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就从教育意识开始苏醒的现在这一辈父母开始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我们这一辈和教育出的下一辈的积累,在下一辈有志于在教育界奋斗的时候,有我们这团队的力量的支持会有所突破,有个小口,我们就可以让它长大。不要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行动起来,量变会到质变的。!
好,父母这块分析到这里,再拿一个盘子来装另一片洋葱。
影响孩子的,还有爷爷奶奶们的作用。
这批爷爷奶奶大概是1932-1940年出生的。整个童年是*的岁月。没多少机会受教育那是肯定的。这一批人,有幸运更有不幸的,因为他们经过了一个*,被逆淘汰了几回。*年之前家庭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多在*......
-----------------------------
用一天的时间来看这个帖子,包括回复和主帖。
在下还没结婚,没小孩子来教育。。。不过谈到教育,我家长倒是搞教育的,启蒙教育工作者。。(不是幼儿园老师)
小时候看书没什么可选的,就看家长的《幼教园地》之类的书,除了《小学生报》《小学生必读》《唐诗三百首》似乎小学时期看的书很少。真的很贫乏。
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成绩被看的太重要。不论是对哪个方面,只要可以用成绩来衡量,一定就会变成一种负累。
我母亲曾说过,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要比智力训练更重要。我无法用实例来验证这句话的对错。。
但我想从小培训一种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是一群美国的小孩子对K-Pop的反应,年龄范围从九岁到十三岁,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但不论观点如何,都能给出一个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讨厌,皮埃斯,我非常喜欢那个拒绝被包装的小女孩。
LZ有句话,特别令我欢喜
以群体的名义,是一种必须提醒的思维陷阱。所以古今中外,思想家首先是能独立思考的人,然后要与群众拉开距离。于是卓尔不群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气质了。有那种气质才能谈精神贵族这个名词。如果想成为有思想的人,那么,请不要轻易嘲笑任何东西。这也就是古训中说的“正心诚意”。
当我们认定一种民主时,那么民主即是*。
当我们以数量为决断时,就是一种武断。
思想更是如此,自由不是为了承认真理,而为了看到更多的东西。
我还记得母亲当年对我说,你有了自己的判断了,也就不用担心你会偏差太多,所以很多决定都可以自己做了。于是被我老妈就这么踢出家门。倒是独立的比较早。
我之前被灌输着“正统”的道德规范,直到离开父母身边,不是再是被给予而是自己去找寻了。
对于思想而言,道德有时候是为了约束着我们前行的步伐,在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所以有一段时间对禁忌特别感兴趣。。。(恶趣味?)
关于历史那部分真的非常非常赞同,记得有段时间看完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往事并不如烟》和朋友讨论,一到致的认同,历史不过是不同人的主观感受以各种形式留存下来,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我们也许无从所知,但不论是正史野史,它们的价值在于给现在的人以参照,朋友是个很特别的人,时常有不同于时下主流看法的观点,讨论起来特别有意思。
但唯一令我纠结的是,她是个特别固守的人,一旦她认同一种思想,那么这个思想就是她的一部分,不可以被推翻,而我是个比较喜欢推翻自己持有的东西再重建的人,于是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经常很激烈的拿各自己的看法来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当具有攻击性后,容易使人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地看待异已。。。修炼不够啊。。所以特别羡慕你老师的气定神闲~
关于人生规划,这是个蛮大的话题,没有人能一下子就找对感觉,找到方向。就拿身边的人来说吧,我在大学刚毕业时,找工作时认识一个特别可爱的女生,和我同年毕业,当时她是刚找到工作,正在努力相亲,几乎是一直在相,她算是一个主流的代表,相亲三个月后就结婚了,接着有了baby,我问她,当时为什么着急结婚?她说,不结婚干嘛相亲?我问,结婚是为了什么?她一脸惊奇,结婚不就是为了结婚啊!难道你可以不结婚?!
