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拒绝新股,从询价开始

11-12-27 18:08 1777次浏览
开阳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如果说,新股从辅导、发审到安排何时上市,普通投资人无力左右的话,那么新股上市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询价。
具有询价权的机构,主要是基金、券商、信托、保险、QFII与少数私募机构。
对于新股高定价、二级市场爆炒的机构,予以唾弃、谴责!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lndongbeihu

11-12-27 19:17

0
现在的市道,还去打新的,就是助纣为虐,凡是打新股的,或者在新股上市第一天买新股的,让他倾家荡产!
开阳

11-12-27 18:24

0
机构连续踩中新股破发地雷 询价频现发行价零头
 时间:2011年12月27日  
  11月下旬以来破发新股频频亮相,导致机构在近期的新股询价中愈加谨慎。
  12月26日,丰林集团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配售股解禁公告:1170万股将于12月29日上市流通,涉及配售机构共计25家。
  遗憾的是,由于丰林集团每股发行价为14元,目前股价已经跌至9.37元,跌幅达到33%左右,对于25家配售机构来说,账面浮亏已成定局。
  这并非个例。事实上,正由于新股频繁破发,机构参与询价的热情在不断下降,甚至有机构给予的价格,仅为最终发行价的零头。比如,青青稞酒和佛慈制药最终的发行价都为16元,但机构给予的最低询价仅为5元和6元。
  此外,新股发行市盈率也在随着机构报价的降低而逐步下滑,汇冠股份12月16日公布的24.57倍发行市盈率将机构询价推向低谷。
  机构连遭"破发地雷"
  根据丰林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25家机构分别获配1170万股丰林集团,截至昨日,浮亏高达5417.1万元。
  其中基金占据了13家席位,合计持股达831.0525万股,浮亏达到3847.77万元。
  这13只获配的基金分别来自华夏基金、富兰克林国海基金、信达澳银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大成基金、招商基金和益民基金。
  其中,华夏基金旗下两只基金合计获配220.9459万股,浮亏逾1000万元;其次,富兰克林国海基金旗下有3只基金合计获配219.6886万股,浮亏亦是逾1000万元。
  除去上述股票以外,12月上市的雪人股份、百圆裤业和永高股份的每股发行价分别是19.8元、25.8元和18元,但是截至12月26日,上述三只股票全部跌破发行价,其股价分别是14.4元、23.1元和14.37元。
  频遭破发地雷,导致机构参与询价热情直线降低。
  参与华昌达网下配售的仅有27家询价对象统一申报的31家股票配售对象,最终仅有9个股票配售对象提交了有效申报。
  12月21日,汇冠股份发布网下摇号中签及配售结果公告:57家股票配售对象参与了初步询价,但是仅有9家对象有效报价不低于起发行价格。
  南京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周旭告诉记者,现在市场天天大跌,对机构询价也有心理上的影响,"即使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机构参与的数量也会减少。但是,对于一些机构青睐的个股,参与度并不受市场变化影响。"
  中融人寿频出"最低价"
  不仅仅是参与的数量在减少,机构给出的价格也非常低。其中,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产品屡次给出新股最低询价。
  12月2日,百圆裤业发表询价公告,最终发行价格为25.8元,但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仅给予13元的价格。12月12日,荣之联发布公告,最终发行价格25元,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给予的价格为10.2元。12月14日,烟台万润发布询价公告,发行价格25元,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给出的价格为14.4元。
  更离谱的是针对青青稞酒和佛慈制药的询价。这两家公司最终的发行价都为16元,但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仅给出5元和6元的价格,为最终发行价的零头。
  12月21日,宏磊股份发布询价结果,发行价12.8元,中融人寿保险传统保险的价格仅为7.05元。
  中融人寿保险并非是唯一一家看低新股发行的机构,事实上很多基金最近给予的询价也很低。比如,汇冠股份最终发行价为17.2元,但中银稳健双利债券基金仅给予9元的价格; 12月22日发布公告的和晶科技,最终发行价定为15.6元,但国联安信心增益债券基金仅给予7元的价格。
  "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在一定程度上与股票上市后的走势相关。如果预计后市不好,我们甚至会选择不参与,近期我们也谢绝了一些要上门来路演的IPO项目,毕竟谁也说不准三个月之后的行情。"一位参与网下配售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世纪证券分析师姜子旻告诉记者,"我们无法断定这些给出高询价的机构的最终动机,不排除帮忙吆喝的可能,但是在目前市场背景下,多数机构是不愿意承担高市盈率风险的,最低价格代表了部分机构对目前市场的谨慎判断。"
  机构参与热情的降低,直接后果是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在不断下降。(.2.1.世.纪.经.济.报.道)

