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N个理解,把思想与生活融合

11-12-26 23:45 11001次浏览
等待右翼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本帖不谈论任何大盘与个股,只写下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理解。
请股天乐尽量不要移至生活区。
还有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理解也放进来,这个贴就丰富多了。
这是沉默时最好的事情,又安静,又能在思想上进步,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绝不谈大盘与个股。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46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静之

12-11-29 00:29

0
翻这个帖子实际上是告诉大家,家长是孩子,后代的榜样!!!

您喜欢自己的孩子依靠别人么?喜欢自己的孩子如何?那么自己就如何做吧,因为身教永远大于言教,谁都代替不了父母!!!

为了让自己身边的父母们自己修炼自己,我惹是生非,似乎处处树敌,此刻解释清楚!
静之

12-11-29 00:26

0
[转载]为了孩子,家长要修炼自己  作者:罗大伦

我有个妹妹,叫罗玲,从小学就比我好,和我是一个中学的,比我低一个年级,高考的时候她考了学校的文科状元,让我这个做哥哥的非常的惭愧,因为我学再好也考不过她。

那时候电视热门,她就以高分优势进了北京广播学院,后来她从广播学院毕业了(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了),做过电视台的编辑和主持人,很多年前,移民澳大利亚了,在那里又读了电影学硕士,用英文给人写电影剧本。

再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她因为身体的原因,在澳洲未能如愿怀孕,澳洲医生无能为力,最后她回到国内,我给她服用中药,结果在三十八岁那年,生下了自己的宝贝女儿,现在这个小朋友这份儿可爱啊,是全家的宝贝,家里因为她而欢声笑语的。

三十八岁的女人生了孩子,其对孩子的“超爱”我算是见识到了,妹妹因此而对儿童问题倍加关注,教育的书搞了无数,网络书店的送书的人几乎一周得去几次我们家,论读书,我妹妹和清代医家徐灵胎有一拼,我回家一看,桌子上铺得全部都是书,从心理学的到老子、佛教,最后到量子物理,看了无数的书,最后从培养儿童发展到关注人生终极问题,最后,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悟道”了,她明白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王阳明、量子物理等等说的原来都是一回事儿,只是形式不同,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人生会很幸福的。

我听了,心中暗喜,这正与我的工作结合上了。

  因为,我给孩子看的比较多,很多朋友孩子遇到问题了,会来咨询我,我接触多了,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造成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是在给家长调理,帮助他们改变想法,也就是让家长养心。

比如,那天听一位医生讲,一个孩子,母亲认定自己的孩子要在音乐界出人头地,非让她苦练小提琴,结果搞得孩子颈椎变形,已经开始粘连了,医生看了不断摇头。

比如,我见过一个家长因为顺从孩子,在旅游途中应孩子要求给孩子吃了两个月的洋快餐,结果孩子从一个体型正常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超级胖子,四处调理没有结果。

比如,我见过一个家长是单位领导,说一不二,特别能干,喜欢为孩子安排一些,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结果孩子变得胆怯羞涩,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在家长身边如同胆小的小白鼠,体质羸弱。

等等情况,我见过非常的多,很多都是孩子身体上的疾病,追根溯源,却往往是家长行为、心理上的问题导致的。

所以我在给家长讲课的时候总是强调:“要调理孩子的身体,要先反思家长的行为”。

 

那天我看妹妹写的一些文字,突然发现了她写的“为了孩子,家长要修炼自己”这段文字,觉得很有道理,就给拷贝了下来,给大家看看。

 

以下引自罗玲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因此,养育好孩子的前提就是父母自身先要做得好,先要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古人说要“正心”、“修身”、“齐家”。这个顺序很有道理:首先我们要悟道,然后要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然后是教育孩子、搞好家庭关系。

因此教育好孩子的首要一点是我们自己先要有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出好的表率,就是要做好身教。最后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言传”,即用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

可以说父母自身修炼的过程本身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

养育孩子给了我们第二次认真学做人的机会。

很多家长会无意中对自己和对孩子采用双重标准。我们认为自己是成人,有种种借口,可以放任一些。并且我们认为自己都是在背着孩子的时候放任自己的。我们以为只要孩子看不见、不知道,就不会学去。其实孩子是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孩子拥有超级洞察力,他们能看穿我们的一切。我相信每一个有孩子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如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不一致之处,那么我们就是在教给孩子言行不一。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和背地里表现出两个样子(这迟早都会被孩子发现),那么我们是在教孩子做两面派。

君子要慎独,父母更要“慎独”。身为父母的我们要牢记:要想孩子不知,除非己莫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体现在家庭文化上。

