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形势调查

12-02-15 15:58 3463次浏览
zlove3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形势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变化、成本价格变动及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课题组(执笔:徐小青 李青 伍振军)
发布时间:2012-02-15

内容摘要:为了解东北2011年秋粮生产与流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课题组于2011年8月中旬到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了实地调查。从调查情况看,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今年粮食总产有望创新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种粮成本大幅上涨,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玉米深加工限制政策效果有限;灌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匹配困难,建设进度缓慢;粮食运输成本高,流通不畅。为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议: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北粮南运”能力建设。

关键词:粮食,供求,流通,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逐步上升。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0%,商品量800亿斤、人均占有量2617斤、调出量550亿斤;吉林省粮食商品率则为81%、商品量480亿斤、人均占有量2070斤、调出量265亿斤。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东北今年秋粮生产与流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于8月中旬到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粮食产销及加工的基本情况

(一)水稻生产与销售情况

1.粳稻增长迅速,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粳稻产区。2004年以来,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种粮补贴、以及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措施,几次提高粳稻最低收购价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对东北地区粳稻实行临时收储和入关运费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产区、尤其是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粳稻播种面积、产量快速增加。2009年粳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粳稻播种面积的44.7%,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3.1%。2004年以来东北三省粳稻增产数量占全国粳稻增产数量的80%以上,其中黑龙江占53%。

2.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是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004~2010年间,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2638.5万亩,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2065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5151万亩。从单产变化看,随着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和品种改良,2004年以来黑龙江垦区粳稻单产逐年提高,亩产年均增长10.5公斤,目前全省平均亩产423公斤,而垦区平均亩产为550~600公斤,高产稻米品种达700~800公斤/亩。

3.东北地区在全国水稻供给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稻米消费总量稳步提高,其中粳稻消费增加更快,对东北粳稻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连续几年对东北粳稻外运给予相应运费补贴,促进了东北粳米进入南方市场。目前东北粳米的消费区域已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销量明显增加,从1993年的34亿斤增加到2009年的293亿斤,其间最高的2004年达到365亿斤。从调入区域看,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调入量增长较快。

另外,近年来粳稻需求增量大于产量增量,粳稻库存逐渐下降,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下降较为明显。最近两年,粮食企业、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收购稻米的积极性较高,国有粮食企业粳稻收购量减少。而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不再急于卖粮换现金,逐渐具备了存粮与待价而沽的能力和意愿,农户存粮并等市场行情的情况明显增加。

(二)玉米生产与加工情况

1.玉米产量大幅增长,生产形势良好。2010年黑龙江玉米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24.5万吨,同比增长21.1%,比2000年增长2倍;吉林省玉米产量则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达到2088万吨,同比增长15.4%,比2000年增长1.1倍。

今年玉米生产情况总体乐观,丰收在望。从实地调研情况看,一是气候好,除吉林省大约65万亩(占今年吉林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2%左右)遭受风灾以外,其他玉米产区基本上风调雨顺。二是作物保苗率高。吉林省玉米保苗率达95.3%,比“十一五”期间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作物长势良好。不同品种之间、地块之间、区域之间差异小。以玉米单产500公斤/亩保守估计,按照黑龙江、吉林播种面积增加1200万亩计算,两省能增产600万吨左右。目前,华北地区及黄淮地区种植面积与去年相同,产量也与去年大体持平。预计今年玉米产量能够达到1.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3%以上。

2.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高。近年来,黑龙江、吉林两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今年,由于应用一些耐寒的玉米品种,原来不适宜种植玉米的较高纬度地区也可以种了,加上种玉米的收益明显高于大豆,所以今年黑龙江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900万亩,达到7452.6万亩,同比增长13.7%,比2000年增长175.8%。吉林省农民则把一些坡地、草地、林地、边角地都种上了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308.2万亩,达到5429.2万亩,同比增长6%,比2000年增长64.7%。

