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丛林法则

12-01-04 11:35 1560次浏览
静水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时刻牢记:在股市弱者是被强者用来养、套、杀的。

丛林法则

在非洲大草原上,虽说动物的种类繁多,但只有两大类,一类是食草的,一类是食肉的,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食草动物处于中间。这两种动物哪一种过的更安逸更舒适呢?显然是食肉动物,狮子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睡觉休息,用于捕猎的时间很少,因为肉类的营养丰富,热量高,吃一顿能顶好几天。而那些食草动物,特别是那些体型大一些的,则是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否则就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食草动物辛辛苦苦吃了半天,好不容易长了一点肉,最后弄不好还是成了狮子、猎豹、鬣狗的盘中餐了。这就是丛林法则中最基本的一点:弱肉强食。但在食肉动物之间还有另外一套规则,就是划分势力范围,依体型的大小、在群体中的地位来决定进食的顺序。在食肉动物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为消灭潜在的对手,为提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进而获得优先进食的权力也会发生争斗,但这种争斗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狮子再强壮,它也不会去主动攻击鬣狗,除非鬣狗对它产生了重大威胁。因为鬣狗也有利齿,它有自卫的能力,如果为了解决一顿午饭而冒受伤的危险,成本就太高了。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就是对这一现象最通俗的描述。

春风将一棵草籽刮落在大树下,没几天,这棵种子就从泥土的缝隙中伸出幼嫩的小脸,羞涩地轻摇着身姿,张望着庞大的世界。一滴又一滴露水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滋养着正在蓬勃生长的小草。草儿抬起头:“大树先生,谢谢您的帮助!”“哈哈哈哈……”大树浑厚的笑声在丛林中回荡:“别客气,丛林的法则似乎互相帮助的。你只管放心地长吧,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会尽我的一切力量帮助你的。”小草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它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的倒下,终于长成一片嫩绿如茵的草坪。见此情景,一直没有作声的小树不解的问:“你疯了吗?为什么那么卖力地生长?”小草回答说:“我不能辜负大树先生的希望。”小树嗤之以鼻,摇头冷笑:“它很吝啬,你看他把我挤成这样,我都要无立足之地了。”“但为什么,它会这样如此不同地对我?”“因为你的存在不仅不会对它构成威胁,还会养护它脚下的土地,使它生存的土壤变得肥沃。”

丛林中,不仅仅只有血肉模糊的弱肉强食,互利互惠也是丛林法则的重要组成,和其他生物合作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鱼类和鸡类的群居可以壮声势,以避免出现被强者全体消灭的惨境;一只狼面对更强大的对手或许势单力薄,而一群狼则天下无敌,谁也惹不起。可见,互利互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是为了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夜晚下了一场暴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风住雨停了。大家惊讶的发现,大树的树干被折断了,庞大的身躯凌乱地躺在地上,而它旁边的小树却安然无恙地站在那儿。大树奇怪地问小树:“这么大的风你怎么会没事?我如此强大都不能幸免遇难,而弱小的你却能逃过一劫。”小树说:“正是你的高大招致了你的毁灭,难道你忘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了吗?”

这也是丛林法则,丛林中的强弱位置不可能永远不变。你只有抓住一切机会,磨练意志,锻炼身体,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静水

14-09-10 00:14

0
原创:养养  2005-09-15 13:12 】

  很长一段时间前的东西,是对N体系的变形,S就芙蓉S,哈哈,钟则是唐僧钟,
    ,本贴前面发哥去掉了3-4幅敏感的东西,转眼又是一年,一笑而过
    
    钟型是常见的曲线,比如季节,比如王朝,比如人生,这个形态是对菱形自稳的简化
    S型则是一种进化曲线,生存下来重新扩展领域,到再次碰到高原,这个是对沙漏进化的简化
    最后的钟与S的重合图,则是对形态与人生的考量
    两者的交叉地带则是通常所谓的盘整或者说是局部菱形,放弃的成为钟型,整合巩固并迸发力量的成为S型,而进化是有数量数级的限制的,大部分都是在好象进化成功时刻夭折的,即所谓假突破
    
    进化的基础参数是4选1,然后下个基数继续是4:1,于是一个循环后千不存一,
    要根据自己在社会环境里的分工资源地位来适应性进化,而不是一律进化为老虎,将所长的精粹,然后去找到与你能互相理解配合的,条条道路通罗马,而路上劫数重重,最终我们还是要服从地球地理环境造成并影响的世界格局的演化方向.或者说虽然我们都努力了,但死亡的命数是逃不掉的
    