我也时常问,是不是人生就像程序,一个if判断到了某个年龄就一定要做某件事,事实上,所有人都在为我证明这个命题是对的。
但,如果仅仅是一个提线的木偶,那便无所谓了,拿着月薪七八千的工资,开着小车,还着房贷,养个孩子,然后呢?没了。。。
生活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偶然停下来看看,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想要的,至少终老之时不会痛苦地说,如果重新开始我一定会。。。。
我觉得LZ的老师是个很博学睿智的人,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带你看电影,有人说,“电影,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这是何其贴切。我们通过那些流转人生感悟命运,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带你旅行,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各地风俗人情,不是书里写的那样的,亲身看了体会了才能明了。记得初中有篇课文《雨中登泰山》,我最讨厌的课文之一,倘若我曾去,便是我所体会,亦是我所得。所以不喜欢看风景描述,自然之美不是三两文字所能形容,记下来留给自己回味就好。。
推荐好的书给你,多多看书才不至于思想干枯,我记得以前跟朋友说,半年没好好读过一本书了,感觉灵魂都干枯了。
博学,在今天这个社会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尤其是对于眼下这个浮躁的时代。。。
且不论有人说你这帖是真是假,人物是虚构还是真实,都不能不说,这帖子带给人们的思考,那才是最为重要的不是吗?
0
“命运规划师”——这个名词很有视觉冲击力。大概每个人都感叹过命运的力量庞大,就算是国王、领袖,也逃避不了命运的操控。《布兰诗歌》里面用强烈的节奏反复咏叹着:
哦命运,
象月亮般
变化无常,
盈虚交替;
可恶的生活
把苦难
和幸福交织;
……
然而如果有个人,能反过来操控命运,是不是令人震撼?
面对强悍到不可抗的命运女神,绝大多数心灵弱小的人们都如蝼蚁般随波逐流,或是自愿皈依宗教的庇护,颤颤巍巍祈求神佛怜悯。如尼采般大胆叫出:“上帝已死!”的,毕竟是极少数。
曾老师所做的,是从命运女神手里截下人生的控制棒,提醒你加快速度赶上,然后陪你一起跑一小段,最后把控制棒交到你自己手里,如同一场接力赛跑。今后路怎么走,全凭你自己。
把握住人生控制棒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强烈自我意识,自信、勇敢、坚韧的人。这样的人,不惧怕命运的操弄,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就算是遇到逆境,也能绝处逢生。
你,就是自己的命运规划师。
0
顺便感慨:
我现在根本不看什么新闻,触目到处是什么“儿子杀死了父母”、“父母摔死了幼女”、“男子奸杀幼童”等,当然不是每天都有,当然大部分新闻并不涉及什么孩子。不知道那些每天看新闻的人都怎么看下去的,反正我看完后心情会特别糟糕。我别的什么新闻都可以,唯独对孩子的话题特别敏感。。。。每每看到这些,我眼前似乎就会出现那些孩子无助、恐惧、莫名、哀求的眼神。。。。我的孩子才2岁,我也是从一个无助的孩子长大的。。。。因为非常影响心情,所以我现在尽量不看什么新闻。不小心看到类似标题,我也不会点开看。
每每都愤慨到极点以致。。。。无语。。。。真的无语啊,孩子就是纯到极致的可爱天使啊(难道纯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吗??),他或者她带着一身的无暇、天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要跟他的亲人——爸爸妈妈会面、来跟这个世界说“我来了”,可是迎接他的是什么??不说社会的黑暗、潜规则,不说社会人的毫无羞耻心、肮脏,甚至就连他全身心不得不依靠的亲身父母都没有给他爱的话(不要说是足够的爱了,最基本的,ok????)。。。。。我。。真的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甚至有时候我会很无奈得想,也许,也许吧,死,对这个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解脱、归宿。
大家拍我矫情或者什么好了。我想从小在父母爱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可能确实理解不了我这些话吧。
好吧,说这些没什么目的,吐吐槽?愤怒的发泄??自己也不清楚了,心里这么想了就这么说。
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想让那些脑子还算正常的愚蠢、粗暴的父母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善待那些人类中的天使吧。既然是天使,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属于全人类的,你用愚蠢、粗暴来对待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难道不该得到所有“人”(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的人啊,已经披上了兽皮的可以例外)的谴责吗??