父母一手创造了每个家庭的独特的家庭文化,而在很小的时候,这个家庭文化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世界。即使当孩子大了,接触到幼儿园、学校和外界社会,家庭文化的影响程度依旧是绝对性的。

家庭文化包括每个家庭特有的生活惯、氛围(现在常被称作气场)、交流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所有这些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去别人家做客是,他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别的家庭跟自己家时如此不同,宛如两个不同的世界。其惊讶程度不亚于我们第一次出国时所体验到的文化震撼。

这个家庭文化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调。在这个文化里,氛围是和谐的还是紧张的;人与人之间是互助的、可以互相沟通互相信赖的,还是隔阂的、互相指责埋怨的;生活方式是懒散的、缺乏乐趣和创造性的,还是充满活力的……这些都决定了孩子将来怎样看待世界,怎样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

在孩子走出家庭之后,同一个外界社会,对出自不同家庭文化的孩子意味着不同的含义。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孩子未来的一生里就将遭遇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家庭变成你希望孩子未来生活的世界的样子。

 

除此以外,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体现在更深的、更微妙的层次上。这将是悟道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认识。

根据“新科学”(新科学是指我妹妹看的量子物理等理论的内容)的种种结论,我们将不再把孩子跟父母的相似之处简单地归因于基因的传递。相似是因为我们跟孩子由于关系密切、接触之多而导致能量的互通、意识的互动都更加频繁深刻,以至于在某个层面上,我们跟孩子已经融为一体。

我们跟宇宙万物都是连接的。由于血缘的关系、由于共同生活的关系,我们跟孩子连接的程度远远超出跟其他事物连接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断出,我们的情绪可能在跟孩子没有任何接触沟通的情况下,被孩子感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过去人们把这称为心灵感应。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这种感应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罕见,它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如果宇宙是全息性的,那么我们父母的每一个思想和行为都应该在孩子现在或将来的生活里得到体现。

如果我们此刻正在生气抱怨,那么在另一个角落里的孩子很可能也正在经历着某种糟糕的事情。如果我们心存爱心,善待世界,那么孩子必将相应地感知到世界对他的爱和善意。

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回应。孩子将成为我们的某种投影。

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要修炼自己。


——————引用结束

我看她写了很多,自己做的笔记,要指导自己如何育儿的,其中很多有价值,我给抄下来,用在我讲课里面了,后面有很多内容,我会陆续找到我认为有价值的,贴出来,里面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对,供大家探讨,呵呵,如果能有点启发就达到目的了。

很多人说,孩子教育好了,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

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觉得家长如果把自己摆正,那么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会更加健康的!
大丈夫

12-08-23 21:56

0
好久没来,这里成静之主场啦,哈哈
静之

12-08-07 23:55

0
好!学了。读《大学》和你有相同的经历,我还以为就我那么“笨”呢,哈哈。 
  ---------------------------------------------------------------------
  古书的信息量太大了,需要边读边琢磨,把日常的很多事情串联起来,加深理论的理解。《大学》对于为人处事的学来说,基本上每一句话都类似一个数学里面的公式。
  我们学数学,每一个公式就一行,但为了理解这个公式和应用这个公式,需要反复演练无数的题,最后还有涉及多公式的综合体需要演练。
  同样的,《大学》至少有一半的话,每一句相当于一个人生的公式,在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和自己以前遇到的事情做联系,相当于对公式的应用做演练,所以这个看书速度根本不可能快起来。
  我看第二遍才发现整个书是非常有逻辑性的,后面章节是对前面核心理念的一句一句的解释,告诉读者对于每条理论应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基本过关。讲得真是严谨,把人类思想方面的东西讲得如此深入浅出,实在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古人其实有具体例子的,具体例子就在《左传》里面,别忘了孔子就是《左传》描写的那个年代的人。
静之

12-08-07 23:50

0
其实做父母是一份非常不容易的职业,记得哪里看过,连家政服务人员都要有岗前培训,可却没有父母培训班,看到法伯等写的书后,很羡慕国外的那种父母研讨班,要是我们身边有就好了,可以让很多父母少走弯路
静之

12-08-07 23:50

0
 看到标题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小孩,看看可否学到一些好的育儿知识。一口气从凌晨看到早上,获益良多。多谢!楼主我儿子快两岁了!自己都快奔三了,改变自己从文化修养,内涵等去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不大可能的了。一心只有想教好自己的下一代。文中提到的学方法记忆的方法很方便易懂,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全凭我们做父母和环境如何去涂鸦。我们这边有句老话“三岁定80”就是说三岁时的性格,到八十了都会差不多。我非常非常的赞同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需要好的惯去慢慢形成,而好的惯就需要不断的慢慢培养。包括我在内的父母都想自己的BB有好的人生,我们有什么样的惯BB就会有什么样的惯。大的改变我们父母改变不了,但一些有益的好的惯我很乐意为我了BB去形成,去坚持,去改变!BB大了不需要他学要第一,开心快乐就行了。我想我从小就要教会我的小孩如和去做一个人!简简单单的一个人!
静之

