于让流行音乐“伤筋动骨”。 
直到有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惊呼:“摇滚乐,该玩过的都玩遍了。”当音乐家的想象力不足以为听众开辟出一个类似布鲁斯或爵士乐的音乐版图时,流行音乐便进入了后现代。后现代音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拼接与混合,今天的音乐,就像一个大染缸,音乐家已不再强调风格和原则,他们把自己的灵感一股脑扔进这口染缸里,经过搅拌之后,拎出来的东西似曾相识但又与众不同,音乐开始变得模糊了。 
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创作音乐和制作音乐变得简单,但同时也让人的想象力变得懒惰,更让一些平庸的人变成了音乐家,后现代玩弄的不过是些拼图游戏,比的是技巧而不是创造。当借助计算机而成为全球风潮的电子乐成为主流时,曾有人大胆预言:将来的音乐将进入无节奏、无和声、无旋律的“三无”时代。事实上这些“三无产品”仍然是那些先锋音乐家所乐此不疲的,并未影响到音乐的未来。

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作品仍一成不变地被演绎出各种版本,当流行音乐家以为自己的拓荒之路走得很遥远时,再回首却发现他们仍在古典音乐的领域边徘徊。甚至,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流行音乐山穷水尽时,它总是借助古典音乐柳暗花明。重金属音乐在90年代被另类音乐挤兑得逐渐失宠,于是“金属”乐队就想出一个高招,与费城交响乐团搞了一场音乐会,从后来出版的唱片《交响与金属》(S&M)中我们能听到交响乐的宏大与重金属音乐的力量,让人“耳目一新”。随后,另一支德国重金属乐队“蝎子”如法炮制,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一张《荣耀的瞬间》(Moment of Glory)。这种结合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后现代就是这样,生拉硬拽是后现代的乐趣所在。担任“金属”乐队现场音乐会指挥的迈克尔?卡门突然间也成了一个摇滚歌迷,甚至他翻出多年的老皇历来证明他在少年时期就是某个摇滚歌星的歌迷之类的证据,所以,由他来指挥这场音乐会是有感觉的……

其实大可不必像卡门这样故作姿态,既然想通过古典音乐来达到媚俗的目的,就尽情地媚俗好了,人们都喜欢吃这一套,“金属”和“蝎子”的唱片虽然在乐评人那里遭到冷嘲热讽,但是还是卖的不错。另外,很多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并不安分,他们一直希望能通过流行音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说像陈美、雅尼、约翰.泰什把古典音乐之美与流行音乐的媚俗结合的很有市场但却遭到很多古典音乐家的不屑的话,那么像迈克尔.克里图主导的“谜”在借用了中世纪欧洲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后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世界音乐”团体之后,克里图开始利用他的古典音乐功底炮制出一张张好听的唱片,如果你仔细去听一听《镜后屏》这张唱片,会发现,他从头至尾几乎是在围绕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夫的歌剧《博伊伦之歌》中最华采的部分来展开的。大多数人不会注意那段雄壮激昂的音乐来自何方,而是脑子里已经定型的“谜”这个符号。 
最近,一个跨古典与流行的新星冉冉升起,他就是来自苏格兰的克莱格.阿姆斯特朗(Craig Armstrong),这位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家靠为电影写配乐而渐渐成名,他曾为一些热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骨中罪》、《各怀鬼胎》、《红磨坊》、《王牌对王牌》、《碟中谍》写过配乐,如果说约翰.威廉斯通过电影配乐把交响音乐通俗化的话,那么阿姆斯特朗则比威廉斯玩得更酷,他颇有心计地选择了一个捷径:专门与那些知名的流行、摇滚、电子音乐领域的“腕儿”合作,论音乐功底,这些腕儿肯定不如他,但论知名度,阿姆斯特朗显然是个无名之辈。更重要的是,当阿姆斯特朗脑子里的音乐经过电子、摇滚、流行、后摇滚的润色之后,变得那么感性和动情.
那首《经历风暴》(Weather Storm)美丽的简直令人心碎,如果你仔细去听他的作品,会发现,任何一个腕儿都没有破坏他的古典音乐结构,但他的弦乐却变得那么时髦和通俗。古典音乐在这一刻被媚俗了,但它仍是那么的端庄和优雅。
草木屑

12-02-18 02:05

0
草木屑

12-02-18 01:41

0
续着前面更,跟着听听



“Apocalyptica”,也称:“金属启示录”、“启示录乐队”、“基督启示录”,是一个芬兰的乐团,由三个(原为四个)受过古典乐训练的大提琴手组成,2003年开始,一个鼓手加入。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用大提琴演奏重金属乐,但他们也演奏古典音乐。他们都曾为西贝流士音乐学院(Sibelius Academy)的学生。迄今,他们已在全世界卖出两百万张专辑,在超过三十个国家演出过。
  在这首中,Apocalyptica 不再单独的使用大提琴,其中加入了鼓,贝斯,键盘等多种元素。换句话说也就是Apocalyptica在纯正的摇滚风格中用大提琴代替了吉他。其他元素的加入并没有使大提琴的发挥受到影响。相反,大提琴的音色更加突出醒目。
草木屑

12-02-18 00:41

0
静之

12-02-18 00:32

0
对,我比较喜欢慢滚,看您发这个帖子。我就明白呢,不过我的性格属于喜欢慢滚的,呵呵,温情点,周末好!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