对于基民们,那些报高询价严重被套的基金,除了用脚投票外,可以进行积极维权。这些过高询价的背后,有典型的内部公关在发挥作用。
花小钱,融巨资,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的上市公司而言,何乐而不为?
开阳

11-12-27 18:18

0
东方早报 忻尚伦20111207
  新股高询价遭炮轰:汇丰晋信和东吴两基金偏离最大

  沪深交易所掌门人上周末齐齐向新股询价机构缺乏自我约束的现象“开炮”,让业内震惊。

  从统计来看,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报价机构的报价经常高得“离谱”。其中最“离谱”的报价为永利带业(300230),该股票在今年5月招股时,上海海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给出28.5元/股的报价,与永利带业12.9元/股发行价相比,高出120.93%。

  首发平均市盈率仍逾46倍
  “目前IPO上市首日市盈率与当前市场整体板块市盈率比较,主板差了近4倍,中小板差了1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所)总经理张育军上周末说道。
  在新股改革将继续深化的时候,询价机构的阵营即将迎来洗牌大考。
  自2009年下半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重启以来,A股上市公司队伍中新增了724名新成员,合计募集资金额接近万亿元,达9552.305亿元。
  但在增加了如此庞大的上市公司体量之后,A股的总市值却回到2009年11月新股发行重启后不久水平。至昨日收盘,沪深两市总市值为22.9425万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1.5892万亿元,并于11月底总市值达23.59万亿元。
  从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看,截至上周末,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为14.01元;对比2009年10月底时的平均股价,当时为13.72元,11月底为15.7元。
  虽然决定股价的因素不单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水平,但中国IPO使用的是证监会审核制,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最高把关者在专家云集的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至少,对于这些审核者的专业水平,投资者不能不打上一个的问号。
  回顾历史数据可见,在A股股权分置改革阶段2005年到2008年间,IPO的发行市盈率(PE)历年分别是20.434倍、24.447倍、29.666倍和26.738倍,并没有任何一年超过30倍的。
  而在2009年新股改革启动后,当年虽然仅有半年的新股发行,但全年IPO市盈率居然高达53.334倍,2010年的IPO市盈率达到了59.204倍,今年为止的首发市盈率依然有46.564倍。
  2009年启动的新股发行改革共分为两轮。第一轮的最大看点是,向网上申购的散户倾斜,实施了分开网上和网下申购参与对象,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等措施;第二轮的最大看点是改革询价环节,实施了引入网下配售摇号机制;扩大询价机构范围,增加“第七类”询价对象;引入中止发行制度;公示询价机构具体报价等措施。
  在向网上申购倾斜后,由于发行价屡攀高峰,至昨日收盘,依然有366只新股和次新股处于破发状态。这些新股的平均首发市盈率为55.66倍。

  机构询价频频高价出手
  为压制新股首发“三高”现象,证监会在2010年11月启动第二轮新股改革。然而,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说:“基金公司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定价不合理或高估现象。”张育军更是进一步提出,“要问一问哪些分析师在力推高价股、哪些基金公司在追高?”
  上海财汇数据的统计情况显示,在改革后两年时间里,询价机构报价平均偏离值(与最终发行价对比)最高的基金公司是汇丰晋信。汇丰晋信的报价平均偏离值为7.87%,偏离幅度最高的一次是对佰利联的报价,旗下一个配售对象报70元/股的价格,最终佰利联的发行价定于55元/股。“跑偏”第二名的基金公司是东吴基金,其间报价的平均偏离值为4.66%。
  虽然整体跑偏幅度较大,但相比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汇丰晋信的择取显得比较严谨。汇丰晋信管理了5个配售对象,但参与新股询价的次数并不多,只有8次。目前,佰利联目前的股价已经到了110元/股;而另外参与的两家IPO——依米康和光线传媒当前的股价也在发行价之上。
  以管理资产规模计,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管理的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参与天晟新材报价时,报出价达到基金询价偏离幅度的最大值。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给予天晟新材的报价为55元/股,最终天晟新材的发行价格定于32元/股,偏离值高达71.88%;华夏旗下的另外两个配售对象也为天晟新材报出了50元/股的高价,偏离于最终发行价56.25%。截至昨日收盘,天晟新材的股价为35.45元/股(复权后)。
  此外,华商基金给予丰东股份的报价偏离值也达到了66.67%。丰东股份最终发行价为12元/股、华商基金报价20元/股,目前丰东股份的股价为14.54元/股。
  数据统计可见,改革实施两年的时间里,首发市盈率超过100%的18家、超过50%的有359家。在首发市盈率超过100%的IPO公司中,华泰联合证券包揽了其中3家公司的主承销,分别是搜于特、宙邦和三维丝;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主承销2家。
开阳