12-08-07 23:49

0
 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所谓正规的教育制度,并且是在以温饱为前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是一位80后妈妈,如今有了小孩,才常常会想到一些关于教育,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东西,但是正因为有了思考,也才渐渐发现自己原来是有许多性格缺陷的人,这些都和小时候所受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并且很难改变。

  如今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是力不从心。所谓言传身教,生活中许多琐碎的小事情,自己潜意识的处理方法上和平时对孩子的教导上总会有分歧,而想改变自己又很难,所以常常感到很苦恼。

  前面哪个网友说过:家长就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怎么可能滋养出参天的大树?看了楼主的帖子,觉得这句话还真是有一些道理。也许我应该换个思路,放手,让孩子尽量做他自己。但是又怕他真的学坏了以后更管不了了。毕竟,这世界上能有几个人如楼主一样幸运,碰到他的曾老师呢? 这是楼主的福气,也是楼主妈妈的福气。
静之

12-08-07 23:39

0
 看了好几天了,终于看的差不多了,受益。
  很想看到完整版。
  最近也刚刚看过一些育儿的心理学书籍,再看这个帖子就感觉很真实。
  再给网友们推荐几本心理学的书,当然我看的都是育儿方面的,
  《倾听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像第二本的作者吉诺特就是儿童心理学家,后面4本是她的学生写的,里面会有各种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这些作者可以说都是儿童的命运规划师。
  我也是通过看这些书,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对自己的性格更加了解。
  看到书里面提到的父母研讨班,很是羡慕,要是楼主能办这种班就好了。
静之

12-08-07 23:37

0
一直非常喜欢李子勋的一句话,温柔的坚持。曾老师的理念在有些地方,在心理学方面,跟李子勋有很多相通之处。一直觉得,他们都是很有灵性的觉悟者,是那种把书融会贯通,看活了的智者。我看过一些李子勋的书,也看过一点其他关于教育、心理方面的书,但是,在看到这个帖子之后,我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当我把这个帖子推荐给朋友后,大家也都觉得很好,当然,我也知道,那些朋友是万年潜水者。也许,跟帖量不是很多,但是,相信支持者还是很多的。

  温柔的坚持,与心有灵犀、心有默契的朋友共勉。

《儿童思维发展》《教育漫话》《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教育与美好生活》《儿童教育讲座》《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卡尔威特的教育》
  哲学基础,思维比较敏感的好的家长也不妨看看《心理控制术》《依然故我》《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试验》《动机与人格》《罗素文集》里面关于家庭和教育的部分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心理学类的都是教育学重要基础。
  这些书都很好,关键是要仔细读,别烦躁,认真理解。提取出养分之后,就看家长如何落实到具体运用上了。
  ================================================
  记录并mark,再次感谢楼主的无私!  
推荐几部好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自闭历程》《叫我第一名》《小鞋子》《听见天堂》《刺猬的优雅》还有不少好的片子,总觉得好的电影能给人滋养心灵!
  
静之

12-08-06 15:30

0
根据我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来看,孩子时代的我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心,当然也有自己特别好奇的重点,通过读书、看杂志、看电影自己琢磨分析,发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同龄孩子所不感兴趣的,老爸也会经常带领我去一些同龄孩子没有去过的地方(非景点),然后跟我讨论一些问题,并且时不常的问我一些问题,问我的感觉和想法,并且要求我用语言告诉他……我觉得我的这些经历跟楼主老师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这样有2年时间,大概就是从小学4至6年级的时间,然后从小学4年级开始我的语文基本上就是95分左右,作文满分40分我每次都能拿到36分以上,同时,楼主老师择徒的要求我是非常赞同的,学生个体的天性决定了他的命运,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由于喜欢显摆和打抱不平,就被老师安排作为班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初三,换了多个班主任,而我的班长头衔一直没有变过,在此期间,我的交际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我的同学当中,我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算是比较高的,而我的学水平却不是最好的,小学阶段全班48名学生,我排在前三,6年来从未变过,而且我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就跟楼主描述的那样,根本没有累的概念,然后初中三年全班60多人,我排在15名前……

  看我楼主的文章,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