3.价格上涨是刺激增加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货价格在过去一年内上涨了60%。自2011年初以来,农户出售玉米均价持续上涨,从1850元/吨持续上涨到2200元/吨。今年,受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走高、国内市场需求转旺的影响,玉米价格上涨迅速,黑龙江省玉米收购价格从1.66元/公斤上涨到目前的2.02元/公斤,涨幅为21.7%。从实地调研看,自去年以来,东北产区玉米收购价格明显上涨,且高位持稳。2009年,黑龙江玉米收购价格稳定在1.5元/公斤左右,并在当年5、6月份涨到1.65元/公斤;2010年,收购价稳定在1.8元/公斤左右,当年5、6月份涨到2元/公斤。今年吉林省玉米收购价格为2100~2200元/吨(标准水分),同比上涨17%。随着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玉米和大豆的收益比逐渐拉大,农民主动调整了种植结构,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4.玉米供求出现拐点。我国玉米一直供大于求,多数年份是玉米的净出口国,2003年玉米净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638.8万吨,随后在波动中逐步下降。目前我国玉米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导致玉米需求量大增,2010年我国玉米消费总量约1.77亿吨,比2006年的1.3亿吨增长了36.2%,玉米净进口达到157.3万吨,同时进口饲料用玉米酒糟(DDGS)也大幅增加到310万吨,约为2009年的10倍。预计今后随着我国玉米需求增加,玉米进口也将增加。

(三)大豆生产与供给情况

1.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1/3,商品量则占全国的一半,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2009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同比小幅减少1.7%左右,而2010年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689.9万亩,剧减11.5%。其中,黑龙江农垦2010年大豆播种面积684.4万亩,比上年减少251.7万亩,下降26.9%。

2.大豆进口持续攀升。随着我国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年均自产1500万吨左右大豆已明显不够,自1996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00万吨以来,大豆进口量连年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已达到5480万吨,同比增长28.8%。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世界交易量一半以上。

3.大豆产量有可能逐步下降。2010年我国大豆总产量为1480万吨,比上一年下降了11.9%。今年由于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减少,大豆产量会在去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减少,预计今年大豆总产量为1350万吨,将比去年减少9%。

二、东北粮食产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种粮成本大幅度上涨,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近年来,东北地区种粮成本持续上升。以粳稻为例,2010年吉林省粳稻生产成本同比上涨9.8%,与2006年相比则上涨了52.4%;黑龙江粳稻生产成本同比上涨8.3%,比2006年上涨52.1%。

根据黑龙江省抽样调查数据,2011年全省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水稻、玉米、大豆种子均价上涨6%~25%;化肥均价上涨8%~30%,农药均价上涨7%~25%,柴油上涨19%。而用工成本上涨幅度更大,比去年提高了80%。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

(二)农民捂仓惜售,秋粮收购难度可能加大

从实地调研看,黑龙江、吉林两省农民惜售心理强烈。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粮食、特别是玉米的市场价格心理预期较高。国内玉米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竞相抬价收购玉米,国储也积极收购玉米,各种利好进一步推升了玉米价格,农户惜售心理加强。大米加工企业认为目前水稻价格偏高,多在观望后市,致使近期稻谷价格走低,农民手中有粮不愿卖,观望氛围浓厚。这几年农民卖粮的经验是,出手越早吃亏越大,只有部分缺钱或外出打工的农户才较早出手。因此,只要不是贷款种粮,农民并不急着把手中的粮食变现。

(三)玉米深加工限制政策效果有限

最近,国家出台了严格限定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用量,收紧玉米深加工企业信贷资金,调整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增值税等系列政策措施,来抑制玉米需求的快速增长。但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两大政策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和玉米加工企业缺乏落实这项政策的意愿。一方面,对玉米主产区地方政府来说,发展玉米深加工能有效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与农民收入,缓解“卖粮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吉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加工基地,玉米深加工企业700多家,规模以上22户,资产总额300多亿元,年加工玉米能力1244.2万吨,占全国玉米加工能力的50%以上。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加工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战略地位日渐突出,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据吉林省统计,发展玉米加工可直接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年获工资性收入10亿元。吉林省近期统计的14个玉米深加工企业,今年销售收入达474亿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的20%。梨树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年纳税1.9亿元,占梨树县本级财政收入的50%以上,公主岭、德惠等县(市)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占到县级工业税收的60%以上。玉米加工也能有效缓解玉米卖难问题,粮价能够稳中有升,种粮比较效益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也增加了。粮食主产区认为,“玉米运输到主销区也是加工,还不如把加工环节留在主产区,增加就业,发展本地经济”,因而不愿限制加工。