感慨完毕,本来想提一些自己的问题来着。问题还没想好怎么说,牢骚出来了。
-----------------------------
世界是丑恶的,我也时常这样想
也许跟我们的成长有关,我们同样缺乏一个健全的人格,所以会恐惧,会悲观
所以会追这个帖,能确实学到一些方法,我只希望我的儿子乐观,坚强。。独立。。
0
“命运规划师”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不知道是否曾老师也是这样自我定义的。看完了,并且看了不止一遍,曾老师确实是个拥有一般人不曾到达的智慧高度的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这么简单的了。
其实,曾老师只是教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已,这是我的感觉啊,大家拍砖的时候稍微慢点,我还没说完呢。这么说不是有意要把他放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相反,我觉得这个评价比那个“命运规划师”更高。
仔细看过帖子并看懂了得人,应该很清楚,老师通过各种办法在让孩子具备一个勇敢、自信、能够自己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独立灵魂的同时,让孩子学“体育”“历史”“音乐”甚至更高一点的“艺术”等等具体的东西,其实就是想等孩子长大后,告诉孩子“人一辈子要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都是必须的基本要素”。这个道理。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路的,他不会等着老师来替他做这些的。
我想,曾老师也许曾经建议过他的学生在某领域重点发展,但这仍然不代表他就是“规划了”那个学生的人生之路。
还想说:
他教育出来的这样的学生,我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是个人的话,就应该这样活着啊,难道不是吗?一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的人首先对不起自己或者说首先没有尊重自己的灵魂。现实是,我们98%的人为了钱活着,不择手段的为了钱,对自己非常不尊重,很简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即使有个别人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活的更幸福”,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是的,曾老师就是那个告诉少数人这个答案的老师。我想,用“伟大”这个词形容这样的人,绝不过分。
0
一个小小的选择,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0
今天在网上购买《卡尔威特的教育》,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是伪书,跟大家分享经验:
1.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布鲁斯作序、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翻译的。大多数中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主要是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正确的英文书名是《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2. 伪书的始作俑者是刘恒新,作伪是因为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推荐了《早期教育和天才》,而《早期教育和天才》又推荐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来他又推出《卡尔·威特的教育 II》,即所谓的续集,号称是小卡尔威特写的,估计同样是伪书。不知道这本又是从哪里抄袭的。
3. 伪书并非完全坏事,总体上还是符合卡尔·威特思想的。谬误在于一是张冠李戴,比如把《早期教育和天才》中斯特纳夫人的事例嫁接到卡尔威特身上了。二是有所夸大,三是行文风格扭曲,编造了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比如说什么小卡尔威特感染弓形虫,是明显的瞎编。
4. 目前只有《卡尔·威特的教育》(附英文本全译)(丽红 译)是英文原版翻译的,不过也有缺点,就是比较罗嗦,可读性较差。德国人自己并不太认同这本书。倒是后来被日本人和最近的东方人奉为至宝。可见这本书的思想比较符合东方人口味(偏好控制、专制)。
经过甄别,我选择了原版翻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 II》,不知道是抄袭自何方,请看过的网友谈谈优劣。买到伪书的网友不必放在心上。盗版和伪书其实也同样传播了优秀的思想。只是这更加提醒我们,看书的时候要独立思考,好的部分就吸收,糟粕的就丢弃,不要盲从。
0
作者:萻妮 回复日期:2012-01-06 09:52:03
曾经错过的,但愿还来得及。
-------------------------------
百里奚七十拜相、姜子牙八十辅周、孙悟空六百岁开始证果、白素贞一千年才下山谈恋爱······只要你想改变,下决心改变,啥时候都不晚。
现在,此刻,就是最好的时机!
0
经过越大的努力得来的东西,越重视,别人占了便宜不重视或者不听话的话.反应越大
自我暗示或自我强迫,这一招是可以让你增强自信,但很少能让你在心理上真正变得强大。
别人眼神不看你,一种是感觉你这人不跟 他是一类的,排斥你(如果他还不主动跟 你说话的话)。一种把你当空气一样看待
(你看他的时候,他看你一眼还不跟你对视) 喜欢看别人隐私或背景的人同时也被这些 俗气的东西控制着。
很多时候它是依赖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 防御机制运作的 喜欢热闹和群体的人往往很多对事情的想
法会不自觉的随大流,而孤单的人不容易 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更容易做到客观公 平公正。
不是人人都可以活的低调,活的低调的基 础是随时可以高调。
0
不要坐等别人来拯救,从现在开始,修炼内功,付诸行动,坚持若干年,就会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哲学如果想入门,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看哲学史等普及类书籍,例如《苏菲的世界》,还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另一种方式是抓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追根究底探索下去,不断深入,不知不觉间会发现已经渐入佳境。
0
楼主写的太好了,刚看意犹未尽,,, 我想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一句 台词:“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相见握手。我希望
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的蓝。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