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私有化下不公:宗庆后赚百万倍小股东赚3倍昨日认证为深圳凯高影视制片人高宇慧女士的一条微博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文如下:1986年前后,娃哈哈只是杭州市某中小学一校办工厂,当时以各学校工会名义号召大家出钱买娃哈哈的法人股,承诺将来一定会上市,1.5元一股,我父亲用2250元买了1500法人股,那时的人都善良愿意相信组织,保守估计筹集资金过300万,然后股份一路缩水,10股变一股,27年过去,2250元今年最终卖股拿回6900元。
公开资料显示,娃哈哈集团目前资产300亿,而娃哈哈成立之初资产只有10万元。从10万到300亿,30万倍的涨幅,而宗庆后的财富目前也已经超过了1000亿,如果高女士父亲当年买的真是娃哈哈集团的原始股,即使不说目前身价过亿,在2250后面加个万字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那为何高女士父亲当年的娃哈哈股票目前仅仅只变成了6900元呢?
买的不是“娃哈哈集团”的股票 被骗了?
为此搜狐财经详细查证了高女士所说的在浙江股权交易所上市的所谓“娃哈哈”股票。然后令人惊讶的是,这只浙江股权交易所上市的“娃哈哈”股票并非“娃哈哈集团”,该股票的全称为“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法人代表也为宗庆后,但是该公司的资产总额还不到4亿元。年报显示,该公司2012年的每股收益仅为0.74元,按照A股平均估值来算,每股收益为0.74元的股票股价一般不超过20元,也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何高女士父亲的股票只卖到6900块钱了。但是,当初高女士父亲投资的“娃哈哈”为何变成了一个只有4亿资产的小型企业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搜狐财经很严肃的询问了高女士的父亲:“您能确定当初您买的是娃哈哈集团的原始股么?”高女士父亲非常肯定的回答道:“当时是教育系统工会牵头号召大家支持,宗庆后声称买的是法人股原始股,当时的凭证上只写着娃哈哈!”为何投资人抱着美好的愿望投资的“娃哈哈集团”最后变成了一个餐饮公司?此中缘由也许只有在此过程中财富增长了百万倍的宗庆后先生能够说清楚,不过截止发稿搜狐财经并未联系上宗庆后先生。
“娃哈哈美食城”成为宗庆后发家的起点
“合资公司”圈走100%国企的“娃哈哈集团”的“娃哈哈”商标
“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娃哈哈美食城”,“娃哈哈美食城”这名字听起来似乎就感觉增长潜力有限,但这家公司在宗庆后的商业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正是由于有了这家公司, 100%国企“娃哈哈集团”才最终变成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
时光回溯到27年前,1987年7月8日,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向杭州市计划委员会申请登记,其注册资金10万元,资金总额20万元。其中,由上城区教育局校办企业办公室借贷10万元用作流动资金,并由该局调拨价值10万元的设备;生产经营场地及人员均由该局划拨、调配,而宗庆后被任命为负责人。
当时的校办企业、国有企业是有很多政策上的优势的,比如税收等等。当娃哈哈凭借着营养液一举成名,积累了一定的资本的时候,在杭州市政府的安排下,1991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兼并了当时的老牌国企杭州罐头食品厂,后正式成立娃哈哈集团,至此娃哈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是100%的国有企业,只有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局一个股东,娃哈哈的商标品牌的所有权依然100%的属于杭州市上城区政府。