加工企业也不愿降低加工量。一是市场对于玉米深加工产品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有利可图。二是加工量减少,需要降低产能,裁减职工,使得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三是企业认为玉米深加工产品中90%以上是淀粉、氨基酸、淀粉糖等产品,“没有离开食品链,仍然属于粮食的范畴,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四)大豆比较效益下降,国内大豆生产继续下滑

相对于玉米而言,大豆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导致今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黑龙江玉米种植成本为0.62元/斤左右,收购价为0.83元/斤;大豆种植成本在1.6元/斤以上,收购价为1.8元/斤。玉米、大豆纯收益差别更大。按照2010年黑龙江省平均亩产玉米710斤、大豆220斤计算,2010年种植一亩玉米的纯收益为149元,而大豆的纯收益只有44元,大豆种植纯收益远低于玉米。初步估计近几年内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00万亩左右,而减少的面积主要用来种植玉米。

由于当前国内油脂加工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大豆在世界市场上定价。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在榨油效率方面缺乏竞争力,而其直食的优势缺乏有效的利用与行业政策支持,大豆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有时幅度还很大,最主要的是其比较效益明显不如玉米,农户和农垦农场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挫。如果没有新的支持措施,今后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还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五)地方资金匹配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随着“全国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的实施,推进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已经起步。吉林省粮食增产规划为100亿斤,计划建设十大工程,累计投资217.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只有89.5亿元,各级地方政府都反映,粮食主产区财力实在有限,难以筹集配套资金。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规划为177亿斤,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新增粮食产能240亿斤,规划确定总投资为577.3亿元,其中中央配套资金约为一半。目前黑龙江农垦区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两江一湖”四大灌区建设计划投资84亿元,其中的骨干工程需要投资56亿元,按照目前1:1的投资比例规定,国家投入资金为28亿元,其余56亿元资金(计划投资减国家投资)全部为农垦自筹资金解决,黑龙江农垦没有能力很快拿出资金配套,严重影响了灌区工程建设进度。农垦859灌区总投资6.28亿元,灌区从2002年开始建设,目前才投资1.3亿元。勤得利灌区总投资9.5亿元,自2008年开始建设,目前才投资1.9亿元。青龙山灌区目前没有投资计划。国家计划投入的28亿元,目前到位的不足1亿元。按照目前的投入进度,灌区建设工程完工至少需要50年。时间拖延太久,万一与邻国在界江界湖水资源利用问题上发生争端,建设工程则有可能夭折。

(六)运输成本高,流通不顺畅

东北地区粮食运输长期面临成本高企、流通不顺畅问题,也造成粮食价格非正常波动。由于粮食运输的流向单一,流量大,集中度高,而运输体系中铁路、公路运输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与利用,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黑龙江省地处铁路运输末端,又非沿海地区,粮食外运主要靠铁路,而受铁路运力和流向影响,运力明显不足,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的瓶颈。黑龙江粮食南运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流通费用占30%左右,远远高于全国物流成本20%的水平。

特别是黑龙江省商品粮运输严重受山海关铁路线路紧缺的影响,高峰时期更是苦不堪言。如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局年均供应商品粮超过600万吨,为国家粮食稳定供给做出重要贡献。该局今年约有627万吨商品粮进入市场流通,区域内三个车站运量只有150万吨,仅占粮食总量的23.9%,根本无法满足运力需求。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发运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又减少36%,粮食发运更加困难。并且地方铁路收费高于国家铁路运费(每斤加价0.02元),建三江每年发运粮食150万吨,仅地方铁路多收的运费就有1200万元,都摊在卖粮的农户身上了。剩余470万吨粮食大部分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费用至少提高20%以上,直接推高了粮食价格。