    但我们的努力还是有结果的,我们现在享用的石油煤炭就是数亿年前一些生物努力地结果,为他人做嫁衣裳,觉得对就值得,儒学一脉,我自90年后深耻之,但不得不说的是,其传转为阳明学派与岳麓学派的两只一体,对今日的中华格局,功绩甚伟,明代就不提了,近代可以说没有阳明岳麓就没有曾左毛等一整批人的出现,中国早就被分裂成若干小国,互相攻占不休,而在最早的时候,做事情的人是不知道结果的,他们只知道,我生有使命,我的使命在一直招唤我
顺利前进

14-09-10 00:11

0
静水

14-09-10 00:05

0
· 原创:养养  2004-04-23 01:07 】    
    这图与下个图,同一结论
静水

14-09-09 23:58

0
【 · 原创:养养  2004-03-08 20:53 】    
    金字塔-----菱形
    表示自我稳定的结构,
    金字塔-----沙漏
    表示自我进化的结构,
    每个金字塔的7色光谱表示其内在的层次结构与发展的必然历程,光作为宇宙内的最大填充物,其内质以其他形式表现为宇宙的一条基本秩序法则。5浪分析法在本质上就错了。
    
    基本上金字塔-----沙漏会继续形成金字塔-----沙漏
    金字塔-----菱形会继续形成金字塔-----菱形,
    菱形与沙漏自我叠加形成更高的组织,从而形成演化与守恒,并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混乱与秩序,
    菱形与沙漏自我叠加到一定程度会因大结构的略微改变而发生互相转换,进而形成正负交错的特点,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互相厌恶的。
    而坐标系两图则一方面说出沙漏系的形成思想轨迹,一方面代表破缺的出现,没有意外,只有必然的发生,而你只须知道,然后默默等待。
       
静水

14-09-09 23:52

0
  【 原创:养养  2004-02-29 22:23 】 
    铁器演化史的背后(草) 
    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铁矿石在800~1000°C的条件下,由木炭还原得到的,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化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等到炉子冷却后就取出铁块。所以称之为“块炼法”,炼出的铁称之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必须经过锻打工艺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
  
    最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生铁是在1 150~1 300 °C的条件下冶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产,可以浇铸成型,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史上一次飞跃。 
    #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炼出了生铁。
    铸铁柔化术(即热处理脱碳技术)改善了白口铁性脆、易断裂等弱点,增强了强度和韧性。这在冶金史上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加快了铁器代替铜器为生产工具的历史过程。中国在战国时期已能生产高强度铸铁,比欧美早了2000年。
    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表明,我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了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了木炭中的炭份,提高了合碳量,减少夹杂物就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百炼钢”技术。这是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在西汉中晚期,我国又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新技术。大约在春秋末期,我国就已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或液体状态,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来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除去渣滓,控制得当,就能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使冶铁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也促进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 
  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因此大约在东汉末,我国已可能出现了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
    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使这种新的炼钢方法趋于稳定,操作更加方便、实用。灌钢法同百炼法、炒钢法等炼钢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灌钢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北史》和《北齐书》记载,綦毋怀文曾使用“灌钢法”冶炼钢刀及利用两种淬火介质进行淬火以制作刀具。这是古代关于灌钢技术最详细、最明确的较早记载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少量文献有关于灌钢的记载,但都非常简略,使后人难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方法。因此可以说,綦毋怀文是目前所知灌钢法的最早实践者和革新者,基本方法就是将含碳量高的熔融状态的生铁和合碳量低的熟铁合炼,使碳分逐渐扩散、趋于均匀,最后成为合碳量较高的优质钢。灌钢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冶炼钢铁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和探讨,在总结前人丰富的冶炼钢铁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高效炼钢方法.
  块炼铁(前770年前)——生铁(前630年前)------铸铁即热处理脱碳技术(500年前------百炼钢(战国末期)-------炒钢(前100年前)-----灌钢(约公元200年前)------分刃与双淬火技术(公元550年左右)
  所有的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经过大量重复的劳动渐渐认识到新的技巧之门,然后大家进入并将之光大,如同百炼钢的锻成一样,常需要工匠用一年的时间去击打块掺碳钢,该敲击次数常为几十万次,成功的后面是常人所不知的韧性和汗水和能让他脱离其他工作的社会供给能力。
  上面的演化是一个沙漏型演化,而这个沙漏只是文明史的一个点,文明史仅仅是地球生物史的一个点,地球生物史仅仅是银河史的一个点,银河也仅仅是宇宙的一个点,所有的演化都可用沙漏模型来诠释,没有足够的认识与实践的情况下,只有以时间来完成对沙漏空间的填充,当人口足够大,分工足够细,科技树就会以爆炸的格式扩展。在我们这个市场,我们的能力远低于3到5岁的儿童对自然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静水