那为何100%的国企“娃哈哈集团”最后变成了宗庆后的企业了呢?转折点来自于“娃哈哈美食城”的建设。
1992年6月,娃哈哈集团联合杭州工商信托投资公司、浙江金义集团前身桐庐县王家蜂业经营部筹建美食城。经浙江省体改委股份制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批准,美食城成为一家“定向募集记名式普通股”而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当时的资料显示,美食城拟订注册资本2亿元,每股面值10元,计2000万股。其中,娃哈哈以自有公积金和其他资金出资4000万元,认购400万股,持股20%;工商信托现金持股19%,金义集团现金持股0.5%。其余股份向内部职工及社会公开发行,每股溢价为28元,拟募资4.18亿。1992 年9月7日,经杭州市股改办批复,美食城注册资金确定为1.83亿。1993年2月6日,美食城正式设立。
娃哈哈集团、内部职工及其他社会资金共同组建新的股份公司目的,一是间接实现宗庆后及其创业团队对集团资产的所有权,二是推动股份公司上市,筹集资金。
不过,虽然宗庆后团队成功实现了自身与娃哈哈集团的合资,美食城的上市操作却横生枝节。宗庆后称,“美食城要生存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资金来源,一直急于上市。1995年下半年,从国家教委获得一个上市额度,但省市体改办认为个人股超比例,迟迟未给予审核转报。”宗庆后表示,当初打算借美食城上市募资完成庆春路、下沙两大项目,而上市问题久拖未决,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1993年前后,宗庆后从保健品市场转入饮料领域,先后开发出酸梅饮、关帝白酒、清凉露、平安感冒液、
涪陵榨菜等产品,但并未获得成功,此时公司一度陷入绝境。
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急需资金的娃哈哈遇到了达能。达能的到来让娃哈哈获得了新生,娃哈哈的两个“烂尾”项目,娃哈哈美食城和娃哈哈下沙工业园区顺利完工,娃哈哈还找到了纯净水这桶金。当时双方的合作方式是开设合资公司,达能和百福勤组建的金加投资公司对合资公司控股51%。
然而,双方于1999年签订的一份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奠定了宗庆后娃哈哈帝国的基础。合同中关键的一句是“不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等同意,不能将商标给予其他使用”,也就是说,有宗庆后参与的“合资公司”拿走了“100%国资的娃哈哈集团”的“娃哈哈”商标。
事件回到双方合作之初的1996年。其实1996年刚合作的时候双方签订了一份《商标转让协议》,在协议的第一条内容中,甲方(娃哈哈集团)已同意向乙方(娃哈哈食品)转让总值为1亿元的商标,其中价值为5000万人民币的商标作为甲方对乙方注册资本的部分购买,其余价值为5000万元的商标由乙方向甲方购买。在这个出价的基础上,娃哈哈集团将商标及其受法律保护的一切权利、所有权和利益(包括在商业名称和公司名称中使用“娃哈哈”字样的权利和附于商标的商誉)转让给合资公司。而合资公司已于1996年将5000万元用于购买商标的出资已经全部付清。说的清楚点,其实当时娃哈哈集团并没有拿出很多资金,其入股的主要形式是无形资产(商标)的转让费用5000万和机械设备、在建工程和房屋建筑物。作为当时的验资单位,浙江会计师事务所将一份双方签署的商标转让协议作为娃哈哈集团以无形资产出资的证明,附在验资报告中。并基于这份验资报告,做出了双方出资全部到位的表述。
在此,其实娃哈哈集团已经将娃哈哈的商标作价一亿,完全的卖给了合资公司!
