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顺便感慨:
我现在根本不看什么新闻,触目到处是什么“儿子杀死了父母”、“父母摔死了幼女”、“男子奸杀幼童”等,当然不是每天都有,当然大部分新闻并不涉及什么孩子。不知道那些每天看新闻的人都怎么看下去的,反正我看完后心情会特别糟糕。我别的什么新闻都可以,唯独对孩子的话题特别敏感。。。。每每看到这些,我眼前似乎就会出现那些孩子无助、恐惧、莫名、哀求的眼神。。。。我的孩子才2岁,我也是从一个无助的孩子长大的。。。。因为非常影响心情,所以我现在尽量不看什么新闻。不小心看到类似标题,我也不会点开看。
每每都愤慨到极点以致。。。。无语。。。。真的无语啊,孩子就是纯到极致的可爱天使啊(难道纯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吗??),他或者她带着一身的无暇、天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要跟他的亲人——爸爸妈妈会面、来跟这个世界说“我来了”,可是迎接他的是什么??不说社会的黑暗、潜规则,不说社会人的毫无羞耻心、肮脏,甚至就连他全身心不得不依靠的亲身父母都没有给他爱的话(不要说是足够的爱了,最基本的,ok????)。。。。。我。。真的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甚至有时候我会很无奈得想,也许,也许吧,死,对这个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解脱、归宿。
大家拍我矫情或者什么好了。我想从小在父母爱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可能确实理解不了我这些话吧。
好吧,说这些没什么目的,吐吐槽?愤怒的发泄??自己也不清楚了,心里这么想了就这么说。
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想让那些脑子还算正常的愚蠢、粗暴的父母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善待那些人类中的天使吧。既然是天使,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属于全人类的,你用愚蠢、粗暴来对待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难道不该得到所有“人”(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的人啊,已经披上了兽皮的可以例外)的谴责吗??
感慨完毕,本来想提一些自己的问题来着。问题还没想好怎么说,牢骚出来了。
注意:有些东西贴出来,是希望大家看了后反思!
0
命运规划师”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不知道是否曾老师也是这样自我定义的。看完了,并且看了不止一遍,曾老师确实是个拥有一般人不曾到达的智慧高度的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这么简单的了。
其实,曾老师只是教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已,这是我的感觉啊,大家拍砖的时候稍微慢点,我还没说完呢。这么说不是有意要把他放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相反,我觉得这个评价比那个“命运规划师”更高。
仔细看过帖子并看懂了得人,应该很清楚,老师通过各种办法在让孩子具备一个勇敢、自信、能够自己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独立灵魂的同时,让孩子学“体育”“历史”“音乐”甚至更高一点的“艺术”等等具体的东西,其实就是想等孩子长大后,告诉孩子“人一辈子要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都是必须的基本要素”。这个道理。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路的,他不会等着老师来替他做这些的。
我想,曾老师也许曾经建议过他的学生在某领域重点发展,但这仍然不代表他就是“规划了”那个学生的人生之路。
还想说:
他教育出来的这样的学生,我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是个人的话,就应该这样活着啊,难道不是吗?一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的人首先对不起自己或者说首先没有尊重自己的灵魂。现实是,我们98%的人为了钱活着,不择手段的为了钱,对自己非常不尊重,很简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即使有个别人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活的更幸福”,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是的,曾老师就是那个告诉少数人这个答案的老师。我想,用“伟大”这个词形容这样的人,绝不过分。
0
觉得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 目大家都意识到中国教育的问题,能真正付诸行动如文中的曾老师者,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做为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七十年代生人,希望这个社会有所改变:变得更充满光明和希望。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正如文中所说:“该你闪光的时候,能够伸手一把,然后继续当你的路人甲,也就可以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偶尔闪光的路人甲。
在读贴的同时,体会到是曾老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大道无形的境界。细细体会一下,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多思考方法,少一些强迫,压制,不要用一个框去框住孩子,做到有教无类。我想这也是作者给大家的启示吧。
0
三十年来寻刀剑,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呵呵,见此诗,只觉得欣慰。。。希望更多的朋友受益。。。
0
今天在网上购买《卡尔威特的教育》,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是伪书,跟大家分享经验:
1.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布鲁斯作序、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翻译的。大多数中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主要是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正确的英文书名是《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2. 伪书的始作俑者是刘恒新,作伪是因为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推荐了《早期教育和天才》,而《早期教育和天才》又推荐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来他又推出《卡尔·威特的教育 II》,即所谓的续集,号称是小卡尔威特写的,估计同样是伪书。不知道这本又是从哪里抄袭的。
3. 伪书并非完全坏事,总体上还是符合卡尔·威特思想的。谬误在于一是张冠李戴,比如把《早期教育和天才》中斯特纳夫人的事例嫁接到卡尔威特身上了。二是有所夸大,三是行文风格扭曲,编造了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比如说什么小卡尔威特感染弓形虫,是明显的瞎编。
4. 目前只有《卡尔·威特的教育》(附英文本全译)(丽红 译)是英文原版翻译的,不过也有缺点,就是比较罗嗦,可读性较差。德国人自己并不太认同这本书。倒是后来被日本人和最近的东方人奉为至宝。可见这本书的思想比较符合东方人口味(偏好控制、专制)。
经过甄别,我选择了原版翻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 II》,不知道是抄袭自何方,请看过的网友谈谈优劣。买到伪书的网友不必放在心上。盗版和伪书其实也同样传播了优秀的思想。只是这更加提醒我们,看书的时候要独立思考,好的部分就吸收,糟粕的就丢弃,不要盲从。
0
曾经错过的,但愿还来得及。
-------------------------------
百里奚七十拜相、姜子牙八十辅周、孙悟空六百岁开始证果、白素贞一千年才下山谈恋爱······只要你想改变,下决心改变,啥时候都不晚。
现在,此刻,就是最好的时机!
0
请教各位一下.什么地方才可以发现或者看到这类哲学的内容呢. 我以前就是想找哲学类的书看,说的都不是我想看的,我只想看和生活,人性,心理,包括教育经验,心理基本规律,人的各种能力如何练出来的,如何改变自己
......
-----------------------------
yes 学而时之 可以知天下
刚又总结了一些经验,发给大家分享
我经过越大的努力得来的东西,越重视,别
人占了便宜不重视或者不听话的话.反应
越大
自我暗示或自我强迫,这一招是可以让你
增强自信,但很少能让你在心理上真正变
得强大。
别人眼神不看你,一种是感觉你这人不跟
他是一类的,排斥你(如果他还不主动跟
你说话的话)。一种把你当空气一样看待
(你看他的时候,他看你一眼还不跟你
对视)
喜欢看别人隐私或背景的人同时也被这些
俗气的东西控制着。
很多时候它是依赖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
防御机制运作的
喜欢热闹和群体的人往往很多对事情的想
法会不自觉的随大流,而孤单的人不容易
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更容易做到客观公
平公正。
不是人人都可以活的低调,活的低调的基
础是随时可以高调。
0
请教各位一下.什么地方才可以发现或者看到这类哲学的内容呢. 我以前就是想找哲学类的书看,说的都不是我想看的,我只想看和生活,人性,心理,包括教育经验,心理基本规律,人的各种能力如何练出来的,如何改变自己
楼主先生你好,看完又有一点启发想请教下你,曾老师的思想或方法都能用在孩子身上,你也说了,但是不要给孩子发现. 但是对于我们广大的少年或者用来完善自己的朋友来说,这方法有点不大顺利,比如我想变成一个优秀的人,但苦于身边的人不会配合呀.除非去请一个老师,然后给他工资,我教老师怎么做,然后又让老师来教育我.不知道这样行不
=============================================
前面说了,不要坐等别人来拯救,从现在开始,修炼内功,付诸行动,坚持若干年,就会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哲学如果想入门,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看哲学史等普及类书籍,例如《苏菲的世界》,还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另一种方式是抓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追根究底探索下去,不断深入,不知不觉间会发现已经渐入佳境。
根据你的兴趣点,我推荐你天涯上另一个哲学和心理学高手的帖子。他已经出书,你可以买来看看:
http://www.t****
0
想办法提高耐力,每天花20分钟时间做事,
就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了.
兴趣激发很重要
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过,但是有高贵和平庸
之分.
增加阅读量就是提高写作和注意力.
无聊就是肚子里没货,没有想表现的欲望.
做事刚开始不要太难,慢慢来,不要打击信
力.不知觉就提高了.
大部分人进步是很慢的,甚至没有思想上
的进步.所以现在去加劲学超过大部分
人很正常.
我想让自己有时间的紧迫感,想鼓励下自
己,发现肚子里居然没货.
一般有想法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记在本子上.其中也有很多错误的观点或观念,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
0
胡雪岩名言1.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2.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3.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4.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5.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6.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7.机会是持续发展的;8.不求人,格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