14-09-09 23:46

0
【 · 原创:养养  2004-01-28 21:51 】
  补:黄白1主要指财富树,后来的大国崛起系列比我的全多了.    
    黄白-2主要指人种不合适发,我想说的东西大家从上面可看到痕迹。利用好节奏,过好日子,宁为太平犬啊 ,
  【 · 原创:tdhi  2004-01-30 08:47 】    
    呵呵,割据不会再出现,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除非出现与他国之间的战争。
    现代国家间的边界是明确的,而从前是模糊,此长彼消的。
    
    上下五千年,应该放到全球范围内分析版图的更新与兴衰。
    个人觉得养养的观念有点局限。
    
    共同讨论。 
  工具箱   
  
  【 · 原创:养养  2004-02-16 17:47 】    
    2003年11月,完成了,终于做完了5年来反复努力的东西,突然看见最终结论居然和2000的讨论之查一层纸,然工夫不到,是懂不了的。
    而今我最好的朋友就要去了,我也要离开一段时间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tdhi 是老朋友了,其实一个王朝两条命的问题在2001年就跟你和你的朋友们在MSN一起会谈过,关于世界演变的我这里也有图,一则工作量很大许多东西要考证,二来有些结论性的东西不能公开发的,即使是上面的东西做成表发,表面是好看易懂,实质是逃避网络监察。
    可以提示大家的原则是研究科技树-财富的路线而不是年代。最后完全抛开国家民族,然后去做些结论。
    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两的本质是一个快速操作系统,这是2001年就明着说了的,但还需要再完善。它从自己的知识与阅历里总结而来,各位热切期待着大家的体系也升级啊
    一个王朝两条命滩开了就是
    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很简单的东西,没人理会的。
    
    对于未来的格局,
    希腊------罗马
    英国------美国,
    大结构美国为新时代的罗马,这是很好分的,从黄白图上可以知道,以后的时间里,白很长时间还是顶点与主体。
    
    然后的问题是区分两次布匿战争对应位置是两战吗?因历史参照资料匮乏,这个问题我现在很没解决,对其结局现在只能怀疑移民与蛮族入侵效果类似。相反的是国内的资料就很充足,很容易就分解划分了时间位置。
    最新的通用定义是
    现在是过去的集成,将来是过去与现在的集合。
工具箱   
  
  
  【 · 原创:皎皎君子  2004-02-17 00:41 】    
    【 原创:tdhi 时间:2004-1-30 8:47:45 】 
    呵呵,割据不会再出现,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除非出现与他国之间的战争。 
    现代国家间的边界是明确的,而从前是模糊,此长彼消的。 
    
    上下五千年,应该放到全球范围内分析版图的更新与兴衰。 
    个人觉得养养的观念有点局限。 
    
    共同讨论。
    
    三千年之变局!才开始。
    过去的中国历史已不能说明未来之中国了。
    更加脆弱,却也更加稳定。
    这满眼的繁华,转瞬即逝。 
     【 · 原创:佛跳墙  2004-02-19 16:27 】    
    嘿嘿嘿,看不出好在那里,农民书生搞这个学了个四不象,最后跑到论坛上拿网友开涮.
    这东西搞多了,会走火入魔的.从内心深处动摇自己的交易信念
     
  工具箱   
  
  【 · 原创:鱼鹰  2004-02-19 16:31 】    
    三原色:
    红绿蓝
    
    黄其实是中间色,黄由红和绿构成,全世界的绿果然掺进来了,而旗子的本还是舶来的红,黄是中国特色的纲。
    青天白日满地红,白就是什么都不是,而蓝的东西已经不是主流,基本上没有了 
  【 · 原创:友善的狗  2004-02-19 16:37 】    
    这满眼的繁华,转瞬即逝。 
     
  工具箱   
  
  【 · 原创:佛跳墙  2004-02-19 16:45 】    
    不把握住最根本的东西,国运那能妄测,
    握住皮毛,妄测国运,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挥刀自宫.落一笑柄,跟农民书生的结局一样.
    在论坛上看农民书生的贴子里面他的言论,他的结局就是踏空这一条路
    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工具箱  
静水

14-09-09 23:45

0
一两繁华

【 原创:养养  2004-01-28 21:37  万家灯火   浏览/回复:20069/170】  
    都是两三年前的文字了,如今将之变成图,看这太平盛世,还有后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无尽的重复,略微的新意,文字部分不适合发在这里。
    ****************************
    
    一个王朝两条命
minglisky103

12-02-03 16:54

0
静之,静水,读完帖子,受益匪浅
静水

12-01-05 22:46

0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源自于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因为他认为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便不经意地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也就被延伸拓展,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达形式,比方说“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等等。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基本上而言,根据“墨菲定律”可以推出四条理论: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总是说“上的山多终遇虎”,“祸不单行”,其实“墨菲定律”便是讲的这么一个道理。赶着去参加重要会议时,却发现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 而平常不需要出粗车时,大街上又到处都跑着空车;一个月前不小心打碎了浴室的镜子,仔细检查和冲刷后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 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 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墨菲定理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