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已积压超过80家已过会而未发行的新股,节后将迎来新股发行井喷
0
ding
一天发20只,不错。
0
深圳市委书记:对新股发行彻底改革 瞄准发达国家
时间:2012年01月12日 15:17:40
导读:由于询价机构不足20家,朗玛信息成为第二家发行中止的公司。而此前,两家基金公司宣布暂时不参与新股询价;2011年上市新股近7成破发等迹象表明新股已步入冰川时代。市场上要求改革新股发行的种种弊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近期,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2012年,深圳可能会对上市制度进行相对更彻底的、突破性的改革,在准入门槛上,全国先走一步,瞄准发达国家标准。
朗玛信息IPO路演的捧场者不少,但参与者寥寥,最终步了八菱科技后尘。
参与上海站路演研究员说,朗玛信息当天路演时场内确实座无虚席。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的媒体报道称,朗玛信息深圳站的路演也均"满座"。
"满座"的现场,与"一致看空"的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值得关注的是,与八菱科技当时询价失败不同,在朗玛信息询价失败前半个月内,先后已有两家基金公司宣布暂时不参与新股询价,开了A股证券发行史上的先河。
数家券商资管部人士也表示,旗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已将打新的比例降到不足10%。其中一家年年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公司,旗下一只专门打新的集合理财产品,在去年上半年期满后也始终未申请展期。"一级市场太贵,打中新股后基本都要破发。"该资产管理公司一负责人说道。
机构对打新冷淡的背后是新股的频繁破发。Wind统计显示,2011年上市的新股中,在上市后3个月仍处于破发状态的占到46.44%,仍处于3个月锁定期内,所有参与打新的机构合计浮亏金额为81.8亿元。
数名业内人士都认为,尽管八菱科技询价失败有客观原因,但在目前新股发行价高企的大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宁可不参与,也不愿报低价降低新股发行价格水位,朗玛信息询价的失败不能不让投资者深思。
"保荐机构因询价失败,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保荐费用折让是不用说了,还有业内的口碑也会直线下降。"一上海大型投行部负责人说道,这是市场化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询价机构不参与询价,就显出了机构的不成熟,以及制度设计的缺失。"
他说,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不参与询价,无法体验低估值时对IPO公司基本面的判断准绳;到行情好的时候,再扛着"高估值"大旗出来打新,"将导致基金公司只会'报高价',不会'报低价'的天生缺陷"。
对于目前基金公司只懂"报高价"现状,上述投行人士建议,机构不愿参与询价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高价"中签"后要承担的破发损失风险。"如果将打新损益与询价机构报价高度关联,那么应该会对压低发行价产生作用。"
事实上,目前国内关于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呼声很高,其中部分建议就针对机构投资者。今年1月9日,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要采取五项措施压制新股热。其中就有提出要增加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并可考虑开设一个面向普通投资者的新股询价窗口,作为参考比对定价结果。
此外,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近日在参与深圳市政协会议时表示,2012年,深圳可能会对上市制度进行相对更彻底的、突破性的改革,在准入门槛上,全国先走一步,瞄准发达国家标准。深圳作为国内基金公司的一个聚集地,基金公司将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投资者不妨拭目以待。
0
一方面几千亿的申购大军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几百家待发行公司望眼欲穿.
管理层完全没必要人为地控制新股发行节奏,制造饥渴效应.
都说新股发行价太高,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新股,绝大多数新股的中签率都低于1%,发行价能不高吗?
一周发行2,3家发行价高,如果一周发行10家,20家新股,发行价还高得起来吗?
新股发行价本来就是买卖双方搏弈的结果,打新的资金买者自负,谁都没办法保证你买新股一定赚.
借用新主席的一句话:"证券市场不确定性永远存在"
0
能做到以下几点中国股市就有希望:
1.任何公司想发股票就发,无需证监会批准,主要保荐人(券商)举荐。
2.发行后1年上市,期间有造假情况原价退赔发行股票,发动社会各界打假,如果发行人资产不够,有保荐人负责连带赔偿。
3上市后全流通。
0
巨量IPO催生大牛市,哈哈!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存量发行,创投公司要与证券公司博弈了。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
创投公司高兴地笑断牙了,,,,,
0
注册制有什么好处吗?
0
好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