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重啤吴玉章的疫苗是将病毒当场击毙

11-12-07 21:09 2349次浏览
小弟弟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新闻背景 10月22日,国家科技部公布:我国有两只治疗性乙肝疫苗,均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苏川博士介绍:治疗性疫苗,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力量以制服病毒。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教授研制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可将病毒“当场击毙”;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研制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可对病毒“实施拘押”。这就改变了乙肝不可治愈的历史。

  病毒钻进了肝细胞

  我们为何至今对乙肝病毒无能为力?苏川博士介绍,主要原因之一是,病毒钻进了肝细胞。

  乙肝病毒和其它病毒一样,其结构,只有一个蛋白质外壳和一个酸核内核,只有寄生于肝细胞中,才能生存、复制。一开始,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并不是不管不问的,它们确实立刻就发起了攻击,但因为病毒藏在肝细胞里,攻击时,必然也就损害了肝细胞。

  如果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很强,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将它们清除掉,这样他患的就是“急性乙肝”,清除后,病就好了;但另一种可能是,免疫系统对已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损伤了肝细胞,却又不能清除病毒,这样,这个人就患上“慢性肝炎”了。

  病毒穿上了合法外衣

  约有10%的乙肝感染者,可能转为慢性或携带者,即免疫功能和乙肝病毒和平共处了。

  为何会和平共处?苏川博士介绍,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乙肝病毒核酸会与肝细胞的核酸进行整合,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病毒就像敌人戴上了假面具,变得和肝细胞同样“相貌”,让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就出现了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的现象。

  乙肝病毒核酸与肝细胞核酸整合后,病毒可随肝细胞的复制而复制,人体免疫细胞又已视这种病毒为自家人,这就是乙型肝炎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之一。

  “免疫剪辑”被发现了

  那乙肝就真的无法治愈了吗?苏川博士说,现在有办法了,因为我们发现了免疫剪辑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巴德年在患高血压的大鼠体内,发现了一种抗体,也就是说,免疫功能的异常,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这样,科学家就开始运用免疫学和生物学这双重视角,试图理解和回答病毒感染,及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研究中发现,机体与病毒及肿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免疫识别和免疫清除的关系,而是双向选择和适应的互动关系。就是说,病毒和肿瘤会主动地适应机体的免疫系统,适应了,免疫系统就与之握手言和,和平共处了。

  这种互动关系,最近被形象地描述为“免疫剪辑过程”。

  对乙肝病毒实施“拘押”

  病毒和肿瘤可以想办法与免疫系统达成平衡,那我们不也可以想办法打破这种平衡吗?苏川博士介绍,吴玉章和闻玉梅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发明了治疗性乙肝疫苗。

  闻玉梅院士的疫苗,是一种“抗原抗体复合物”。它由“敌人”和“战士”两部分构成,被注入人体后,其中的“敌人”(抗原),会去刺激免疫细胞,让其生成抗体;而疫苗中的“战士”——抗体,则直接加入战斗行列。这种疫苗,足可以调动起一支免疫大军,对乙肝病毒进行拘押,围歼。

  这种通过激发、增强和调控机体的治疗性疫苗的思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探索治疗乙肝病毒新途径的热点之一。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闻玉梅的疫苗,是针对我国乙肝患者感染特点的,所以获得了专利。

  将病毒当场击毙

  苏川博士介绍,吴玉章的思路,别具一格。现在,病毒不是戴上假面具,让免疫系统误以为是一家人了吗?吴玉章的做法是,将其假面具撕掉,让免疫系统明确地识别它,并将其击毙。

  如何“撕掉假面具”?吴玉章首创了表位识别的氨基酸密码学说,以及模拟抗原的分子设计理念。推测的机制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上,只有一部分含有可以让免疫系统识别的“密码”,吴玉章对病毒蛋白质外壳进行基因测序,确定了含有密码的表位,然后对这个表位进行修饰,这种疫苗进入人体后,可以强化病毒作为“敌人”的识别信号,从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强烈反映,同时还可激活肝细胞中的酶,大家一起作用,将乙肝病毒消灭。

  预防乙肝,3针OK

  也许是渴望治愈的心情太迫切,“治疗性疫苗”新闻发布后,有的病人想要停下正在使用的药物,有的想要改变当前的治疗方案。苏川博士希望这些患者按捺一下自己的浮躁心情,因为治疗性乙肝疫苗,其效果、副作用以及适应症,要等到临床试验结束,才可明确知道。

  乙肝和艾滋病一样,是血源性传染疾病,其传播性是艾滋病的100倍,但只要打3针预防性疫苗,就可起到预防保护作用。留学生在美国初次工作时,首先被要求的是,打乙肝疫苗,但我们这里,成人根本就没有打防预针的意识。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