三、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灌溉农业是黑龙江省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为230亿立方米,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3%,其中,水稻灌溉用水约230亿立方米,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119亿立方米,地下水灌溉用水111亿立方米。地下水灌溉用水量偏高,地下水利用率已接近全省可开采限制水平。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9%,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5以下,节水灌溉水平较低。已有水田灌溉模式和旱田灌溉模式比较粗放,分区灌溉模式和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应用不够。工程投入欠账较大,国家对灌区骨干工程投入部分资金外,农垦需要自筹资金解决,由于自筹资金投入量大,垦区基本无能力提供配套资金。建议在灌区建设上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加快江水灌区建设,特别是“两江一湖”边境水利工程,降低农场对骨干工程的配套资金比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或采取国家信贷方式,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早建设,早受益,农垦以受益偿还应配套部分。

(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价格信号对农民稳定粮食种植、增加生产投入和稳定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近年来种粮成本不断增加,应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效益以及物价上涨水平,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稳定粮农预期,使农民增产增收。玉米是我国粮食三大品种之一,目前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消费,但在粮食短缺时,可作为口粮直接食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建议将玉米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近年来我国玉米消费量增长迅速,供求关系出现偏紧趋势,2010年玉米进口明显增长。如果玉米缺口持续扩大,继续进口将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对玉米生产、饲料加工、其他工业加工和玉米进口做长期规划。虽然现在玉米市场价格较高,但将玉米临时存储收购政策调整为最低收购价政策,可以给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促进主产区玉米生产,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三)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目前种粮比较效益还较低,主产区通常是“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衡的,应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加大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调动主产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按照与粮食生产挂钩、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挂钩的原则,增加对主产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二是按照商品粮特别是稻米的调出量给调出省以补偿。落实将农垦系统的产粮大场纳入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三是支持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

(四)加大“北粮南运”能力建设

目前主产区受铁路运力限制,粮食调运不畅,粮食入关难度很大,特别是秋粮南运期间,正是冬季采暖煤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高峰期,东北粮食出关运力十分紧张。我国大范围调运粮食主要靠铁路,“请车皮”难己经成为粮食运输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东北地区。除进行铁路运力建设外,安排现有运力与挖掘潜能运力,向东北水稻主产区倾斜,对粮食入关给予优先安排运输。加大铁海联运节点工程建设,形成北粮南运的重要枢纽通道。建立省级商品粮运输“绿色通道”,减免过桥过路费,特别是协调与要求地方铁路,取消运粮加收费用的做法。推进粮食“四散”物流,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对重要的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上的散装、散运、散卸、散存及检测等设施安排财政预算专项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变化、成本价格变动及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徐小青 谢扬

执笔:徐小青 李青 伍振军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zlove3

12-02-15 16:15

0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2年的一号文件有何亮点?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有何意义?带着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研究员。

  粮食安全面临双重压力和双重挑战

  记者: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对此,你如何看待?

  程国强: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意义。为此,2012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要求进一步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较快增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是,在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5.7亿吨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形势下,中央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其政策目标清晰,重点明确,意义更加深远。这要求我们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强化农业基础,努力增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今后我国不仅面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双重压力,而且还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断加剧的双重挑战,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加、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目前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48%,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7%;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背景下,今后农业科技若没有重大突破、粮食单产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将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二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更大。今后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保持合理粮价水平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粮食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经济作物挤占粮食播种面积的矛盾日益显现。三是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稻谷、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玉米加工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大豆大规模进口、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不可逆转。四是部分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出现弱化倾向。有的地方仍然只重视抓工业、上项目,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抓得不够紧;一些地方粮食安全意识依然较为薄弱,发展粮食生产的主动性不足;还有的地方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粮食生产的麻痹思想。这些都对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四大措施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记者: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2011年我国农业农村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你有何建议?

  程国强: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更加重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重点要抓好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一要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拓展投入渠道,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要加大力度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三要建立健全农业抗灾减灾体系,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四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形成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粮食优良品种培育,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充实健全农村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强化条件改善和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现代农业人才培育。

  再次,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要完善和强化对种粮农民的各项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适时采取临时收储措施,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粮食补贴方式,抓紧研究与农民水稻等主粮产品种植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专项直接补贴办法,建立鼓励主粮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建立完善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强化主销区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要健全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库存结构。加快建立灵活高效的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有效衔接安全储粮、储备轮换与调节市场。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在境外投资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农产品进口渠道,建立全球农产品进口供应链。
 
《中国经济时报》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