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仔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总的感觉是HH落入了困境!!!
仔细想来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因为被质疑的东西是一个很难自证的东西,除非时光倒流,然后由质疑方亲自看着他完成。 由于质疑的东西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反方也很难有绝对的证据来驳倒对方,由此形成了一个没有结局的无止境的质疑中。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好的诠释了这次双发大战中的一些行为逻辑与心理。
一个男人走在街上,眨了一下眼睛,并且眨眼睛的方向前面刚好是一位女性,旁观者问,你为何对她眨眼?他说没什么,我就是不自主的眨了一下眼,那么你是否相信这个理由?
A:不相信, B:相信 C:不好说
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C, 但是,如果我们再增加一些前提,那么不同的答案就出来了。
前提1:这个旁观者认为这个男人跟这个女人没任何关系,并且作风也正派,那么他会选B,
前提2:这个旁观者认为这个男人跟这个女人关系暧昧,那么概率会选A。
同样的,在韩方大战中,正方与反方其实内心中带有期望的答案,基于这个预期这才会对一样的行为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很遗憾,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无解的题。因为反方很难提出具有决定性的证据来击倒正方,犹如方舟子之质疑唐骏的学历,而这次很多质疑都是基于常理判断,常理判断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为这个世界上千奇百怪,什么人都有。而正方也很难提出足够的理由来回击这些质疑,因为被质疑的东西的特性决定。
这次大战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每当正方针对质疑提出理由或证据的时候,反方会对正方反对的证据提出新的质疑,为何呢?
我认为可以从大家都熟悉的证明题来解释。因为反方也好,正方也好由于都有了期望的答案,而反方对这种事又只能用反证法,即期望的结论在先。在反证的过程中,如果认同的了正方的理由,那么就得不到这个结果,所以只有继续质疑你的证据才能让这个证明继续下去。
比如你开始质疑一个人的儿子不是他亲生的,理由就是从常理来说,他们长得很不像,这个质疑在一般人来看都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对方拿出了DNA报告单,按照常理,你可能就信了,但如果质疑方内心认定绝对不是亲生的,那么他该怎么做? 毫无疑问会继续质疑这份报告单的真假,不然就证明不了内心中的那个结论。
典型例子如韩寒父亲拿出的两封信,其实这两封信貌似也不是什么关键性的东西,正方或者中立方可能一代而过了,但方舟子不是,他的内心已经几乎100%认定HH一直在造假,所以当对方拿出这个东西的时候,他条件反射的就是这个东西可能是假的,然后就开始按照常理去比较,一比较就发现了很多异样,但这些异样不能说明他们是假的, 因为不管是真的信还是假的信,都有可能这样写,既然这样,那么它就是一个无解的题。仔细想一下,那个邮戳,我想如果不是内心已经认定了是假的,是很难怀疑到这个的,因为凭肉眼分辨清楚都困难,更别说凭借数码照片了。对此我们同样可以用方的逻辑去解释一样,如果这两封信是造假,那么按照常理一个造假造了十几年的团伙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如果不会,那么是否也可以反证其实这两封信没有造假呢?看,这是不是已经落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只要你不是亲眼目睹,可能亲眼目睹都不够信服,比如三重门,反方不是质疑他可能背下来嘛, 这咋办,只有具有超能力来洞察被质疑人的内心世界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回忆三重门的一些细节不合逻辑,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人代写,但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过了十几年的 东西,要回忆起来很难, 高考对很多人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大事吧,至少对我是这样,但我现在已经连高考的作文题的标题是什么都忘记了,更别说内容了,而自己擅长的理科的压轴题也全部忘记了,所以我认为正方说的忘记了的理由也可接受,但不代表这个理由充分。
还有就是三重门的英语词汇问题,我想从自己的感觉来说确实有这个可能啊,自己写邮件经常为一些单词查金山词霸,而查出来的词往往是用法冷僻的词,真正的英语牛人往往会写一些口语化的英语,只有英语很差的人才会用金山词霸用冷僻的词来拼凑。此外,韩寒父亲是什么年代,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水平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吧,按常理他父亲应该不是英语牛人啊,如果是了,那么这本身就不符合常理了,这不是同样可以用常理反证这个理由吗?韩寒写的东西都是小说,这是可以虚构的,而方舟子用了科技论文或者新闻纪实的强逻辑来分析,那么很多东西是很难扯清楚的。
我自己小学的经历,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偏偏没有吹到我们哪儿,可恨的是老师又要我们写,怎么办?我只有自己YY了N篇类似的文章,除了人物,其它的所有都是虚构的,现在想来都是搞笑。我想自己文科如此弱的人都可以在小学阶段YY这些文章,那么比我强的HH虚构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应该也不是特别离谱的事。当然,这也不能作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HH为何要起诉,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有些人说继续嘴仗下去啊,如果说HH与方舟子都在为另外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辩论,那么双方继续下去是很有可能的。但现在,HH是焦点,旁观者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你质疑,并且可质疑的东西还非常多. 而有足够理由来辩解的只有HH或很少的一些当事人,其他的正方只能说他是否接受HH的理由,或者帮忙分析,但其威力远不如反方的质疑来的那么霸气,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支持正方的人除了发泄一下之外,很难帮上什么忙,这样的结局就会让原来是旁观者的感觉正方怎么都是如此无赖之类的,长久下去,只会让更多可能中立的人偏向于反方。同时好下去对哪个的影响更大?显然是HH,方舟子输了没什么,HH输了的话结局很惨。
在这种1对N的情形之下来辩论一个可能永远无解的题,我想任何人可能都耗不起。比如说三重门,韩寒拿出了手稿,但别人马上质疑 你手稿可能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证明是你自己的构思,因为可能你背下来。。。。如此,面对一些多年前的事情的细节,如果你没有把当初的一切录下来并在发言之前很好哦温一遍,那么你对质疑的回复无可避免就不可能不是很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