1997年的时候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百福勤将金加投资公司的所有股份全部卖给了达能,达能就成为了金加的全资股东。这样合资公司的股份变成达能占有 51%的股份、娃哈哈集团占有39%的股份、娃哈哈美食城占有10%的股份。到目前为止娃哈哈集团依然是杭州市上城区政府100%控股,娃哈哈美食城是多方投资的,当然包括宗庆后本人。至此,原来100%国有的娃哈哈商标被以一亿的价格卖给了达能和娃哈哈的合资公司,那么现在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变成了达能,娃哈哈集团及投资娃哈哈美食城的宗庆后等人。
当初迫切需要达能资金的不是娃哈哈集团,而是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娃哈哈股份有限公司的娃哈哈美食城和下沙工业园,如果没有资金的注入可能就会破产。换句话说,签订这个合作合同的时候牺牲的是100%国有的财产。最终受益者是谁?当然是美食城的股东。
娃哈哈和达能“联姻”了十一年,这个十一年里娃哈哈让所有的人见识到了宗庆后的经营能力。于此同时,娃哈哈也让人看到了宗庆后真正的“能力”。
1997年9月,美食城上市材料上报证监会。后者审查认为其主业不明显、公司不规范,不符合上市条件。1999年4月5日,证监会查实美食城申请上市过程存在诸多违法行为。因此,证监会正式否决了美食城上市申请,并明确其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2001年8月8日,美食城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该公司变更为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宗庆后开始了接收股份和资产之路
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局于2000年和2001年将原来娃哈哈集团100%的股份分两次,49%和5%转让给宗庆后及其“职工”(包括38位高管和职工持股会)。宗庆后个人仅出资6419.5万元现金获得了价值1.51亿的娃哈哈国有股权占娃哈哈集团29.4%股份。娃哈哈集团公司变为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然而,一个更大的疑点浮出水面,人们只看到了“娃哈哈集团”的资产从10变成了300亿,但是,人们忽略了宗庆后先生的财富早已超过了1000亿,数倍于“娃哈哈集团”,这样的现象引起了许多投资者的怀疑。经过搜狐财经调查发现,宗庆后先生的财富原来大部分来自于各种“合资公司”,通过合资,廉价获得优质资源,最终才成就了如今的地位。
宗庆后先生刚开始没有资本金,仅仅只是一个国有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在“娃哈哈美食城”项目的开发中,宗庆后先生获得了自己的股份还有国外投资者的资金,从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资产行为。高女士父亲的钱最终变成了“娃哈哈美食城”的股份,当年的这笔交易现在看来掺杂了了太多的谎言,宗庆后是否正是用这笔钱开始了后来的合资扩张生涯也许只有宗庆后先生能够知晓了。
娃哈哈与达能第一家合资分公司是成立于1992年10月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按照协议达能是持股51%,集团公司持股39%,浙江娃哈哈实业有限公司持股10%,一直至2000年,在达能与娃哈哈合资公司所建的众多外地合资分公司中,国有性质的集团公司一直进行了相关投资。
在娃哈哈集团改制之后的第二年发生了变化。2001年8月,娃哈哈合资公司成立了湖南长沙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和潍坊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在这两家公司里,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不再投资,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第一次为“0”。而接手其49%股权的是由宗庆后控股的娃哈哈广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盛投资)。
然而2002年娃哈哈合资公司所设立的合资子公司,集团公司却又投资了南昌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和白山娃哈哈饮料公司,而这也是集团公司最后一次对合资分公司进行投资。
最后两家合资分公司是2006年7月成立的厦门和南阳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也均由广盛投资控股了49%的股份。
据统计,自2001年至今,娃哈哈合资公司所成立的共19家合资分公司中,有集团公司投资的仅有这2家。其他的均被由宗庆后控股的广盛投资和杭州顺发食品包装有限公司代替了投资者的角色。
有关专家分析,从国有资产退出程序来看,在2000年,国有资产退出因为有相关法律依据,在退出的过程也比较符合程序(虽然合理但是不合情)。但之后其他分公司国资相关投资计划实在是让人无法看懂,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规定,在娃哈哈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的大好时机,然而这个机会却悄然退出,把收益拱手相让,个中意味令人猜想。
谁的利益被夺走了?
有一位十七年工龄的娃哈哈老员工在博客中如此感叹:“十一年来,不!不是十一年,是这二十年来国家,国有企业的名字给娃哈哈带来了多少优势和利益?(仅看一条:从2006年11月到2016年11月,在娃哈哈集团的一处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办公地点,娃哈哈食品营销可无偿租用10年,房屋的维修也由娃哈哈集团承担。)十一年前“出卖”民族品牌的合约宗庆后先生您亲自参与其中,您是主要的当事人。”
在宗庆后先生成就“娃哈哈”家族企业帝国的同时,杭州50多位“原始股”投资人正在呼喊钱哪去了。在这个时候,宗庆后先生的女儿宗馥莉却在抱怨和政府打交道太费精力,想搬出去。也许,她真得好好读读他父亲的成功史了。