11-12-27 18:11

0
叶檀文:建立新股发行询价机构黑名单

  来势汹汹的新股破发潮,再次激起股市对于新股三高发行的制度性质疑。 

  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中小板与创业板的三高发行并非不可控制,关键是我们想不想控制。

  A股市场存在两大溢价一大漏洞,一是严控上市造成上市资源饥饿疗法下的发行溢价,二是缺乏退市机制造成上市溢价。由于基本没有退市风险,风险折价成为一纸空文。在发行上市过程中的技术漏洞,就是对于有意虚报价格的询价机构缺乏严厉的惩戒手段,而对失去诚信的中介机构过于温柔,一些上市业绩变脸的公司背后那些中介吹鼓手,扰乱了市场、侵害了股民的权益,却置身事外。 

  在2010年初上海的一次新股发行改革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询价机构整体报价偏高,或是由于部分询价机构不能到位尽责,简单以股份盈利为目的,存在抬高报价水平的倾向。比发行权证稍好,朱先生终于承认询价机构存在高服价水平的倾向,但最近一轮新股发行开出的一味主药是增加询价机构,这相当于在红斑狼疮上贴上一副狗皮膏药,根本是药不对症。 

  增加询价机构,在新一轮发行体制改革中被寄予重任,被认为是达成市场新股均衡价的重要手段,但在短期作用之后,增加的询价机构反而成为利益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存在虚报价格等劣行,似乎这些公司的存只是为了印证在中国市场中合法充当价格托的无限钱景。

  询价机构主要包含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QFII和财务公司,在新的新股改革中,把经保荐机构推荐的其他机构总称为第七类机构。截至2010年11月底,第七类询价机构达到近250家,加上原来的270多家,合计超过500家询价机构。第七类机构这在最近的询价中已经有所体现。据报道,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在去年11月底发行的江苏旷达、星河生物和宋城股份询价中,第七类机构给出的平均报价,高于券商、基金、保险等其他机构给出询价的平均值。 

  高报询价已经成为某些公司的癖好。从网下询价情况来看,新华信托和东吴证券两家机构最为活跃,且申报价格较高,粗略计算,东吴证券网下询价平均高出新股最终发行股价约18%。其中,在对先锋新材询价时,东吴证券给出的价格为35元,高出先锋新材最终26元发行价34.62%。新华信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该公司参与的44只新股网下询价中,有20只新股被其给予超过最终发行价15%的价格,其中最高偏离值达36.21%。

  这些公司失去的只是信用,不过这些公司本来就没有什么信用,而通过高询价,却获得的是无限的生意可能。 

  首先,以高价向上市公司递上投名状,在证券市场获得江湖地位,明确地告诉利益链条上的人士,我们愿意当托,并且乐此不疲;其次,报出高价可以确保自己参与新股的摇号配售;最后,他们以被专业人士唾弃的价格挤掉了专业、理性的报价机构。 

  相比而言,外资要谨慎得多。截至2010年9月1日,共有93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额度,其中有34家具有询价资格。据需要公布询价明细的创业板公司的公告,鲜见QFII参与新股的询价,即便报价也处于低端,这显示了以“价值投资”著称的QFII对过高的新股发行毫无热情。 

  我们应该对外资的理智表示鼓励,同时不得不提出,目前的新股发行市场对于询价机构既无约束又无惩戒,只是依靠询价机构的道德自律,无异于三高发行的帮凶,口头上十分严厉,暗地里却在鼓励发行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 

  增加询价机构、增加询价的托,上市公司增加的发行成本完全可以高报价从市场获得,只要能够上市,所有的成本由投资者承担。在创业板上每家公司高达上亿的超募,就是指出了掠夺与搏傻的事实。在破发之前是没能成功打新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破发之后则是打新者承担,破发的出现会导致机构之间的肉博战,最终的结果通常导致市场失去融资功能。 

  对于屡屡乱报价的询价机构,完全有办法可以处置。

  最便捷、成本最低的办法是建立询价机构黑名单,将询价结果偏离度公诸于众,以偏离发行价20%为标准,一次、两次偏离黄牌警告,三次乱价坚决罚出场,让这些询价机构彻底失去竞赛资格,相信在利益与惩戒面前,询价机构不得不以专业的心态抑制自己的贪欲。依此标准,新华信托、南方基金、华林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或被罚出场,或者已吃黄牌。其次,建立风险自担原则,高报价者对自己的报价负责,以真金白银高价购股(可以高于发行价),显示自己对该公司未来前景的看好。

  让公司为自己的信用买单,十分公平,十分公开,十分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